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学法与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现式的教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育思想,儒家学者对于当时教学灌输知识的消极影响与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在《学记》上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这是指责教师只是注入知识,惟重教材的数量与教学进度,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以至其天赋才能,亦未能充分地发展与发挥。
采取发现式的教学,在《学记》中,也有确切地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思善喻矣。”这说明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好像对待问路的人,只指示他的方向,而不牵着他走;只鼓励他前进,而不压迫他赶路;只有开始时给予指导,而不送他到终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拘束学生学习的步伐,学生便会心平气和地自己探索途径,向前进行,运用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现在我们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不把学习的主要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独立发现,然后内化。因此,发现教学法在我们教学技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重视质疑发现,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教师应运用发现教学法提供质疑机遇,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运用发现法,引导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教师的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当时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运用发现法,学会探究性质疑。
发现式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时,只阐明了学生通过发现而学习的重要性,但未具体提示学生应如何发现,教师又应如何指导学生发现。我们认为,指导学生探究性质疑,是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出示了三个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你想到了些什么?(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学习的机遇,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是上大当?还有的说:如果那天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探索质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运用想象“发现”,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红领巾与救灾》、《吃药与批评》……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
三、寻找逆向“发现”,变常规思维为创造性思维。
“发现”式的学习,是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常规性的思维是善于深入地正常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而逆向思维是站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问题的,或者说是逆向思考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是善于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从不同方向和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一个问题,从而产生一定的创见。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培养发散性思维,诱导逆向发现。
发现教学法能有效地诱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教学要领是教师不包办,不干预思维走向,而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变更思维的意识,训练学生一题多思、一事多写的能力。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就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又如《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谁在前、谁在后,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对表达课文寓意极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这样启发提问:“究竟谁在前、谁在后,你的根据是什么?”于是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因为我看见书上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前一节课里说狐狸带着老虎,不是老虎带着狐狸,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还有的说:“后面课文讲到先看见狐狸,后看见老虎,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把‘带’说成‘跟’,说错了一个字,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显然,这位学生以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深入解答了教师的提问。
2.发展发散性思维,寻求逆向发现。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答案。例如教《难忘的一课》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下课后对这位船员想说些什么?(2)假如你是这位教师对这位船员又想说些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事实证明:教师寻找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现式的逆向思维问题,不管是让学生讨论作答,还是教师给予归纳作答,都是对学生进行超常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