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反馈矫正优化课堂教学:深化目标教学模式发展的新增长点_教学过程论文

加强反馈矫正优化课堂教学:深化目标教学模式发展的新增长点_教学过程论文

强化反馈矫正,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深化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长点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反馈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馈——矫正是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进行目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在第二轮目标教学实验中,紧扣反馈矫正这个关键环节,作为深化发展目标教学新的生长点,制订了反馈矫正专题研究方案,深入研究反馈矫正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并探索在学科中构建切合自身特点的反馈矫正的规程。反馈矫正专题研究要取得成效,有实践操作的问题,更有理论的深化研讨,为实践导向的问题。这里我们想谈谈在目标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反馈矫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反馈矫正要强化对目标教学的调控功能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并不理解反馈的全部含义及其在目标教学中的作用,于是没有给反馈方法的运用以足够的认识,因而未能启动反馈的全部功能,影响了达标的效果。

反馈的误区有三:一是偏离教学目标盲目检测。他们把反馈看成一种装饰性的程式,随意拼凑几个“检测题”,以为“亮了牌子”就达到了反馈的目的。这是目标教学形式主义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把反馈仅理解为终端反馈,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反馈,使反馈失去了教学调节功能。三是有检测反馈,缺乏有效的矫正措施。知识失误,多半出在差生,这种反馈,使目标教学失去转化差生的效应。

实践和理论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必须包含三个要素:①预期目标;②反馈信息;③调节矫正。不少人把反馈仅仅当作“反射”,“反回”,以为只要收到了教学信息就是完成了反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仅有反馈,是不完整的反馈,因为获取反馈信息只不过是反馈中的一个环节,反馈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进行调节以改善教学性能,反馈的关键在于调节矫正。

在反馈矫正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强化调节矫正的功能呢?

第一,要明确教学反馈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反馈矫正的前提,并制约着反馈的手段和次数,而反馈矫正则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在前面提到的反馈三要素中,预期目标并不明显出现在反馈操作过程之中,是反馈矫正的一个内隐性因素。

不少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确教学目标在反馈中的制约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他们没有认真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不清主次、高低,能力的水平层次杂乱、模糊,有的虽然制定了较恰当的教学目标,但一经展示后,便置之度外,缺乏认定和回应的环节,这种教学目标同样缺乏导教导学的功能。这两种情况,在教学反馈中都不可能在反馈中出现良好的调节矫正的作用。因此要强化调节矫正功能,必须认真制订主次分明、层次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其教学导向的作用,然后在反馈中紧扣目标选择反馈的手段和次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矫正,真正起到教学调控的作用。

第二,要强化“调节意识”,重视教学过程反馈。

不少教师教学应变能力不强,在反馈信息中发现不了自己的教学缺陷、教学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却找不到相应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进程,一味按原定的教案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下去,使部分学生在教学中出现“脱钩”现象。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行为的调节。调节的效果,取决于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处置能力。教师迅速捕捉了信息并对信息作了准确判断,就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自身行为的调节,或放慢速度,或改变角度,甚至不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计划,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时终端反馈,准确地说,只具备对学生知识失误的矫正功能,而不具备教学过程的调节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过程反馈,才能培养和提高教学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过程反馈的设计,选准反馈的时机,制定恰当的反馈方式,辨准反馈信息,迅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进程,求得理想的教学调节的效应。不能把过程反馈当作“灵机一动”的教学行为,教学前在教案中应有明确的设计,如果是文字性的检测反馈,还应拟定有针对性的检测题;课后还要对过程反馈作必要的反思,辨析教学调节的效能,寻求有效的反馈时机、方式和措施。

第三,要强化“矫正意识”,促进教和学中失误的转化。

实施了反馈,而缺乏有效的矫正措施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成达,必须借助反馈不断地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知识进行调节和矫正。教学反馈,不能只提供学习结果,还必须包括对未达标的结果进行矫正。缺乏矫正的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效的反馈。反馈一一调节、矫正统一在完整的反馈过程之中,过程反馈固然要侧重教学调节,却不能忽视教和学的失误矫正。强化“矫正意识”实质上就是强化差生转化意识。学习不良的学生(包括差生),学习失误的频率较高,产生失误的原因往往具有代表性,对这类学生进行及时的、经常的、有效的矫正,能有力地促进差生的转化,同时也可以帮助优、中学生辨析正误,引导他们继续提高,这是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的有效途径。矫正要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要启发学生找出产生失误的原因,增强正迁移能力,减低负迁移。矫正还要注意导引达标的方式,要多让学生在辨误的基础上自达,如果还有困难,可让优生助达。问题难度大,失误者众,教师要集体导达。矫正还要灵活运用激励措施,在耐心启发的基础上,学生自矫达标,教师要给予鼓励,以激发继续学习的信心。

第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反馈矫正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反馈过程是师生双方围绕目标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输出的流动过程。课堂调节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反馈矫正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馈矫正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要有较强的的自我评价意识:①能自觉的将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对照,较准确的评价自己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②有一定的学习自我调节能力,能自我发现学习缺陷,调整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学习方式;③有一定的自我矫正、自我达标的能力。教学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善于提出问题,巧设难局,启发思维,使学生经常面临反馈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自我反馈的客观环境。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和认识结果应用于自身;要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馈训练,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调整的方法,为学生的自我反馈创造必要条件。

二、反馈矫正要强化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机制, 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调控。

优化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强化反馈矫正的教学机制,而强化这种教学机制,就必须优化教学信息的反馈系统的机制,才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有效调控。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信息源。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教学活动,输出给学生,这种信息,我们称之为“认知信息”。对教师来说,学生是信息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学习水平的现状,直接作用于教师,这种信息,我们称之为“学情信息”。认知信息和学情信息,是尚未进入反馈过程的教学信息。当学生输入认知信息后,将认知状态和认知结果反馈给教师,这就是学情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对学情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行调控,再输出的信息,这就是认知调控信息。我们要强化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主要着眼学情反馈信息和认知调控信息,其中又侧重于学情反馈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

要强化反馈矫正机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输系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接受者和输出者,同时又有一个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储存、转换、反馈、调控的过程,这可称之为教学信息的传输系统。评价这个传输系统的优劣主要标准有三:①传输的信息有较高的保真度。②能高效率地接收教学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转换。③有多渠道的教学信息交换途径。

如何来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系统呢?

首先要防止教学信息的失真。教学反馈失真的现象严重干扰着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严重者使教学处于失控状态。失真的形式有两种:①学生虽然顺利地完成了形成性评价题,但其实际水平却还不达标,其突出表现在后续学习中认知缺陷严重。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破坏了达标背景而产生的。例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新情景下解决新问题,但是教师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条目标对应的评价题作某种暗示和铺垫,使学生的行为变成在旧情景下解决问题,而降低了难度和能级水平。有的教师,讲什么测什么,学生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板书上找到答案,这样的测试连识记的水平都不能达到。这是测试水平层次信息失真。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差异。有一类学生选对了答案,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类学生,为逃避师责或避免他人的讥诮,不懂装懂,随众附和;有的学生答案错了,乘老师未发现随即改变答案,这是测试中隐性错误造成信息失真。如何消除这两种信息失真,须找出相应对策,以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系统的效能。

课堂教学反馈信息,不仅要重视教学信息的保真度,还要重视提高教学信息的捕捉和筛选能力。课堂反馈信息,主次相混,显隐相杂。显性教学信息,必须准确、及时获取,不少隐性信息也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精于筛选,准确识别,有效把握。①隐含信息。就是以间接的、隐蔽的、混合的形式出现的信息;②推衍信息。指那些并不出现,但却存在某些表征,经过联系、推断,可得到揭示和明确的信息。例如:语言未予传输,但体态形成却予以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神态紧张或故意回避教师的目光,则说明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③闪现信息。这类信息发出时,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状况,有的甚至是一种不自觉的泄漏。课堂信息的捕捉有两种形式:一是即时捕捉,即教师在发出信息后便预备着获得反馈信息,一但所需信息出现,随机将其捕捉。二是随机将其捕捉。一般地说,教师应有目的的捕捉反馈信息。呈现于课堂的大量反馈信息,教师不可能一一作出回应,必须依据教学目标作出有效的筛选。筛选反馈信息的原则是:①是对应目标。教学目标制约着信息筛选的内容和方向;②是分清主次。认准主要问题,把握主流信息;③是辨误析类。要善于筛选出个体差异中的隐误信息,程度有别的差异信息。差异信息是指同样一个信息,尽管外在形式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理解和把握上的程度差别。这种信息的筛选是重要的,它可捉使这类学生吃透教学内容,避免吃夹生饭。

显性信息的获取,隐性信息的捕捉,这是教学信息传输系统中的输入。信息的筛选,是对教学信息的初步处置,要使教学反馈信息真正起到调控教学的作用,必须作进一步处置,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转换,也就是将筛选出的学情反馈信息转换为认知调控信息。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置,不仅要迅速、准确、及时,尤其要有效。也就是说需要充分利用学情反馈信息,要有效地调节回授,有效地纠错补缺,促使学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调节回授是给学生一次再学习、再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必须适度控制信息传递的难度、速度和序度,调整信息输出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课堂教学协调发展。纠错补缺要重在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和知识错误上,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应用的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当堂扫除学习障碍,逐步消灭学习上的误区。总之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标,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要强化反馈矫正机制,要设法优化教学信息交换途径。反馈渠道的广度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输的效率。反馈渠道越广,信息的获取量就越大,准确性越高。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是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反馈,且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为改善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强调个体之间(师、生),而且要注意个体和群体(班、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反馈,并要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既可以增强反馈的频率,又可使师生能及时得以自我调整。这就是说要注重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反馈,这样可以促进群体智力互补,促使课堂达标取得最佳效最。

综上所述,强化反馈矫正机制,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系统,必须防止教学信息失真,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提高显性信息的获取,尤其是隐性信息的捕捉机能,善于筛选,并有效地处置教学信息,使教学调控达到最佳状态。

三、反馈矫正要探索学科实施规程

我市的第一轮目标教学是以构建合符自身特点的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为重点展开实验的。教学模式对推广目标教学,规范目标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第二轮目标教学是以强化反馈矫正作为深化发展这项实验的突破口。反馈矫正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在理论上各学科都具有共性,但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上,因教材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上则各具个性,反馈矫正不能套用千篇一律的格式。因此,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规程,是反馈矫正专题研讨的重要内容。

构建反馈矫正的学科实施规程,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实施规程,重在操作,用来规范操作程度,有明显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依据反馈矫正的理论,闭门造车,设计出学科的实施规程,在教学实践中,必然是行不通的。我们提倡参试的教师能大胆设计,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用若干明确的步骤,把反馈矫正的教学流程规定下来,构建起学科的反馈矫正的“框架”,再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可以形成学科的实施规程。

构建反馈矫正的学科实施规程,要体现学科的教学特点。理科(如数、理、化)文科(如政、语、英)相对而言,理科的教材知识体系有严密的序列性、系统性,知识点易于分解,能力水平层次有较明显的界限,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评价有较强的客观性。文科的教材却有较明显的综合性,尤其是语文,完整的文章,文选式安排,一篇文章,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语文知识;知识与能力之间难于立竿见影进行迁移,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评价有较强的主观性。文理学科的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本学科的实施规程。理科的反馈矫正可以多层次推进,在教学过程反馈中,可设计识记性检测反馈、理解性检测反馈,运用性检测反馈,使反馈呈现层次和梯度。文科综合性强,反馈难于形成递进层次,一般多是紧扣主要教学目标,设计主标检测反馈。文科和理科之中不同学科,还有自身的特点,反馈矫正的实施规程,还要切合本学科的教学要求,不可将共性代替个性。

构建反馈矫正的学科实施规程,要注重规程的全程性和整体性。信息畅通,及时反馈,合理调控,这种反馈矫正活动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要包括起步反馈、同步反馈、连步反馈、止步反馈等反馈方式。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级目标的达成情况都能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受到控制,并及时的加以矫正,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反馈矫正的全程性观念。反馈矫正全程性设计的薄弱环节在于教学过程反馈,缺乏同步反馈、连步反馈的设置。一个具备全程性的反馈,应具有四步检测:①前提目标诊测(起步反馈);②基层目标导达(同步反馈);③高层目标助达(连步反馈);④达成目标检测(止步反馈)。①项检测是摸底反馈;②项检测是及时反馈;③项检测是集中反馈;④项检测是整体反馈,这就是说,四步检测是各具自身的功能,它们只有在相互制约、互相关联的作用之中,才能形成反馈“过程”的逻辑结构,提高整体效益,体现反馈矫正的整体性。

构建反馈矫正的学科实施规程,既要有规程的稳定性,又要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学科规程在构建初始阶段,可以进行“八仙过海”式的探索,但为期则不能太久,长时间各行其是,就不能集中众人的优点,制定出优化过程的运行结构,保证反馈矫正的每一步骤的有效进行,实施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各个学科都要开展反馈矫正的专题研讨活动,通过观摩示例课展示学科实施的流程,通过专题研讨逐步制定、修改、完善实施规程。规程一旦经过大家认可,便要形成较稳定的“框架”,明确操作规程,不断实践推广。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课型不同,教材的性质不同,课时教学目标的内涵不同,必然带来反馈矫正的方法和步骤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具体操作上进行灵活的处理。千篇一律的套用,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倾向。

收稿日期98—09—17

标签:;  ;  ;  ;  ;  ;  

加强反馈矫正优化课堂教学:深化目标教学模式发展的新增长点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