日本人口少子化与养老金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子论文,养老金论文,日本论文,制度改革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6)06-0030-04
一、人口少子化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少子化是指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逐年减少的现象。在日本,这一定义是1992年经济企划厅最先使用的。按照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转变之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应维持在一定的低水平上,在总和生育率保持更替水平的前提下,人口总量相对稳定。但是,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在人口转变之后,却出现了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总和生育率已远远低于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2.08为人口更替水平),出现少子化现象(见表1)。
表1 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变化
年份日本 美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19503.65 3.02 2.92 2.05 2.52
19602.00 3.64 2.72 2.34 2.31
19702.13 2.46 2.47 2.01 2.43
19801.75 1.84 1.99 1.46 1.61
19901.54 2.08 1.78 1.45 1.33
20001.36 2.13 1.89 1.36 1.23
注:1990年以前德国为西德数据。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编.人口资料统计集2003.
对于日本来说,出生人口方面的变动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婴儿热”期间(1945-1950年),1949年最高出生人口为269.7万人,之后开始逐年下降,到1957年出生人口为156.7万人。伴随着第二次人口高峰(1967-1974年)出生人口再次回升,1973年出生人口达到209.2万人。第二次人口高峰过后,出生人口再次开始下降,到现在下降仍未停止,1980年出生人口为157.7万人、1990年为122.2万人、2000年为119.1万人、2001年为117.1万人、2002年推算出生人口为115.6万人,是二战以后日本人口出生人数最少的一年。[1]
出生人口的减少,被归因于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即每个妇女终生生育子女数的减少,在人口学中用妇女总和生育率来表示。“婴儿热”期间1947年总和生育率最高曾达到4.54,之后开始下降,1950年为3.65、60年代初降到2.00以下、1961年为1.96。第二次人口高峰期间总和生育率略有回升,最高为1967年的2.23。1975年总和生育率再次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为1.91。这之后,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1980年为1.75、1990年为1.54、2000年为1.36、2001年为1.33、2002年为1.32、2003年为1.29,达到历史最低水平。[1]
根据最新统计,2004年日本人口总数为1亿2768万人,较2003年增长6万7千人,年增长率为0.05%,为战后最低水平。其中0-14岁年龄组人口占13.9%(较上年减少0.1%)、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66.6%(较上年减少0.3%)、65岁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9.5%(较上年增加0.5%)、9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100万人。[2]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算,未来日本人口少子化将进一步加剧,在目前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的基础上,总人口将出现负增长,人口峰值出现在2010年前后。在总人口持续减少的同时,少年组人口比重继续减少,老年组人口比重则持续上升(见表2)。
表2 日本未来人口预测
年次 总人口
比例(%)
(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20001269.2614.668.117.4
20101274.4313.464.122.5
20201241.0712.260.027.8
20301175.8011.359.229.6
20401093.3811.055.833.2
20501005.9310.853.635.7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的未来人口推算[M].2002.
二、日本现行养老金体系的形成及现状
日本养老金制度最早起源于只有企业职工及公务员享受的非公共养老金制度。1959年日本颁布《国民年金法》,从而使自主经营者被纳入国民年金制度,有资格享受养老金,这部法律自1961年开始实施。但这时的养老金制度还尚未覆盖全体国民,而且依据产业结构不同,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及养老金的给付也不同。1985年,日本养老金制度发生重大改革,建立了适用于全体国民(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的养老金,又叫基础年金,从而使人人都有养老金成为现实。在基础年金的基础上,建立雇员年金(企业职工加入厚生年金,公务员加入共济年金)以及企业年金。企业年金为自愿加入;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为强制性加入,每月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到一定年龄后领取相应的养老金,所以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又被称为公共养老金。本文分析的养老金体系就是指公共养老金体系,不含企业年金部分。公共养老金又以国民年金为主,因为这是关系到全体国民的基本养老金。
加入国民年金的全体居民被分为三种类型,缴纳不同数额的保险费,分别被称之为:第一号被保险者,包括自主经营者、农业经营者、学生及不属于第二、第三号被保险者的全体国民;第二号被保险者,包括企业职员及公务员;第三号被保险者,指依靠第二号被保险者收入生活的家庭主妇。第一号被保险者每月交纳13300日元的保险费;第二号被保险者,加入厚生年金的企业职工每月缴纳工资收入的13.9%、加入共济年金的公务员缴纳月工资的10.5%-14.5%作为保险费,二者均是雇员与雇主各交一半;第三号被保险者本人不负担保险费,由第二号被保险者的厚生年金或共济年金负担。[3]
对于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来说,如果从20岁加入国民年金,到65岁期间缴满40年的保险费,65岁开始,就可以每年领得满额基础年金794500日元,缴纳保险费不足的话,则领取的基础年金数额相应降低。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数额则依据缴纳保险费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参加国民年金保险的日本人,都能在65岁后领取养老金,因此,国民老年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三、少子化对养老金体系的影响及养老金体制改革
日本养老金财政采取“公积金与现收现付相结合方式”。国民年金的来源一是国民缴纳的保险费、二是税收;当年保险费收入用于养老金支出,国民年金结余时转存公积金,不足时用公积金补足。因此,少子化造成的老年人增多及年轻人减少,就使得一方面领取养老金的人口逐年增加,保险费支出直线上升;另一方面年轻人缴纳保险费的比例却在下降,保险费收入与养老金支出相比日益下降。[4]
表3是90年代以来,国民年金缴纳保险费人数与领取国民年金人数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缴纳保险费人数的增长远远不及领取国民年金人数的增长,缴纳保险费的人数与领取国民年金人数之比由1990年的6:1降到2001年的3:1,这就意味着90年代初每6个劳动力负担1个老年人,仅仅经过10年就已经变成为每3个劳动力负担1个老年人。养老金体系负担的加重可想而知。
表3 国民年金缴纳保险费人数与领取年金人数对比
年份 缴费人数(1) 领取年金人数(2) (1)/(2)
千人 千人
199066179 110016
199569952 147515
200070491 193044
200170168 202383
200270460 212223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省年金局年金财政主页.http://www.mhlw.go.jp/topics/nenkin/zaisei/zaisei/data/da t-f01.html.
2002年日本国民年金财政赤字金额达到485亿日元,2003年赤字达到500亿日元,不得不用公积金来填补亏空,国家财政日趋紧张。假如今后动用公积金的情况持续下去,日本的养老金体系就有可能彻底崩溃,这是日本人不愿意看到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而造成很多日本人丧失对养老金制度的信任。
正是由于很多日本人丧失了对养老金制度的信任,保险费滞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反过来又加重了国民年金入不敷出的状况。按照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2002年度统计,20岁至29岁的人当中有一半以上滞纳保险费,仅有不到30%的人计划退休后主要依靠国民年金,整体滞纳率由2001年的29.1%上升到2002年的37.2%。2004年不少政界要员因卷入国民年金未加入或保险费滞纳问题而引咎辞职,包括前首相小泉内阁的福田康夫和财务大臣及反对党民主党代表菅直人等。
由于养老金制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生活,一直受到国民的高度关注。据《朝日新闻》对首选政治课题的调查,43%的选民最关注国民年金问题。而在60岁到70岁左右的选民中,把养老金问题作为政治首选问题的人数已接近60%。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了《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草案。2004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之后自民党、公明党、民主党就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修正案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国会获得通过,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5]
此次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感,把握好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与现职人员负担的平衡,根据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制度以适应日本目前少子化、老龄化以及就业多样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内容是自2005年起到2017年,逐年上调保险费,其中国民年金保险费每年上调280日元到16900日元固定;厚生年金的保险费,每年上调月工资收入的0.354%,最终达到月工资收入的18.30%固定。
四、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前景
事实上,日本自1961年开始实施国民年金制度以来,每5年都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民年金制度做一定程度的修改。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结构处于“人口红利”①期,国民年金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此时年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大幅提高国民年金的给付水平。但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下滑,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低迷,加上“人口红利”期已过,国民年金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而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国民年金的支出却逐年增加,从而使国民年金财政出现危机。因此,80年代以后的历次改革,都以削减给付水平为主,如2000年的改革,将国民年金从过去的与工资挂钩改为与消费指数挂钩,并且将领取国民年金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等。[6]
但削减给付水平的改革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限度的,刚性比较大。因此,此次改革重点是通过上调国民年金的保险费,以提高国民年金的财政收入,解决目前国民年金面临的财政危机。但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日本老年人的养老金已足够他们生活,更需要钱的是那些家庭负担比较重的中青年人。而此项改革的出台,恰恰使年轻人的负担加重,因此,改革在各个政党之间、各企业内以及日本国民中并没有赢得充分的信任。
表4 国民年金的投保人数与领取人数预测
年份 投保人数(1) 领取人数(2) (1)/(2)
百万人百万人
200569.4 23.92.9
201067.3 27.62.4
202061.0 33.11.8
203058.4 33.31.8
204051.0 35.11.5
205045.3 34.61.3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省年金局.http://www.mhlw.go.jp/topics/nenkin/zaisei/
另外,少子化本身对年金改革的作用不容低估,它使得改革进程更加步履维艰。表4是日本厚生劳动省对未来国民年金的投保人数与领取人数的预测。由此可以看出,到2050年日本每1.3个在职人员将不得不负担1个退休人员,社会赡养老人的成本变得如此之大,将是对日本养老金体系的最大考验。[7]
根据日本厚生省年金局对未来养老金财政的预测,在成功实现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国民年金财政有可能在2009年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如果少子化今后有所改善,即总和生育率停止进一步下降,并逐渐恢复到1.6之上,国民年金财政盈余状况将持续到2060年;否则如果少子化持续下去,即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则国民年金将在2040年再次陷入财政危机。[8]
因此,此次日本养老金体制的改革,从整个国家制度本身来讲必须进行,否则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会崩溃。但这次改革,从长远来说,也只是日本养老金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改革,不可能解决养老金体系本身面临的所有问题,因为有些问题是我们现在无法预测的。
今后,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养老金给付标准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对经济增长预期过高,认为经济增长能够为老年者提供高额养老金,使整个养老金给付超过了缴费;二是养老保险金的运行模式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趋势,基金制运行模式比现收现付制模式更有意义;三是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国家预算,统一调配,防止分散流失;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9]可见,日本的养老金制度仍然会在很多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6-05-19
注释:
①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时较多的劳动力人口(15-65岁)抚养较少的少年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因此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被称为“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