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原因及机制述评_外部经济论文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原因及机制述评_外部经济论文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机理论文,国外论文,原因论文,服务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69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一种被用作其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其外延包括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相关的活动、与产品推广和分销相关的活动以及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等,具体包括设计、研发和工程,信息咨询及处理,财务、法律和金融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和后勤,营销、广告等活动。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产值和就业人口激增,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亚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最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学者对其发展原因和机理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外部化论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就是外部化论。外部化是指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经由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企业来满足其生产性服务功能需求的过程。学者们认为牛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固有含义是:企业通过产业选择的方式来满足其生产性服务功能的需求,这是导致经由市场购买的生产性服务业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化的方式来满足其生产性服务功能的需求,为什么还要选择外部化的方式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导致企业外部化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成本因素、资源战略因素、需求特点和规制因素。

(1)成本因素

当企业的需求能够以比内部化更低的价格从市场上获得时,成本因素是企业外部化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主要动机。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可以为企业削减一些经常开支,如薪酬、保险给付和资本等开支。① 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给企业,通常是因为服务生产流程的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企业外部化生产性服务功能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企业可以将提供给生产性服务功能的成本如雇佣、培训、投资等风险转移给外部生产性服务提供商。

(2)资源战略因素

生产性服务功能外部化的产生是因为生产性服务知识的日益专业化和技术复杂性的增强。专业化的知识资源分为两类:一是高度专业化的专门知识,如各类法律服务、工程和投资银行业等;另外是一些常规类型的功能服务,如保洁服务、秘书服务等。当企业不具备内部生产性服务功能的知识技术资源,或者企业拥有的专业化知识技术不能达到生产性服务功能的要求时,企业别无选择,只能外部化。在企业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和缩减生产活动范围而专注于核心功能的组织战略时,会选择外部购买的生产性服务功能。

(3)需求特点

当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呈现以下特点时,企业会选择外部化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当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不充分,导致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金融资源的无效率状态时,当生产性服务需求时有时无、不可预见时,当一些暂时出现的重要需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得到满足时,企业由于不具备这种能力而只能选择外部化。②

(4)规制因素

随着政府对商务活动各方面规制的日益加强,不断增加的复杂的规制环境使企业对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保险等独立评估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③ 如政府规制要求一些生产性服务功能(如审计)由一些独立的公司来完成,使外部化的雇佣专业机构成为必要,其他学者认为上述观点缺乏解释力,而交易成本模型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及其增长。一方面,交易成本模型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理论解释,即企业通过市场外购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交易成本较低。企业不必进行大量的专用资产投资,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威胁就会大大减少,需要用来协调这些交易的专门的治理结构也相应变得很少。交易成本低的结果就是企业不会将生产性服务功能一体化地纳入到企业内部。另一方面,交易成本原理为我们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企业搜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的过程以及谈判、监督、实施市场契约的过程创造了对信息、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在需求。

2.分工深化论

有学者认为,欧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能用外部化理论加以解释,而应从分工深化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只是制造业服务从内部提供转向外部提供的结果,没有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经济的总量。

分工的深化程度与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密切相关,报酬递增的获得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深化,这导致了对劳动力更间接和迂回运用的外部经济性。在日益以信息为主导的经济中,劳动分工的数量和质量的扩张反映了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汉森运用分工深化与报酬递增的原理分析了西方从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演进、垂直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垂直非一体化的产生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垂直非一体化在促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快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垂直一体化大公司管理的复杂性意味着管理必须日益依赖于企业管理和其他咨询服务以确保其运营效率。政府规制范围的加大和复杂性的增加,使得银行业、建筑、环境、劳动关系、安全、运输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问题需要由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专家高效地加以处理。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信息需求的增加,促使商务咨询、法律、工程、建筑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来为众多的客户服务以实现规模经济。生产性服务领域内经济组织的增长是通过大小企业之间优势互补的相互作用使彼此获益来实现的,而非大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对抗。于是,整个生产综合体的扩张促进了劳动分工、外部经济性和生产力的提高。如果将经济活动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部贡献在于,通过促进劳动分工的深化和外部经济性的产生最终使整个经济获得报酬递增。

科菲(Coffey)等人也认为,在物质生产部门中,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发展是以劳动分工的深化为标志的。当企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多样化、科技进步要求的专门技术更加精密和深奥时,生产性服务企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类似的情况在服务业中也存在:生产性服务公司自身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外部化和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在服务领域中,这种社会劳动分工一部分是由已经存在的服务企业中的员工自己创业而实现的,另外一部分是由构建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联系的密集网络带来的。④

3.中间需求决定论

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不同类型的服务消费的基本变化所导致,而不仅仅是生产性服务功能的简单的外部化。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服务产品和流程的技术性变化看起来是比利用预先存在的生产性服务活动的规模经济更有意义的因素。

弗朗西斯(Francois)等人发现,国家之间的收入水平与企业的中间需求或者说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有很强的关联性。有学者曾经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强劲的增长部门,部分是因为企业将那些以前由内部提供的服务活动外部化了。但是,认为由制造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活动外化的观点不能完全解释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仍然保留在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活动份额的增长。

学者们计算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制造业、FCB(Financial,Communication and Business Services)和服务业在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总产出中的份额和增长率(包括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在内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损害制造业部门的情况下FCB服务业获得了份额。FCB服务业在中间需求方面的增长最快,其他服务业也有相应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产出中FCB服务业也比其他类型的服务业增长得更快。考察不同的国家,我们发现所有国家的FCB服务业在中间需求和最终总产出方面均获得了增长,增长率最高的是英国(分别为12%和5.9%),而所有国家的制造业的份额都下降了,下降最多的同样也是英国(3.4%)。

三、转型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

由于忽视服务业促进经济效率的功能以及受服务业是“非生产劳动”、强调“物质生产”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约束,转型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东欧转型国家服务业发展的转折点,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超常增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更是获得了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转型经济重构的动力,也是其成功的市场取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型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各国转型的进程密切相关,即与其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同时又深受前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具体来看,促进转型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规制系统的变革是转型初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促进市场经济的新兴法律框架的建设加快了经济组织变革的进程,在对衰退经济的调整中加强了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转型经济中出现了从等级森严的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向高度多样化的市场、商务活动、组织和所有制方式的转变,其中也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在内的国有企业的重组活动。规制体系的频繁变动和生产过程的转变导致了对知识和信息,特别是对会计、审计、管理、营销和法律等需求的空前增长。

2.市场导向的改革促使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导向的改革刺激了大量私营企业的建立,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服务业领域。由于这些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它们需要各种服务性支持以提高其效率机能,支持服务的范围从咨询、簿记、会计到金融工程。二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加剧,其提升竞争力与效率的压力和要求日益迫切,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部分,其在帮助企业适应新技术和构建更加复杂的商务战略方面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识,导致了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3.生产性服务领域的FDI对转型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外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产品的基础是作为私人资产的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生产性服务领域的FDI在将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技术转移是指“软技术”,即将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播给东道国的雇员,因为外国分公司一般雇用的是东道国国内的劳动力。在生产性服务业的EFO(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Ownership)中工作的员工有机会在母公司接受再培训,通过在职培训获取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可以利用商务服务企业所特有的知识和隐性技能。随着员工在商务企业之间的流动,特有的管理、组织和营销知识和其他技能可以逐渐在整个经济中扩散。对转型经济中服务业FDI的实证研究表明,FDI在提升国内员工技能方面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使之接近全球化的金融、电信和商务服务网络等方面。转型经济可以通过FDI获取其缺乏的服务传统、品牌和差异化等无形资产。生产性服务领域的FDI通过强化转型经济中服务市场的竞争来推动当地服务市场的更快发展,从服务的现代技术和范围两个方面提升当地服务市场的等级。外国分支机构还对当地服务提供者施加压力,迫使它们更快地适应外国提供者的标准和规范。

四、亚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

亚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制造业规模不相匹配,造成这一现象部分是因为作为全球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该地区服务业的利用主要来自区域以外的供给,部分是因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不发达以及官方统计部门在识别和测量生产性服务业时不太友好的态度,即很多国家都将生产性服务业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合并了。以上原因造成了对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相对困难,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性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虽然这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落后,但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与欧美地区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在研究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和机理时,应该注重以下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与欧美地区不同的产业组织方式;服务贸易领域FDI的流动特征;该地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即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等等。

注释:

① Daniels,P.W.,1985,Service Industries:A Geographic Appraisal,London:Methuen.

② Coe,Neil M.,2000,The Externaliz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Debate:The UK Computer Services Sector,in The Services Industries Journal,20(2).

③ Daniels,1985.

④ Marshall,J.N.,1988,Services and Uneven Development,No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标签:;  ;  ;  ;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原因及机制述评_外部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