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香港回归对深圳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_深港论文

“1997”香港回归对深圳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_深港论文

“九七”香港回归对深圳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因应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应论文,社会经济论文,深圳论文,香港回归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它标志着英国在香港150多年殖民管治历史的结束,标志着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唇齿相依的深港两地也将构成新的经济格局,这是极具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未来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向是:回归祖国的大局已定,政制发展正按中国政府所确定的方向发展,社会在经受考验中保持稳定,经济增长形态已开始由高通胀、低增长转向中通胀、中增长。香港将从昔日亚太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中心发展为中国华南地区的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和工业支援中心,成为联系祖国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枢纽和桥梁。

在此背景下,研究“九七”香港回归对深圳的影响,对于帮助我们总揽全局,把握未来,推进深港衔接;对于自觉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对于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香港在社会经济上对深圳可能产生的影响

应当看到,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关系,“香港因素”在深圳的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随着“九七”临近,香港与深圳的关系将出现新的格局和新的发展态势,“香港因素”对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大。

一是深港两地的关系将从过去分属于中英的外部关系,变成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关系。在一国之下,两地将会更易于协调矛盾,实行更高级的互补,起更大的互利作用,深港两地的合作领域、合作层次将向更广更高的程度推进;二是合作的意念和行为将逐步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显然这种新格局的变化,对于处在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时期的深圳来说,无疑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九七”香港回归对深圳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圳加快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搞好开放市场试验提供新的机遇。深圳作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与枢纽,将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担负着为加快建立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经验的使命;另一方面,又担负着要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作出更多贡献的任务,客观上要求深圳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而“九七”是个良好契机,深圳要抓住机遇,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市场开放度,进行全面开放市场的试验,使经济运行机制与香港和国际市场接轨,更大地增强深圳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二)“九七”香港回归,进一步拓展了两地合作领域,为深圳实现“双向合作、双港起飞”战略提供新的条件。“九七”之后,深港两地虽然政治制度不同,但两地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经济运行机制将趋于一致,政府层面的沟通、接触、磋商将更方便。深港两地在金融、贸易、信息、旅游、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大和得到协调。深圳机场和盐田港将更充分地发挥分流作用,这些都将为深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为推进形成“内地——深港——国际”的“三点一线”开放格局和“以港兴城”战略创造更有利条件。

(三)“九七”香港回归,有利于大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为深圳加速国际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动力。80年代,香港与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联系高速地扩大和强化。进入90年代,面对国际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挑战,将可能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把拥有41596平方公里,22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丰富的人力、土地资源与雄厚的科技力量的珠江三角洲同拥有国际经济中心的经济实力地位以及资金、信息、管理优势的香港在经济上融合起来,将形成世界级的经济区域。深圳地处这个“大三角”的枢纽位置,将有利于深圳加速建设满足国际性城市发展和全方位开发需要的、配套的供电供水和防洪、排涝、排污系统网络以及市政公共设施,从而创造一个能与其他国际性城市进行竞争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

(四)香港在过渡期的经济形势及未来经济角色变化,将使深圳今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深港两地经济已形成“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且深圳对香港的资金、市场等依存性较大(港资占在深外资的70%左右,深圳进出口90%以上是通过香港实现的)。因此,在“九七”前后香港经济形势的任何大的波动,对深圳的建设都将产生影响。据有的专家称,在九七之前,香港将面对两股流出潮,人口流失估计在20万以上,所带走的资金以每人100万元计算,就达2000亿元。此外,加上非经济因素造成的资金外流现象的可能存在,对深圳建设资金的筹措会产生困难;再者,港英有可能因政治目的而改变经济、财政政策,将对香港经济发展造成隐忧,也不利于深圳经济的发展;另者,未来10年香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所谓“双重经济角色”,其一是“香港——国际”即香港作为亚洲地区商业中心;其二是“香港——内地”即香港作为内地(华南地区)的工业支援中心。香港这种角色变化导引的经济结构转型,以及通胀高企、经济生产与服务成本增加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将会对深圳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带来新的压力和新的挑战。总之,尽管有的是不确定因素,但作为对深圳经济发展中“香港因素”的研究来讲,都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

(五)在深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将经受新的考验。十多年来,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有利条件,不仅学习和借鉴了香港搞市场经济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香港人有益的文化价值观念,创造出深圳人独特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和特区精神。但是应看到,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大都会,西方国家均在香港建立或培植各自的势力,并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建立或扩散各自的政治影响,图谋把香港作为它们影响中国政治演变的管道。香港在经济繁荣的另一面,又存在着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赌、毒、黄、黑四害严重,香港是远东最大的毒品转运站和世界最大的毒品销售市场之一。黑社会活动猖獗,三合会的势力范围已伸展至华南一带的发达经济地区,等等。上述情况不会因香港主权回归祖国而自行消失,而是有可能利用香港政治过渡之机和与内地联系更加方便的条件竭力扩大其影响,加紧其渗透。深圳如何防止腐朽思想和消极生活方式的渗入,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和有境外背景的毒、赌、黄、黑等丑恶现象,坚持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将是新的课题和新的考验。

总体而言,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对深圳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因素是主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国”而忽视“两制”的存在和区别,因为“经济一体化”忽视对腐朽思想和消极生活方式的警觉和抵制。总之,“九七”将使深港经济联系加深,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难度加大,社会综合治理任务加重。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二、深圳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九七”香港回归对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被动的适应,还是主动积极的利用,对深圳社会经济将产生不同影响。深圳应抓住“九七”这个契机,把“香港因素”作为重要战略因素来考虑,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其有利一面,防止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战略对策角度考虑,要着重抓以下措施:

(一)要加大《基本法》和“一国两制”宣传的力度,统一“九七”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认识。“九七”香港回归,这是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的重要进展,也是“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第一个胜利。面临这伟大的历史转折,宣传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过渡时期,中英双方以及全体香港同胞的共同任务,是把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演变引导到与《基本法》衔接的轨道上。如果不能这样,就可能影响主权治权的顺利交接,难以保障平稳过渡,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学习、宣传《基本法》和“一国两制”。①要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基本法》、“一国两制”,使其深入人心,让大家真正懂得《基本法》是香港平稳过渡的根本保证,懂得“一国两制”是历史的抉择,从而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并在实践中积极维护自觉贯彻。②要正确认识把握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点,清除各种模糊认识。在过渡期,中英之间发生歧见、争论和斗争是难以避免的,在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让步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自觉地把握运用主权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原则、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原则、“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和参与的原则(参与主要讲港人的参与)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香港在后过渡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③要把宣传教育和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广泛宣传《基本法》和“一国两制”这个战略构想,宣传我国对香港问题的一贯立场和方针,又要造福办一些使香港同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通过具体的行动,体现祖国对香港的关怀,就能更好地激发广大香港同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共同维护香港的平稳过渡。深圳要在水源、鲜活副食品、交通运输、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旅游和住房方面给予香港更多的支持。

(二)要加大社会经济发民展的力度,尽快缩小深港的经济落差。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深圳时曾意重心长地说,如果深圳经济搞不好,等到“九七”香港回归,一下子压过来,就有问题了。深圳要真正经得起“九七”带来的挑战和考验。首要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实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对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势必对香港产生积极影响。但目前深港的经济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1995年为例,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香港的6.6%,对外贸易总额只有香港的17.6%,财政收入只有香港的4.5%,旅游收入只有香港的15.8%,货柜码头吞吐量只有香港的2.3%,空运货物吞吐量只有香港的5.4%,空运旅客吞呈量只有香港的19.3%,上市公司总市值只有香港的5.9%,银行存款余额只有香港的5.1%。要缩小这些差距,深圳更需加快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发展。要搞好深港两地一些“跨世纪工程”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要抓好以“两港”(深圳机场、盐田港)建设为龙头的一批第三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以赢取香港在经济转型和大型基建启动的“时间差”。要正视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搞活资金,搞活市场,搞活企业,管住投资规模、管住消费基金、管住市场物价,切实增强企业的生机活力和经济效益,把特区的经济工作搞活搞好。

(三)要加大进一步开放的力度,营造类似香港的经济环境。开放是经济特区最具本质的特征,也是特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当前,一方面要根据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不变”的精神,确立我们进一步开放的政策思路,既要注意开放市场试验整体规划的推进,也要注意重点突破,要在改革口岸管理及实行72小时方便措施等重要开放举措上抓出成效来。要用好现有政策,用好试验权,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经营自由、融资与汇兑自由、人员进出比较方便等方面增创新的政策优势,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的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在福田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盐田港保税区以及深圳河沿岸进行开放经济疆界的探索试验,最大限度地放宽深港之间的往来限制,使得两地的资金、商品、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流动更加自由和方便,以推进整体特区向“宽进宽出”的双向开放阶段发展。再一方面要采取更开放更灵活的措施,大力吸引国际及香港大财团投资商业、地产、金融保险、交通电讯等行业和项目。这既有利推动深圳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健发展,也有利于借助外资的影响和作用,化解一些非经济因素给香港可能带来的经济震荡,维护深港两地的合作与繁荣。

(四)要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强化各级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突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经验宝贵,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火灾、水灾等问题启示我们,建设国际性城市,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建设与管理深圳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国际性城市,沿用内陆城市的管理模式和办法不行,照搬传统的城市管理理论和手段更不行,而是应在改革传统城市管理体制上加大力度:①大力培育国际性城市管理意识和增强国际性城市管理本领。市里应围绕建立国际性城市这个战略目标,选择有借鉴意义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东京、新加坡、香港等)为对象,分批组织有关领导出去考察,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另外,建议在市委党校开辟国际性城市管理培训班,市、区、镇领导分批接受培训,学习和掌握管理国际性城市的知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适应建设与管理国际性城市的迫切需要。②强化依法治市。建立和完善规划、基建、环保、消防、卫生、交通、市政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规条例,同时建立适应国际性城市要求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和执法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治市有序。③抓好总体规划,树立大都市观念,既要主促深圳自身的发展,又要搞好与周边地区的衔接配套,尤其要搞好与香港衔接的总体规划,抓好市区内卫星镇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布局。④塑造精干、权威、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及快速反应系统,提高管理国际性城市的水准和抗御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五)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保持深圳的社会主义特色。党中央、邓小平同志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就是希望经济特区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既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速度,又避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深圳毗邻香港,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两种制度的临界点,这对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九七”前还是“九七”后,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点应突出放在“重在建设上”:①重在建立“立”字当头的思维模式。要用这种思维去引导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用以塑造和展示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②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思想理论教育阵地;抓好国民教育新体制;建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③重在整体机制的建设。要着重抓好教育培养机制;引导、疏导、开导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环境同化,心理感化和潜移默化机制等的建设。④重在培育树立先进观念。要教育深圳人树立社会主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改革开放观念,奉献观念和共同富裕观念。从而使广大市民在两种制度竞赛面前站稳社会主义脚跟,在金钱和物质诱惑面前自觉拒腐防变,在富了以后,不忘艰苦奋斗,共同富裕。⑤重在从严打击社会丑恶行为和惩治腐败,努力创造一个社会安定、秩序井然、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使特区始终保持和发扬社会主义风貌。

(六)要加大与驻港中资机构合作的力度,共同为香港的平稳过渡服务。中资是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有关资料显示,驻港中资机构在香港累计投资总额已达200亿美元,超过了美日在港投资而居第二位。近年来,中资机构在香港各个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香港繁荣稳定的催化剂。同时,驻港中资也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深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完成中央赋予的为港澳长期繁荣做出更多贡献的任务。深圳更应重视和借助驻港中资机构这支“偏师”发展自己,并为其在深圳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台,把中资机构的雄厚经济实力与深圳特有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动力,这将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深圳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1997”香港回归对深圳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_深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