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洁 新疆阿合奇县团结小学 843500
摘 要:在走出具有新疆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摆在广大民族地区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而通过古典诗词的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浅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 少数民族 小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自治区成立60年来,新疆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新疆教育具有民族众多、教育基础薄弱等特殊性。根据新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达到9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走出具有新疆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摆在广大民族地区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用诗词学习提升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注重诗词情感倾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
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新疆具有13个民族,汉校、民校教学资源悬殊,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文化习惯、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汉语比较困难,加上其智力开发相对较晚,阅读、理解、思考、辨析能力较弱。大纲推荐的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阅读能力,运用诗词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注重古典诗词情感教学是教学的第一步。郭沫若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比如杜甫的《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面对沦陷后的长安城:花木伤情,鸟鸣惊心,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喷涌而出。因此,成功的诗词教学,教师应满怀诗人的激情,紧扣诗词独有的审美特质,填补空白,步入意境,进而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学习祖国优美语言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以诵读吟咏为重点,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少数民族小学生正处于汉语的学习提升阶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吟咏是鉴赏诗词美的最基本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能力、语文阅读能力。古诗词的谴词造句凝炼、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加上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吟诵。吟诵诗词要注重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抑扬顿挫,韵脚的回环荡漾,言简意丰,同时,跳跃性强也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或者突兀而起,或者藏头露尾。通过诵读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春风化雨般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发挥古诗词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显其文学魅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做专业过硬的好老师
成功的诗词教学,教师应满怀诗人的激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课堂阅读为主,针对学生不懂或有难度的地方作恰当的点拨指导,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采用多种激发其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以增加课外学习为辅,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以结合写作训练,注重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优秀古诗词,将会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阅读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感受诗词的馨香——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23),6。
[2]马静静 经典的重温别样的精彩——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苑教育,2014,(20),34。
论文作者:徐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能力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诗词论文; 新疆论文; 语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