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科技新形势 组织大科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新形势论文,组织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3)06-0122-02
1 挑战与机遇并存,科学的发展要求大科学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历史时刻,科学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整个世界也由物质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呼唤和激励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节拍。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我们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发展,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必须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大科学研究;同时,学科的大规模交叉和相互渗透、转移,促使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合作和开展大科学研究。因此,组织大科学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代科技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代性,科研与技术开发朝着以市场需求和绩效导向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协同性:多学科的大规模交叉和相互渗透转移,科学研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三是开放性:跨单位群体协作、国际间合作项目日趋增多,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正是由于科学发展具有这些新特点,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从以科学价值为导向转变为以国家目标为导向。我国应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组织和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重大国际科技攻关。国家应统一部署,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整合资金,集中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2 科研现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必须组织大科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越来越重视,经费投入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行为短期化、力量分散化、课题小型化”的倾向。这表现为:原创性重大项目少,跟踪性研究项目多;原创性重大成果少,可转化的成果少;对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重视不够;高质量论文少,引用率不高;研究面太宽,力量分散,重点不突出;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不足;优秀科技人才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差;有些科技人员承担项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带研究生、发表文章和升职称;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科技管理人员的作用和地位未真正受到重视和正确评价,严重影响了科技管理人员组织科研项目特别是大科学研究项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不利于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围绕“国家目标”而开展重大科学研究和重大成果的产出,不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利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稳定,使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难以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因此,有必要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鼓励团结合作、有利于开展重大科学研究工作的环境,从而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土壤。
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的问题、目的和范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现象。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水平和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科技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未来竞争格局的命运和前途。面对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加强科学研究,以此作为掌握开启未来技术和产业大门的钥匙,结构蛋白质学研究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现代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以互助合作为特征的科学家群体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一个研究群体是一个人才梯队,我们不可能、也无必要要求这个梯队人人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目前中山大学正组织进行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正是以人才、项目、基地相结合为原则,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的或有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综合基础研究计划。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人类认识和生产力的飞跃。因此,组织和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将为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3 新形势下组织大科学研究的要求和管理原则
3.1 要求。
(1)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国际上的热点,应把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2)使研究团队成员为实现具体、明确的目标而有机结合,不是使团队成为争项目而临时拼凑的松散组织。
(3)推动多单位、多学科协作攻关,促进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寻找科技发展的新增长点。
(4)必须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研究。
(5)重大项目的组织要有利于培养青年科学家务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发挥科研群体的原始性创造力。
(6)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评议(价值评议和可行性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择优支持。价值评议主要判断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其目标对促进社会与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价值、研究目标的创造性、先进性等;可行性评议主要判断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3.2 管理原则。大科学研究的管理原则是:目标导向、绩效评估、竞争淘汰、滚动资助、群体决策。
(1)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指研究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目标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2)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项目管理的基础。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情况、项目管理和运作情况、有无继续资助的必要性和下一年度的研究计划是否合理可行等。
(3)竞争淘汰。科技主管部门根据每年绩效评估的结果,淘汰一定数量的项目;同时,在专家评价的基础上新增一批项目。但要尽量避免“名人效应”的影响,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组队参与竞争。
(4)滚动资助。不设定具体的资助年限和总资助经费,而是根据每年绩效评估的结果决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予以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
(5)群体决策。实行群体决策,责任共担的责任管理模式。如果未能实现既定目标,或管理混乱,或不执行管理规定,则要承担同等程度的责任。研究经费由集体支配,统一管理,应按任务而不是按人头来支出研究经费。
3.3 成效。在以上要求和原则的指导下,中山大学成功地组织运行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与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和广东省科技厅与卫生厅的联合攻关项目,并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国家科技部组织进行并带动了各省市不同层次优势力量参与的“973”计划——“组织工程学”大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组织工程学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运用工程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修复、维持或改善组织功能和形态的一门新兴学科。组织工程将成为21世纪具有巨大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其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使我国能占领此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多次反复论证,在1998年的“973”计划中成立了以曹谊林为首席科学家的跨单位、多学科协作攻关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开始到“生物材料的研制、开发及产业化”,进行了组织工程上、中、下游的研究。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在此领域的研究极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2)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的一部分——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其中人类疾病的易感基因成为研究热点。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这一研究。鼻咽癌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常见,但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则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南方每年新发病人数在15000人以上,加上东南亚各国,鼻咽癌所影响的人口总数在4亿以上,人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当务之急是研究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教授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黄薇教授两位学科带头人的联合组织下,组成研究团队。他们与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帕金斯大学合作研究,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和克隆的研究”资助,经过不懈努力,在易感基因定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地把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4p15.1-q12区域,这是鼻咽癌相关领域研究史上的突破,此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发表。在多基因病的相关基因研究中,我国科学家是第一次在如此高学术水平的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
(3)中山医附一院与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经过学科联合,共同成为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及装置改进研究”的牵头单位。它们联合上海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北京人民医院和佛山仪器厂等多个单位,共同进行了体外反搏器的系列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出第一代体外反搏器。这是一种价廉、安全、无创的治疗缺血性疾病(如冠心病)的医疗设备,在国内已有4000余家医院应用,上百万人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已推向欧、美、南亚,产生了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创汇达1000多万美元,获美国政府FDA的“上市前认可”、“ISO9001认证”和“CEMARK认证”。取得美国两项专利。研究团队还与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联合申请获得省科技厅、省卫生厅联合资助的“省联合攻关项目”。他们因成绩突出,于2001年获得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与优秀个人奖。同时因基础扎实、人才与技术雄厚,于2002年获得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第二代体外反搏器的研制”的资助。
可见,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按一定的要求与原则组织大科学研究,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发展,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收稿日期:200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