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中的两种定量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中的两种定量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中的两大数量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数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它同其他事物一样,既有质的方面,又有量的方面,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国有经济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从我国这些年的经验看,把握这方面关系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其数量关系。尤其是绝对量与相对量、质量和数量这两个重大数量关系。

(一)绝对量与相对量

国有经济的绝对量,即一定时期内国有经济的总规模,总生产力,通常以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总产值或净产值、总资产或所有者权益表示。资产量一般表示生产能力,产值量一般表示实现的生产能力。用不同指标表示的国有经济总规模是有差异的,综合分析才能了解它的规模全貌。 例如, 1995 年我国按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国有工业总规模为30935.6亿,以按总产值计算的国有工业总规模为25889.9亿元,两者之比为1.2∶1,总规模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4.9倍和3.1倍,而投入产出比(1985年为0.82∶1)则降低了32%,说明国有工业总规模增长了, 但效益并没有相应的增长。

抽象地说,国有经济总规模是越大越好,增长越快越好。但国有经济的发展任何时候不能离开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时期国有经济发展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主要应看它是否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是否能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有经济总规模,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国有经济只能随着生产力性质的发展变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的总体特征是:总体水平低,并呈多层次,是一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同大量中间和落后的生产力同时并存,一部分社会化程度高的生产力同大量低社会化生产力同时并存。再加上人口众多、劳动力总量比欧洲和大洋洲所有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多。这一世界独有的特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生产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发展的占主体地位的现代生产力,决定了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量社会化程度很低、分散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必须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那部分生产力有不同层次,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存在国家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和多种实现形式。因此,国有经济总规模只能同那部分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得快些,先进劳动手段多些,国有经济总规模就大些,否则就少些,增长得慢些。国有经济总规模与这部分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应有功能相适应,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过量或不足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国有经济的相对量,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除上述生产力这个决定性因素外,还会受一些别的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导向、国有经济的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集体所有制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已有基础及发展状况等等。比如,如果某时期有几个上百亿的国有大项目验收投产,或者一批较大的“三资”企业上马,都会引起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国有经济的比例趋势。在这个问题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强调“一大二公”,以为国有经济比例越高越好,曾经吃过很大的亏。经过实践,才认识到了发展其他经济成分的必然性。现在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比过去清醒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1、确定国有经济相对量的根据是什么。我认为, 生产社会化程度及国有经济应有功能是国有经济发展总规模及相对规模的根本依据。国有经济是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由于本身所特有的其他经济成分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和职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上。一切经济成分都以物质产品的生产或流通为载体,国有经济同样如此。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基础支柱产业建设、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从经济上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功能。这些作用和功能,是社会主义国有制所特有的。由于生产社会化水平和能力的限制,集体经济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更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为保证国有经济发挥应有的职能,国有经济必须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居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它的总规模。国有经济的总规模和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能力上。从我国多年的经验看,“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1995年,我国国有工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53.7%,总产值占33.9%,分别比十年前下降了20.9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但国有经济牢牢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基础设施全部为国有经济占有,电力、煤炭等能源部门国有企业占90%以上;冶金、化工等主要原材料生产部门占80%左右;在40个主要行业中,国有企业占优势的有18个;1.5 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总和的55.5%。因此它的主导地位并未降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竞争力的增强,这一地位还会提高。二是表现在生产关系上。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所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使用和经营,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分工合作的关系,他们是生产资料及其成果的主人。这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与集体所有制在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这个基础的总规模,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规模。公有制为主体,就是以这种生产关系为主体。没有它,国有经济在物质生产领域里的主导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

2、衡量国有经济相对量是否适当的标志是什么。直接地说, 是看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实践的结果上看,判断的标志则是“三个有利于”,即“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三条标准,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因为它是后两条的基础。从我国历史经验看,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把国民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我国是强大不起来的。但是搞“一大二公”也不能使我国强大起来,因为它不符合国情。能够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就是最佳所有制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条是第一条的继续。第三条是最终结果和目的。生产搞上去,分配和消费才能上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保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致于产生两极分化。消费资料的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的分配,它反过来又影响生产资料的分配。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中占控制地位和公有制资产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才能够保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质量与数量

国有经济的质与量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恩格斯指出:“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就转化为质的差别。”(《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03页)他又说:“量转化为质”,质的变化, “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同上,第402页)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是自然现象, 但自然现象中质与量相互转化、质寓于量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经济问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而这种控制力,要以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也就谈不到国有经济的质和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质。

国有经济的质,主要是指国有经济的现实经济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主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职工素质。其中,劳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劳动者的思想文化技术水平是国有经济的质的基本标志,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质的中间表现,产品结构和产品水平是质的最终表现。国有经济生产力的诸因素与生产关系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最后都表现在它的主导作用上,它的竞争力上,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发展进程的控制力、决定力和促进能力上。

我国国有经济的质量与过去比有很大提高,但整体上说还是相当落后的,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国有经济的应有地位和功能还很不适应。

整体落后的一个表现,是总体装备水平现代化程度低。国有企业现有装备中,属于60—70年代水平的仍占20%, 陈旧仍可使用的占20 —25%,应淘汰的占近1/3。重点企业的主要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约占20%,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其余都属一般的和落后的设备。这种情况是严峻的。这是国有经济消耗高、效益低,许多国内急需的产品生产不出来,眼看着自己的设备闲置、人员闲置,又不得不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许多产品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覆盖面宽,重点行业投入不足,产业集中度低,重复现象严重。在工业40个行业中,不论重要程度,行行都有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中占的比例较高,但这些行业本来就投资不足、实力有限,因而主导作用难以充分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不属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却投资甚大。如电子工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0.8%,石化工业占3%,汽车工业占1%。 国有电子工业的产值与饮料工业差不多,还不到食品加工工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的一半;国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资本金只有食品加工业的1/5,食品制造业的1/2和饮料制造业的1/3。在有些行业中国有小企业大量存在,这些小企业又不具技术、产品或资金优势,其主导作用也很难表现出来。比如,饮料制造业中有3607家国有企业,服装加工业中有1102家国有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中有1265家国有企业,塑料制品业中有1609家国有企业,家俱制造业中有594家国有企业, 皮革皮毛加工业中有847家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中要不要办这么多国有小企业, 值得研究。

国有经济素质低,与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有关。我国底子薄,发展现代工业不过40来年,不可能一下子进入高级阶段,全面实现现代化。由解决短缺和量的问题,而转化为质的提高,必经一个过程。

整体素质低,有体制上和操作上的原因。必须看到,国有经济的投资是与投资效果不相称的。这些年来,我国每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都达近万亿元,其中约20%到30%属于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些投资都成为无效或低效的。投资又极为分散。从投资项目看,历年投入小项目的数额都高于大中型项目,两者大致为6与4之比。历年投资用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部分比用于购置设备、工器具部分的数额高2—3倍,用作“其他费用”的部分差不多与购买设备、工器具部分的数额相等。固定资产交付率低,已由1986年的79.1%、1990年的80%、 降低到1994 年的57.9%和1995年的63.7%。(《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154页) 投资分散,铺摊子,而不能集中力量用于国民经济急需和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程度的关键项目,成为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投资分散,效率低,与投资体制有直接关系。这些年来,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体制进行了不少改革,下放了投资权,企业和地方有了投资自主权,促进了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投资风险机制与约束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投资有人决策,有人实施,无人监督考核。投资好有人受益,投资失误无人担风险,没有谁、没有哪个部分可追究。再加上投资额度放得过宽,缺乏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宏观控制不是硬的,有许多空子可钻;行业规划“画在纸上,挂在嘴上,没有把它放到行动上”;行业管理形同虚设。这是导致投资极度分散和盲目的重要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是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国有经济的质量首先决定于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手段的质量,而生产资料的质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量及投资方向是有关的。因此,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从改革投资体制入手,建立真正有人负责、符合宏观经济发展需要,又能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的投资体制,才能解决投资分散、盲目铺摊子的问题,使逐年的巨额投资用于最必需的地方,用到提高国有经济质量方面来。在这方面,除了建立投资公司,发挥行业投资公司的作用外,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开辟新的改革途径:1、建立股份制投资公司, 拓宽国有经济投资渠道。国有企业的投资由国有经济单一投资,一旦失误,往往找不到责任人。实行股份制,由各方面投资,可以增加约束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又可分散投资的风险。2、实行投资项目责任制。 从项目策划、决策到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将投资效果和风险与负责者挂钩,按比例受益,按比例承担风险,同时承担法律责任。事先定好协定,严格执行。3、通过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使行业规划行之有效,改变“墙上挂挂”的现状。发挥部门和行业管理的作用,使部门和行业有权、有责、有手段按照行业发展规划引导投资、规范投资、约束投资。4、从全国来说, 要从调整结构、武装改造大中型企业入手,改变国有经济素质不高的状况。要逐步淘汰改造已经落后的产业、产品、装备和技术,尽力采用发展具有当代水平的先进行业、产品、装备和技术。国有经济不应该是一般技术拥有者和一般产品生产者,而应该是最先进尖端产品和技术的拥有者和生产者;不应该踞守传统落后部门,而应该占领和创设更多先进部门。只有在设备、技术人才、行业和人才上领先,在管理和生产关系上领先,国有经济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间断地保持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标签:;  ;  ;  ;  

国有经济中的两种定量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