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失论文,苏教版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6年9月至今,高中三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使用第一次画上了一个句号。值此之际,作为一个基层教研员,作为一个在三年中自己要学会正确使用并要指导一线教师正确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研员,有话要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编排方式逆反传统,让语文教学左右为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编排方式一反传统习惯,以专题作为文本编排单位,并有意识淡化文体。这种编排方式新、奇,但问题也相伴而生。
1.按照专题编排,让文本教学偏重人文性远离工具性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的心声,语言具有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是一个广泛达成共识的结论。一般而言,文本学习强调的是工具性(技术性、技能性)和人文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统一,文本教学应充分关注技术和人文两大元素。
但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看,过于注重教材的专题思想内涵让必修教材的教学无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提并论。这导致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关注“人文性”,忽略了“双基”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普遍有滑向“人文课”的现象。
这种导向不足取。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作为语文课,应该落实语文知识技能,在落实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绝不能“得意忘言”。我们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如果丢了这些,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特别是这种专题编排方式与文体写作应有的技术指导出现了严重错位,使得每个专题后面附着的“写作指导”显得牵强附会。苏教版必修教材偏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过少关注语文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一点上,苏教版与人教版,是务虚与务实的区别。
2.文体错乱编排,让教学拄着拐棍跳舞
传统的文本编排方式是文体分类编排,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教版一直坚持这种教材编排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文体教学,便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操作,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打乱文体,以主题内涵的统一性来编排文本。这样安排导致每一个专题糅杂了多种文体,显得不伦不类。如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统领的篇目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古文、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外国诗歌等相交错。看起来像一锅杂烩,或是一份拼盘。
文体的不统一,文体知识的错杂,今天古文,明天小说,后天再变诗歌,势必导致教学的跳跃性加大,加重了学习的断续感,让一线教师拄着拐棍跳舞,这符合教学的规律吗?
苏教版教材编写组个人的阅读及欣赏个性彻底扰乱了教材编排要求的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网络性。
二、内容结构比例失调,教材质量多有瑕疵
1.古诗词数量偏少,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共精选29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曹植、陶渊明、谢朓、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李煜、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15人,并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覆盖面较广,以最优秀的诗作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唐诗——宋词(包括宋诗)”的发展脉络。
苏教版:共选10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晏殊、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0人,选择范围只局限在唐诗宋词。
相比较而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古诗词选编上有两个问题:一是选取的篇幅数量上偏少,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素养的积累提高;二是选编的范围有些偏狭,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只在局部表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高峰成就,学生的阅读及认识视野有局限。如极富成就的宋诗,苏教版教材就视而不见。而江苏省2008年高考考纲明确规定了古代诗词鉴赏的范围是“唐宋诗词”。
2.古文与其他文体交叉编排,忽视了古文的特殊教学要求
古文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人教版一直采取单元的编排方式,以方便教师教学操作。这一点经过历史的检验是合理的、科学的,是教师欢迎的。但苏教版教材却无视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编排模式,一改单元编排方式,而与其他文体交织编排,现代文和古文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小说、诗歌、散文、古文等硬煮成一锅粥。如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5篇文章,且不说这几篇文章是否都能从属于“我有一个梦想”这一思想内涵,仅就文体而言就够人惊诧的了,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交错,让人眼花缭乱。
古文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文不同,古文教学的任务与现代文也不同,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教学任务的界定与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有特殊性,很难想象,教师在两周的时间内,要教学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这种随性实难令教师接受。
3.名著阅读引导不力,内容编排与高考要求严重错位
2008年江苏高考要求对选修历史学科的考生增考15分的“名著阅读”,主要有10部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等。
江苏的这一要求很突然,是在2008年2月份正式提出的,距高考只有三个多月。这一近乎儿戏的突然要求在师生的质疑中被“这些名著篇目在《附录》(《教学大纲》)上有规定”这一牵强解释挡了回去。15分的考查要求,3个月的准备,10部厚厚的名著,无疑是一座大山压在了学生头上。
名著阅读需要考查,这一点毋庸置疑,说到底江苏的这一做法是照搬了全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人教版教材在高中伊始就在5册必修教材中有意识、有计划、有序列地给学生安排了“名著导读”,让学生有所准备,有所积累,有所备考。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从来就没有就名著阅读考查给学生一个说法,2008高考前3个月贸然提出,面对各方怨言,江苏回应牵强。
对比两种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及具体引导:
人教版教材:(每册教材中都安排的“名著导读”,共10部)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名著导读”:《家》《高老头》
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必修五“名著导读”:《红楼梦》《堂吉珂德》
人教版必修教材还在选文中涉及了以下名著名篇:鲁迅作品7篇,《红楼梦》《老人与海》《雷雨》《哈姆雷特》《水浒》《边城》等。
苏教版教材:“名著导读”无。
苏教版教材在选文中只涉及了以下很少的名著名篇:鲁迅作品3篇,《红楼梦》《边城》《雷雨》等。
两厢比较,苏教版教材对名著阅读的引领与江苏高考要求之间是不对等的,相对于人教版名著阅读计划的明晰、内容的序列安排和高考备考方向、备考内容的明晰,苏教版在名著阅读上对学生的硬性要求显然欠缺人文关怀,官本位意识是否太强了些?
不以学生为本,而以编写人员为本,不能不给人自以为是的嫌疑!如江苏高考规定考郭沫若的《女神》,教材中根本没有选编任何篇目,就在高考中要求考查;如高考规定考鲁迅的《呐喊》,而五册必修只选编了鲁迅3篇文章,且没有一篇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这能说是科学合理的教材编排吗?这能说是负责任的教材吗?
4.探究学习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探究能力培养浮于空泛
人教版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梳理探究”方面的内容,以文化研究为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方向,延展教材知识,整合教材资源,并次第展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一点只要把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作以对比,意思自明。
人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
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二:汉语成语;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三:文体与语体;逻辑与语文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必修四:诗词格律;文学长河;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理科中的语文
苏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无。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世易时移,人教版教材与时俱进,以具体的“梳理探究”这一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落实,而苏教版在这方面的粗疏无疑让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5.国外选文过多,有舍本逐末、崇洋媚外之嫌
中国文学的浩瀚与中国文化的博大世人共知,我这里表述此意不是反对选取国外作品,但五册必修教材一百来篇文章,选谁不选谁,其选编意图与文本呈现必然表现其良苦用心。在对待国外选文上,人教版与苏教版再次表现了较大不同。
苏教版5册必修共112篇(首),国外30篇(首),占27%。
人教版5册必修共109篇(首),国外18篇(首),占16%。
比较的结果是:苏教版国外篇目数量偏大,甚至苏教版必修二和必修五中的国外选文已经分别占到了1/3。一本高中生语文教材需要近30%的外国选文吗?一个中学生的文学视野需要那么大的国际阅读空间吗?为什么中国诸如鲁迅等那么多优秀作家的篇目被挡在教材选文之外?国外选文近30%的份额让人觉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夸大了国外作品的阅读价值!
当学生的母语基本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时候,把时间和视野过多关注到国外选文,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还有一点崇洋媚外之嫌。编写专家的个人偏好和学识不应轻率甚至固执己见地强加于学生身上!中学生的文学视界不应无限大,文学熏染也不应囫囵吞枣,毕竟,他们还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
三、写作指导安排随性、散漫,让作文教学繁杂紊乱
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最大的问题是: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杠头,作文教学让一线教师难以操作。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各五本必修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人教版:在五册必修教材中,写作指导被按照秩序细化为两大序列(记叙,议论),两个层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二十个写作技术专题。
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必修二:学习描写;学习抒情;记叙的角度;叙议结合的写法
必修三:选择议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论证方法;写作中的虚构
必修四: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了解反驳的途径;作一点辩证分析
必修五:怎样写得深刻;怎样写得丰富;讲究文采;怎样写得新颖
苏教版:写作指导在五册必修教材中随性、散漫
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准确、及时与便捷(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
必修三:生成诗歌的意象(如何写诗歌);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四: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写给听众
必修五: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就语文而言,写作特别是不同文体写作要求系统的写作技术指导,并要求相关写作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写作技术指导的延续性。比较而言,人教版的写作编排有着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有着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显得过于随意:
一是写作指导的排序紊乱无序。人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写入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是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提高: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按照由浅到深、由写人叙事到抒情议论、由基础等级要求到发展等级要求等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逮谁说谁,东一榔头、西一杠头,着实没有头绪。
二是同一文体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材,教学操作相当困难。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布局的科学、知识的连贯、指导的全面。而苏教版让人丈二和尚着实摸不着头脑,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第四个写作指导是“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是“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是“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是“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五本书,横亘高一、高二近乎两学年,且中间间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跨度只有苏教版有,也只有苏教版敢这样安排。
这样编排,让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操作呢?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换作教材编写专家,他们又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文教学?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向一线教师建言!
三是写作指导和文本编排油水分离。因苏教版文本编排从属于思想专题,文本的文体属性被彻底打乱,而写作指导又要求着具体的文体特性和技术性,因而每个小模块(单元)的写作指导与专题的粘合就像两张皮,不能合二为一。就像油水分离。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本专题的几篇文本是《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本集中表现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思考,而写作指导是关于详略安排。问题是:这几篇文章其叙述的突出特点是详略的使用吗?
教材改革是必要的,但教材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单纯求新求异,改革不能违背科学,不能不顾规律。江苏2008高考模式本已民怨群起,再加上令一线语文教师群起攻之的教材模式,现状令人担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份不及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