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性假说、异质性假说与企业所有权安排:两种企业治理观的经济学分析_契约理论论文

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所有权安排——两种企业治理观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同质性论文,两种论文,所有权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2)09-57-08

企业治理,在本质上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企业治理的一个抽象概括(张维迎,1996)。长期以来,主流的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都坚持股东至上主义的单边治理逻辑。然而,这已不符合现实中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演进实况。不少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二者的合作治理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时代潮流。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与现代主流企业契约理论的分析传统:企业成长的外生性与企业同质性假设

1、新古典厂商理论的分析传统:企业同质性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切理论观点都集中在了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该模型通过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以及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为解析企业行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是充分流动的,企业需要的所有要素都可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取,由此也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模仿是无成本的;在长期均衡中,市场是出清和充分有效率的,企业将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信息是充分的,如同个体的完全理性特征,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是完全确定的;决定企业行为的唯一变量是价格,企业仅仅是价格的接受者。

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企业是一个通过投入产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由于完全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这个生产组织可以做到:(1)精确地计量出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2)可以在其认为是最适合于需求条件和成本条件的产量水平上运行;(3 )在市场价格的决定作用下,要以使其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市场价格)的状态下运行,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生产要素的完全竞争性,企业之间无成本的模仿行为将使超额利润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消失,即企业在长期竞争中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水平。

新古典的企业行为特征决定了新古典企业成长的性质。在新古典理论中,所谓的企业成长就是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化原则进行的被动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纳尔逊和温特,1982)。

可见,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成长的基本因素均是外生的,如果企业面临的成本或需求曲线发生了变动,企业的规模就会发生变化。同时,新古典理论认为,成本变化的原因通常来自于技术变革或要素价格变化,而需求变化则是由于收入变化或偏好变化所致。这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是外生的,完全取决于企业外部的技术和市场条件。而且,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中,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调整,企业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获得准租金(即超额利润)。但是,这种短期均衡是不稳定的,由于行业内其他企业无成本地模仿和新企业的自由进入,市场长期均衡的结果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超额利润为零。

总之,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企业的成长是外生的,企业之间是同质的,这就是企业同质性假设的新古典厂商理化的分析传统。

2、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不确定状态下的企业同质性假设

新古典企业理论由于仅仅把企业视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单位,既没有深入分析这个生产组织内部具体的生产过程与其自身的生产特征,也没有深入探析这个生产组织作为一个团队合作体本身所特有的制度结构和交易性质。因此,企业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往往被后人称之为“黑箱”(注:其实,在完全竞争模型框架下,企业内部的自身性质(包括生产和交易)是根本用不着说明的,因此,与其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黑箱”,不如说是“白箱”。)。科斯首先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的重新解释和修正,以“不确定性”假设代替了“确定性”假设(注:科斯明确地指出:“不确定性问题常常被认为与企业的存在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不确定性,企业的出现似乎是不可思议。”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7。),引入了交易费用概念,从而掀起了一场企业理论上的革命。但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的修正,并不等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的修正。遗憾的是,由于科斯对其原创的交易费用概念的阐析仍然是运用新古典的分析工具,以至于遵循科斯革命的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如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哈特等人实质上都是在坚持着新古典范式。由此,在对待企业成长和企业行为特征这个问题上,现代主流的契约理论形成了一个不确定性状态下的同质性假设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分析框架。

深入分析科斯的企业理论,我们显明地感觉到科斯思想的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科斯所运用的分析工具是地道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科斯原创的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这个范畴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是借助于“边际替代”这个充满十足新古典分析传统味道的分析工具来发挥其解释力的。科斯用“替代”工具来界定企业的本质,用“边际”工具来解释企业的行为特征即企业成长问题的。可以说,若离开了新古典的“边际替代”的分析工具,我们是无法理解科斯的企业理论和其理论价值的。正如科斯本人所直言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洪等译,1994,2。)科斯认为,在组织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和市场是完全替代的,“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它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事实:他可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能够再回到公开市场。”(注: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洪等译,1994,3。)这背后所隐含的前提和意思是: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是能够自由流动的,也是充分竞争的,而企业无非是由分散的个体所组织起来一个单位,企业所需要的所有要素都是来自于公开竞争市场上,所以企业也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而且,要素流动和企业进出的指挥棒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归根到底,市场与企业之所以能够完全替代,是因为存在了一个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企业能够自由进出的市场环境。这样,当我们深入地分析科斯企业理论背后的涵义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科斯思想从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反新古典传统的,实质上最终还是落入了新古典传统的窠臼!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科斯的企业理论实质上是新古典价格理论的附属物。

第二,科斯对企业契约性质的关注是根植于新古典的“交易性”范式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与市场相比较,企业本来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科斯对此给出两个理由:(1 )劳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市场交易成本较高;(2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允许某个权威即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运行成本(科斯,1937,1994:6-7)。在这里,科斯完全是从交易的角度(通过企业这么一个特殊的交易契约载体得以降低市场的运行成本)来理解企业的契约内容。除此之外,“我们便不知企业为何物”。实质上,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这个契约的集合体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更是加入契约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不断拓展和持续进行的一个组织平台,是各生产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这一过程融交易功能与生产功能于一体(谢德仁,2001)。企业契约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契约最根本的不同点,或许就在于该契约的多边性、包容性、开放性与持续性。作为一个生产组织,企业的契约内在地包含了交易和生产这两个属性,二者都是内生于企业契约本身的,这是由人类经济活动的全部真实内容所决定的。(注:不少学者认为企业的两重属性为“生产性”与“契约性”(杨瑞龙、刘刚,2002),在他们看来,“契约性”就是指“交易性”,因此,“生产性”是外在于企业的“契约性”的。实质上,这是一种受主流的企业契约观影响的表达方式。我们则认为,全面地理解企业的契约内容,企业契约应该是内在地包含着“生产性”,不能把“生产性”独立于企业的“契约性”之外。严谨的表达应该是:企业的两重属性是“生产性”与“交易性”。顺便说一句,把“生产性”纳入到企业的“契约性”当中来理解企业的经济性质,将引申出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或许会成为学术界研究企业契约性质的一个重大课题和发展趋势。)而科斯对企业的契约性质的把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仅仅抓住了企业契约的“交易性”一面,而抛弃了企业契约的“生产性”一面,即忽视了契约结构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样,科斯一方面开创了企业理论上的革命,而另一方面在不经意之间又把更为重要的内容给忽视了。因此,在我们看来,科斯的企业理论是跛脚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之所以出现这个遗憾,归根到底,是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仍然坚守着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必然结果。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似乎是从“生产”和“交易”这两个完整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本质的。(注:在任何一本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中,都可找到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式为:

Q=Q(L,K) (1)

MaxΠ=R(Q,P)-C(Q) (2)

其中,Q、R、P、C分别表示企业的总产量、总收益、价格和平均生产成本,L、K分别表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两大要素:劳动和资本,Π表示企业的利润。公式(1 )表示企业是一个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投入两类要素来获得产出的生产单位,这似乎反映着企业的“生产性”:公式(2)则表示企业行为的唯一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似乎是反映着企业的“交易性”。)但是,在那里的“交易”是纯粹市场意义上的交易,在那里的“生产”的全部涵义仅仅表明了企业是一个通过要素的投入来获得最大产出的组织。生产过程中的特征、团队合作的生产效率等更为重要的内容在那里都是空白的。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生产是依附于市场交易的,而市场交易是服从于价格机制的权威的。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在解释企业性质问题上的内在逻辑。科斯的企业理论从整体上看也是在遵从着这个逻辑的,科斯无非是通过引入一个交易费用概念和增加一个企业内部的企业家权威来说明企业本质问题罢了。这样的分析逻辑直接影响到其后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团队生产假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首先是从企业的“生产性”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分析问题的,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关于团队成员贡献的计量以及对团队成员的监督这样的“交易性”问题上来,从而推导出了“企业是一个关于剩余索取权的实现载体”的企业本质的结论。

根植于新古典分析传统的科斯逻辑深深影响和诱导了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一大批后来者。如张五常从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替代关系概括了企业的性质,克莱茵、威廉姆森、哈特等人则引入了资产专用性及其机会主义变量来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

总之,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性质。在科斯等人的企业理论中,企业存在的原因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原因,从而也是企业成长的原因。由于深受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是从企业的“交易性”角度来解释企业成长因素的,是通过与市场交易的比较成本优势来说明企业成长问题的。因此,与新古典企业理论一样,在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中,企业的成长仍然是外生性的,企业的行为特征同样是同质的。这样,有意思的是,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确定性”假设,但由于坚持了不变的分析逻辑,最终还是得出了“同质性”的企业行为特征观。这原本是与“不确定性”的新的假设前提不相容的,但结论又是如此。因此,我们把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概括为:不确定状态下的企业同质性假设。

二、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与股东单边治理逻辑

我们在上面之所以要那么详尽地剖析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和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的分析传统,因为这是理解股东至上主义的单边治理逻辑(下文简称为股东逻辑)的关键。

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坚持和推崇股东逻辑,认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所有权的治理制度的安排是最有效率的。我们认为,这是关于“企业成长的外生性和企业异质性假设”的认识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下,物质资本所有者是承担企业风险的唯一主体。由于要素市场是充分流动和高度竞争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自由进入企业,不可能也不用担心会成为专用性资产。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承担企业经营的任何风险。

第二,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下,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于企业追求总价值最大化。在新古典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取的是固定的合约收入,股东获取的则是剩余收入。由于要素市场的信息是充分的,竞争是完全的,固定收入是能够完全兑现的,此时,最大化剩余收入也就自然等价于企业的最大化总价值。而且,在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困境状况下,股东为了追求损失最小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利益最大化),此时申请破产是最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要素市场的高度流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可以及时退出企业并较快地谋取新的工作岗位,而不会遭任何损失。因此,即使在企业经营的极端情况即破产状态下,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仍然等价于企业追求总价值最大化。

第三,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下,拿固定合约收入的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了充分保障。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合约收入就是市场收入,而该要素的市场收入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品收益(即要素边际生产率)。这个合约收入是可以计量的,并反映要素所有者的实际贡献度。

第四,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下,股东的谈判实力是最强的。企业所需的要素可以在竞争性市场中获得,且有完全的替代性,唯独物质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在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方面,只有股东才有真正的谈判实力。

第五,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下,企业仅仅是一个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可以在短期均衡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载体。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状态下,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仅仅是一个在市场价格机制指挥下进行投入产出的生产单位。其全过程就是马克思笔下所描述的货币资本的循环路径(G即某企业家投入了一笔资本, 在公开市场上没有任何障碍地购买到原材料和劳动力,然后生产出产品,再拿到公开市场上出售,换回更多的货币资本。在这里,似乎只有非人力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人力资本由于在公开市场上的完全可获得性,是一个不用给予过多考虑的因素。同时,由于市场的充分竞争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资本量越大,该企业家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这样,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增值载体了。所以由股东独自拥有企业所有权,也就是一件用不着说明和解释的事情了。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治理观一样,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也是坚持和信奉股东逻辑的。

张维迎博士的“资本雇佣劳动”模型(张维迎,1995,1996)(注:该模型的具体推理逻辑和过程,可参阅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也可参阅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001。),可以说是集中、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治理观的认识的。在这里,我们无意对张维迎博士的推理逻辑展开评论,只想要特别指出的是:(1)从计量、监督以及与其相应的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古典的研究范式;(2)非人力资本为什么具有完全的抵押功能,而人力资本不具有任何的抵押功能?非人力资本为什么容易受到虐待?为什么只有资本才有显示经营能力的信号功能?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只有在坚持企业同质性假设的新古典分析传统下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实质上,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虽然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以“不确定性”假设修正代替了“确定性”假设。但是,由于仍然坚持新古典的分析工具与分析传统,只关注于企业的“交易性”,而完全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性”,最终形成了与新古典一致的股东逻辑的企业治理观。

三、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的内生性与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一旦摆脱新古典的分析传统,注重于企业契约内部的“生产性”,我们会发现:企业的成长不是外生而是内生的,企业不是同质而是异质的。

通过企业的同质性假设,标准的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看作是既定技术条件下的最优化生产者,其生产和发展是外生的,企业的长期超额利润是不存在的。然而,这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尤其是无法解释现实中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的长期利润差距。随着信息革命的出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逐渐成为最新的企业理论和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这种新兴的企业理论虽然目前尚无严密的逻辑体系,对企业本质的分析仍不够全面,但由于该理论注重于探讨企业竞争行为的内生因素,探讨企业内在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行为,注重于企业契约的“生产性”。因此,比起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企业行为特征和企业治理制度安排上,能够为我们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和带来有益的启发。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这种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能够产生智力资本的“企业能力”。潘汉尔德和哈默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学派的学识”。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其存在于员工的身体、战略规划、组织规划、文化氛围之中,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和能力对企业整体的依托,企业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企业之后都不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原有“能力”。因此,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能力知识集合体。

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内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Penrose,1959; Nelson and Winter,1982)。其中,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称为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Prahalad and Hamel,1990)。企业获取“租金”的量和持续性就是由其持有的核心能力的状况所决定的。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这是由核心能力本身所具有的以下特征所决定的(巴尼,1991):(1)核心能力的价值优越性。 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核心能力的异质性。 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和利润差异;(3)核心能力的完全不能仿制性。 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复制;(4)核心能力的难以替代性。 企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是无法通过公开市场公开定价和获得的,又使其它企业的替代行为面临着巨大的成本约束。因此,和其它企业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5 )核心能力的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显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但无法象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总之,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核心能力是有价值的、异质的、完全不能仿制的、难以替代和不可交易的。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该企业获得持续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正是通过其特有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及由此所决定的竞争行为或战略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由此,企业能力理论给予人们最有意义的启发是: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企业的长期租金来源是内生性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内生性的,因为企业的核心知识是内生性的。同时,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企业是异质而不是同质的。这就是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企业能力,是在可通过公开市场获取的竞争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基础上经过嬗变而成的一种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物(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5),这个结合物却是非竞争性的,是完全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获得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R.N.Langlois(1994)把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划分为两类:竞争性要素和非竞争性要素,并通过这一划分解释企业异质性及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一旦引入了非竞争性要素,交易成本就不再是解释企业存在及其规模扩张的唯一决定变量,交易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性质的解释力就大为削弱。因此,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使得长期以来被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所忽视的企业契约的“生产性”重新受到了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企业能力理论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

如上所述,企业成长的异质性假设立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和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积累机制的分析就成为解释企业内生成长和理解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关键。

Dierickx and Cool(1989 )通过一个存量和流量分析模型简洁地说明了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的特殊性。他们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定时期内实施一系列连续性策略的结果,即一定时期适当流量的时间路径选择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和内容。

第一,企业核心能力是在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过程中个人知识和组织共同知识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复杂性。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的结果,尤其是不同生产过程的协调和多样化技术综合的结果(Parahalad and Hame,1990)。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组织成员共同作用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初始的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磨合、碰撞、协调和渗透后,转化为组织独特的共同显性知识,组织的共同显性知识经过不断地传播、矫正、积淀和潜移默化式地扩散,再转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企业的演进过程就是这么一个个体的隐性知识与组织的共同显性知识之间不断转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才最终形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二,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参与各方进行长期合作专用性投资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专用性。企业能力是附着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载体上的,只有二者进行长期合作,才有可能积累起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在二者进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构建起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企业的非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为参照系和对象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以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状况为参照系和对象的。这样,二者各以对方为投资对象进行专业化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典型的专用性特征,二者互为专用性即合作专用性。企业核心能力就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长期进行合作专用性投资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三,企业核心能力在积累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性。企业的知识流量的选择受到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企业现在和对未来的选择取决于过去所做的和所拥有的。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持续演进的,核心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同时,核心能力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人为地缩短时间将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四、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与合作治理逻辑

企业的本质,是关于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的市场性关系契约(注:这是我们对于企业本质的理解,因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言,它日再作专文阐析。)。最大化地创造出组织租金是企业所有权安排和企业治理制度的构建中应首要予以考虑的问题。撇开组织租金的创造单纯地谈组织租金的分配或企业剩余的争夺,不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全部内容,甚至可以说不是主要内容。企业治理的效率标准首先应该是指企业组织租金的最大化,其次才是交易费用的最小化。这就是企业契约的“生产性”所蕴涵的核心意义,也是我们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和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分水岭。

企业能力理论表明,企业是异质性的,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组织租金的持续创造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样,如果我们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治理问题时,可以发现,附着在企业同质性假设下的股东逻辑受到了强烈冲击。

第一,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再是承担企业风险的唯一主体。从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机制的特殊性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是互为专用性资产,双方进行了合作专用性投资。特别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这种合作专用性投资特征愈发显著,这在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可以被看作一个专用性投资的纽结,或者说是相互专用性的资产的一个集合。Rajan(1997)、Zingales(1997,2000 )由此甚至认为,企业的经济本质是“一个难以被市场复制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而且是“围绕关键性资源而生成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样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承担主体。随着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日益增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渗透力必将日益突出,人力资本要素日趋重要,人力资本的专业化、专用性特征不断加剧,由此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也不断增多。

第二,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人力资本也具有了一定的抵押性。企业的异质性假设表明,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内部长期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长期的动态生产成本优势,这首先表现为企业关键性资源和要素的非竞争性。也就是说,组织租金的持续创造主要地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特有的非竞争性要素而不是能在公开市场获得的竞争性要素。或者简要地说,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非竞争性要素,如商誉、品牌和企业文化等。随着市场对这些非竞争性要素的认同感的增强,这些非竞争性要素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抵押功能。由于非竞争性要素内含更多的是某种技能、诀窍、理念、智识等人力资本的因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力资本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抵押功能。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也表明了某种意义上的抵押性。

第三,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股东利益最大化不等价于企业价值最大化。首先,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无法通过事前的合约收入来反映的。在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下,企业所需的所有要素都是来自于公开市场的,因此,可以通过市场对要素进行定价,要素的合约收入往往是等价于要素的市场价格的。但是,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组织租金的持续创造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非竞争性要素。这些非竞争性要素是无法通过市场来定价的。非竞争性要素内含着更多的是人力资本的价值因子。企业里的人力资本价值既应包括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来定价的市场合约收入,更应包括非竞争性要素中人力资本因子的价值。但由于非竞争性要素是无法通过市场来定价的,这部分人力资本因子的价值是无法用合约收入来衡量的。这样,用合约收入来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总收入,当然是极不全面的和不科学的。其次,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当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时,申请破产或许是符合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但明显地侵害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因此,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等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是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

第四,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不断增强。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合作专用性投资特征,非人力资本也越来越离不开企业内人力资本的存量的。这都表明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分享企业所有权和争夺组织租金上的谈判实力的增强。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下,股东逻辑的企业治理观已经失去了现实基础和理论根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都具有专用性和可抵押性,都要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股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等价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人力资本也具有了分享组织租金的谈判实力。这些存在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观的破产。

五、结束语

企业不过是各种要素所有者基于自愿交易关系形成的一种“契约纽结”(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6;詹森和麦克林,1976),这已成为经济学者们的共识。但是,对企业契约观的不同理解会带来对企业行为特征的不同解释,从而产生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不同看法。倾注于企业契约的“交易性”的现代主流的企业契约理论由于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形成了企业同质性假设的分析框架,因而信奉股东至上主义的单边治理观。以企业能力理论为一种表现载体的新的企业理论更关注于企业契约的“生产性”(注:我们始终认为,从理论经济学而非管理学的层次上分析,企业能力理论也是一种企业的契约理论。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企业契约理论不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契约理论。如何把企业能力理论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准确和全面的企业契约理论中,是深化对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限于篇幅,此处就不予以展开。),同时结合企业契约的“交易性”,在企业行为特征的认识上,形成了企业异质性假设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二者合作治理观。我们认为,合作治理观顺应了企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应当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更深入地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同质性假说、异质性假说与企业所有权安排:两种企业治理观的经济学分析_契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