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初期的新闻传媒与孙中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辛亥革命论文,初期论文,传媒论文,新闻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至年末孙中山返国前的两个半月期间,尽管孙中山不在国内领导革命运动,但是,社会各界根据不同的需要,报道乃至制造了许多直接或间接关于孙中山活动的消息,辗转传闻,不径而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人的心态。这些消息,又以态度比较持中的《申报》的报道为最多。谨将所见新闻媒体等的报道做一归纳,并从而得出一点浅见。
一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10月13日,上海报纸即均刊登中外报纸或通讯社的汉口电讯:“群拥黎元洪为统领”,〔1 〕“协统黎元洪现为革命军大统领,〔2〕“协统黎元洪现充革命军领袖,指挥武昌军队”,〔3〕准确传递了起义军拥立黎氏为都督的消息。与此同时,南北各报也纷传孙文及被认为是孙文之弟的孙武和黄兴等,均在武汉领导革命运动。武昌起义的次日,消息传到北京,黄兴立即被猜测为首领。10月12日《申报》的北京来电称:革党轰击各署,传系黄兴为首”。〔4 〕《民立报》的消息甚至称,武昌起义前汉口宝善里的革命机关亦为黄兴所设立。〔5〕14日《大公报》消息称:“闻革党领袖即籍隶湖南之黄兴。 黄兴者,革党中最激烈之人物”。〔6〕接着,孙武被称为孙文之弟, 而且称孙氏兄弟均在武昌指挥起义,并被举为主要领导成员。消息的来源是北京的外国通讯社。10月15日,《申报》刊载从北京来的“西报要电”称:“革党蔓延渐广,闻武昌附近之数城均为所占据。据北京电称:革党志在创造共和政府。党首为孙逸仙,其弟某将为谘议局长,谘议局现举副议长汤化龙为湖广总督”。〔7 〕《民立报》实为革命党在国内的机关报,于右任主编,同盟会重要领导成员宋教仁等其时亦在报社并为之撰稿,他们当然确知孙、黄均不在国内,孙武亦非孙文之弟。大约是为了助壮革命声威之故,《民立报》亦于同日刊载了据说是来自路透社的消息,只是把译文略作了技术处理,对孙中山只略为含混其辞:“湖北革命,其目的欲设立共和政府,将举孙逸仙为总统,举其弟孙□为谘议局长,大文学家汤化龙作湖广总督”。在这条消息之下,《民立报》编者加了一个按语云:“按:右电亦系西人猜测之辞。汤化龙尤不足据”。〔8〕这大概算是非正式辟谣了。然而直到12月中旬, 檀香山华侨代表谢英伯致《民立报》转国内革命力量的电报则仍称黄兴、黎元洪、孙武三都督。〔9〕武昌起义一周后,汉口又传出消息, 在武昌指挥作战的黄兴,又去了四川或湖南,以策应湖北局势。《申报》10月17日的消息称:“党首黄兴已离武昌,或谓入川,或谓赴湘。其行踪甚秘密。”〔10〕《申报》同日从广州来的消息又说:“传闻孙文已挟巨资内渡,接济革命军。”〔11〕
直到武昌起义10天以后,局势稍为明朗,各方惊魂稍定,孙、黄已经在国内的谣传方得以澄清,但仍不能确知其行踪。10月21日《申报》的消息说:“革军首领孙汶现尚在香港,黄兴亦未来鄂。现革党以前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可知党中大有人在”。〔12〕10月25日,又从东京传来消息:“闻孙汶仍在美国,惟黄兴已抵长沙”。〔13〕其他消息来源也传说:“闻孙汶与黄兴同主义而不同党,现孙亦将秘密来华,与革命军联合大举”。〔14〕
10月27日,黄兴乘军舰由沪抵达武昌,与北军艰苦对峙的武昌首义革命军如大旱之望甘霖。10月31日《申报》的报道称:“黄兴初六日抵汉,革命军额手相庆”。〔15〕《民立报》也报道称:“黎都督特开欢迎会”。〔16〕黄兴来鄂,革命军振奋。接着又传来了更为令人鼓舞的消息,孙中山亦将率军舰前来。11月2 日《申报》刊登消息称:“孙汶不日启程至汉,带有大兵舰三艘,其驾驶者皆为留英海军学生”。〔17〕11月4日《申报》又报道称:“又闻孙文昨乘兵轮行抵上海, 同行者颇多。且闻有四烟囱兵舰一艘,昨晚停泊十六铺江面,上悬民国军旗,气概甚盛”。〔18〕同日,又报道说:“闻孙汶已先派一兵舰载运炸弹、军火及华侨助战员、留学生等驶来汉口,并有军饷二百万。”〔19〕11月初,正是上海光复战事方殷之际,这些消息自然也是对光复中的上海的直接声援。11月中某日,《民立报》汉口访员获悉:“黄将军得孙逸仙电:即日夜,预备组织临时政府。”〔20〕
孙、黄是革命领袖自不待言。据说,鄂军都督黎元洪也早就是革命党人了,而且早在武昌起义前数年就拟定了现在所发布的革命文告。来自日本横滨某革命党人的电报说:“黎元洪于中日战后游学日本时即入革党。此次发贴之告示,尚系四年前所拟就者”。〔21〕从武汉来的民间传闻亦说:“黎素怀大志,富有革命思想,其所取‘元洪’两字,实隐元未朱洪武崛兴之意。……门外贴有五言一联云: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22〕然而康有为则认定,武昌起义是与孙中山绝无关系的,他说:“大变如此,忧心如焚。……所幸武汉之事,出自军将黎元洪(与行者绝不关),而汤化龙参之,皆士夫也”。〔23〕
二
如果说上述新闻媒体的各种传闻,仅仅是反映了人们寻求革命领袖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在革命的进程中,各种社会势力,都在自觉的运用孙中山的声望来达到其不同的目的。最典型的事例有三个。
其一是,湖北军政府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文”的名义发布了一个长篇布告。其文曰:
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为布告大汉同胞事:昔我皇祖皇帝轩辕氏,奄有中土,建国万区,必先南讨蚩尤,北逐獯鬻,作弧矢以威四裔,用能保我子孙黎民。少昊高阳,继之以至唐虞,亦先分北三苗。时乃黎民于变,若夫鬼方逆命,商则征之;玕狁南侵,周实逐之;匈奴、羌胡内寇,如秦如汉讨而灭之。由是以观,可知夷狄大防,我历代圣人之必严且厉者。诚以神明之裔,礼教之邦,实与犬羊异等。此所以遑遑然禁彼腥臭,不使之坏我绝好河山也。夫继继绳绳,端赖后贤之不忘祖烈。使我中国秦汉以来之君主,谨守先代圣人成法,则我中国虽至今金瓯无缺可矣。其幸福为何如哉!胡天不念,屡降鞠凶。晋室不纲,首先启胡戎以祸我华族;次则唐谋不善,揖盗兴戎;宋继其衰,历遭金辽之毒;胡元乘间,于是我中国始为亡国之秽墟矣。嗟夫!我黄帝子孙何罪,竟令彼时受异族之荼虐?且千余年不能睹一化日光天,凡有血气之伦,谁不愤怒?此本总统之所以叹息痛恨于晋唐炎宋时也。往者天牖华衷,明祖赫然震怒,放逐元虏,宅都于燕,汉室江山全归故主,亦云快矣。又谁意蠢兹满贼,觑我国家多故,竟窃踞我国土、屠烧我城邑、奴隶我同胞、割剥我脂膏、损失我权利之至于如此耶?彼凡可以压制削夺吾民之术,盖无所不用其极,而未易一一为我同胞泣诉者也。夫天下事,图之立足未牢之际则易得手,图之根本既固之日则难从心。彼吴三桂始则冒昧乞师,卒乃迟疑迁延。而始发脱,稍有胆智,何难驱群丑而立复神皋?所惜有时有势,而无志无力,此其所以不能济事也。迨后耿精忠创义于越,郑成功继起于台,而李光地为虎作伥,甘残同类。洪、杨愤兴于粤,赖、张响应于豫,复有曾国藩为奴作仆,忘我同胞。嗟夫!彼吴三桂固卑卑不足道,若耿、郑、洪、杨、赖、张之世,李、曾诸民贼苟勿破坏,则吾汉族子孙早已安居于净土,何至多受此数十年黑暗苦哉!每一兴言,盖未尝一刻不锥胸疾首也。往年本总统以民族主议[义]提倡我中华全部,遂至捐弃家人,沉沦异域,投艰蹈险,虽屡濒于死,而大声疾呼之气不少衰。然当时之应和者,只会党一部分,余则犹尚酣睡沉醉而未醒。曾不几时,民族主义之进步日速一日,今则统中国皆国民矣,我鄂军代表竞首举义旗矣,我各省同胞同声响附,殆无不认革命为现今必要之举动矣。同胞!同胞!何幸而文明若此也。此必我黄帝列圣在天之灵佑助我同胞,故能成此兴汉之奇功,盖可以决满贼之必无噍类矣。然本总统窃有不能已于言者。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事不图终,曷克有济?倘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或生猜忌之私,自相鱼肉,或萌退缩之志,坐失事机,则后祸之来何堪设想?所以曩者欲图大事,而往往功败于垂成者,其遗误大都如是也。今特布告我大汉同胞,共鉴前车,牢持来轸,再接再厉,全始全终,勿畏葸,勿偷安,勿事徘徊,勿相推诿,纵使百战百胜而勿骄,即令小败小伤而勿馁。凡我各省义军代表,同心戮力,率众前驱,效诸葛一生惟谨慎之行,守吕端大事不糊涂之旨,运筹宜决而密,用兵贵速而神,自能垂手燕云,复仇报国,直抵黄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使异族帖耳俯首。此固本总统中心之所切切,而群策群力,实所望于同胞。此告。
黄帝纪元四千六百有九年 月 日〔24〕
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这个布告,在湖北军政府的《中华民国公报》上先后多次刊载。据《大汉报》经理胡石庵的记述:“此稿托孙文名义,实当时同志主稿,借此以安人心也”。〔25〕据在都督府曾经亲眼看到誊清这个布告的郭寄生说:“(十月)十五日,在都督府见苏成章、牟鸿勋忙誊清以孙文署名之布告稿。……云系上海新到同志携带来,后乃获知是查佛光同志手笔,在武昌所拟”。〔26〕按郭所说,假借孙中山名义的这个布告在武昌起义后第五天就拟定稿子誊清准备发布了。说明前述《民立报》所刊登路透社消息,或并非凭空杜撰。
其二是,江西彭程万等,于11月12日下午假借孙、黄命令,策动江西政变,赶走江西都督吴介璋而由彭程万自立为都督。吴介璋本为新军协统,11月1日江西独立,被举为都督。 据《申报》报道:“吴开府以来,办事称职。不料至11月12日下午,有人持孙、黄从海外来的命令”,另行“公举”彭程万为赣都督。《申报》11月20日的报道说:12日午后,“得确信:孙文、黄兴已在海外开会,公举彭程万君摄理赣军都督。惟恐军民不肯承认,先派侦探到赣调查情形,复派敢死队一百名,怀有炸弹,以备行事。致军、民两部闻信极形恐慌,纷纷搬散,全城为之震动,而警兵站岗,沿街匿散,居民恐慌尤甚。届时,敢死队联络五十五标,在军政府(旧藩司署内)布置一切。由孙汶派来代表赴军政府,召集民事部各项人员,宣读彭程万君授命赣军都督书,系用白绫缮写,盖大总统印信。均已承认。大众亦无他语。……吴都督随即开会辞职,交出印信,即坐小轿出府”。彭程万还张贴一个《传单告示》,其文曰:“赣省都督,已在海外开会公举广信府贵溪县彭程万(现充江西测量司长)摄理。用特布告我江西同胞知之。代表人孙汶、黄兴谨布”。在这则报道之后,《申报》编者加了一个批评性的按语说:“按:江西都督而由海外公举,奇矣。黄兴身居湖北,而忽与孙汶共举江西都督,尤奇之又奇者”。〔27〕《民立报》对于此事亦有报道说:“忽九月二十二日,有邹君二人带来饬文一道(中称孙、黄二总统),由鄂到赣,自言奉命而来,由海外另举彭程万为赣省都督(彭贵溪留学毕业生,现充参谋部部长),取销吴名。吴闻此事消息,知事不能久待,即宣布各公团辞职,当交出都督印信,摒挡一切,于是日六句钟出城,以避不虞之祸”。“鄂代表邹君宣布,设吴为都督许久”,“只拥都督虚名,苟延残喘,岂今日为首领者所为耶?应斩其首领,为不勤者戒。后有军界蔡军[君]力辩,……邹君大怒,雄辩不休,几致与蔡君用武,幸经众人排解而散”。“又闻,此次改换都督,赣省人民大为恐慌,一夕数惊,谣言百出,以故城内居民又多搬运出城避匿。自相惊曰:鄂军不日到省,有一番激战。又谓洪江会已聚众数千于城外,只待日间发作,将城内抢劫一空。现风声鹤唳,有甚于光复之时”。〔28〕
《民立报》深知彭程万等乃假孙、黄名义济私,于是发表评论指出:“江西人彭某竟托由海外孙文、黄兴所推举之怪说而逐去旧都督,此一近事之可发恶噱者矣。黄兴在湖北,乃海内非海外也。孙文方自英伦归国,其在今日中国之地位,不过一共和国民耳,焉有权于江西举都督乎”。〔29〕
《申报》的评论更通过此事对独立各省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它一篇题为《清谈》的评论说:“民军之起义,甫匝月耳。……虽然北伐之大动未集,而东南之竞争迭见。湘省肇其端,皖、赣继其武。位置都督,有如奕棋,似不可谓非尽美之遗憾矣。夫既以为胜任而举之,又何必以竞争而夺之。在湘省犹或有不得已之苦衷耳,若皖若赣,胡果为者?记者今日窃敢以一言忠告军政府曰:当兹玄黄未判之时,亟宜同心戮力,刻刻以倾复虏廷为事,不必挟睚眦之微嫌,彼此寻仇,致蹈唐末五季之祸”。〔30〕
其三是,其时,在扬州也有乘乱而起的盗匪“冒称孙文之侄,以劫掠财物”。〔31〕
三
10月末以后,国内局势明朗化,孙中山在国内活动的谣传自然消失了。当时,革命军方面,独立各省,最严重最实际的问题是以军饷为主的财政困难,而孙中山久羁海外不归,人们也就把希望寄托于孙在海外筹款上。孙中山自己也说:“武昌举师以来,即由美旅欧,奔走于外交财政二事”。〔32〕孙在海外两个多月,在外交方面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承认或“中立”。在财政方面,募捐及借债所得几何,不知确数,但从孙返国初抵上海,对于外国记者“携款来乎”的提问答称:“余未携款来,惟携精神以贡与民军耳”,〔33〕以及在回国以后,放弃他在香港演说中所提出的“主张借用外债,惟须不索押物”的原则〔34〕,多方寻求向西方世界抵押债款的途径等来观察,种种迹象表明,孙中山在国外为革命谋求借债的活动,显然不甚成功。但是,国内新闻媒体的报道,却十分兴高采烈,孙中山筹得巨款、或携带巨款回国的消息不下十余宗之多。依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申报》10月17日:“传闻孙汶已挟巨资内渡,接济革命军。”〔35〕
《民立报》10月21日:“孙逸仙现在芝加哥,欲筹捐美金五百万元接济革命军。”〔36〕
《民立报》10月22日:“孙逸仙现在纽约发行债票,筹集五百万美元。”〔37〕
《申报》11月4日:“闻孙汶已先派一兵舰……驶来汉口, 并有军饷二百万。”〔38〕
《申报》11月12日:“孙汶屡接武汉等处急电,促其归航。现孙尚在美国,欲募军饷一千万元,需俟劝募足额始能归国。”〔39〕
《申报》12月9日:“孙逸仙于西历于九、十月间, 常往来于纽约、支加角等处,联络华侨,并筹巨款。”〔40〕
《申报》12月15日:“孙逸仙君……预定出月初抵沪,携有军饷巨款。”〔41〕又,“孙君于月杪月初可以抵沪。……闻孙君带有钜款。”〔42〕
《申报》12月25日:孙中山初六日晨可抵沪,“闻孙先生此次返回,且带有钜款,以济民军之需用云。”〔43〕
《申报》12月28日,孙抵沪后,接见《大陆报》记者。记者问:“携款来乎”?孙答曰:“民军未必需款,彼等皆本热诚而起义。余未携款来,惟携精神以贡与民军耳。”〔44〕
《申报》12月31日:“香港麦加利银行有极巨款项电汇至上海本行,请于11日送交孙中山大总统以应需用。”〔45〕
直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1912年2月, 还有类似的消息刊诸报端。《申报》1912年2月1日:“外间皆疑孙中山于革命起事之前,游历太平洋沿岸各省,曾向巴萨提那之财政家商借款项。将来该处或将发行兵债。”〔46〕“孙总统夫人已率女公子……取道槟榔赴华。闻孙夫人曾在某处捐集巨款,携带来华,以充军费。”〔47〕
以上所提及的属于“捐集”或“募集”款项者,均指“巨款”,其数目在十万以下者,皆不入本项收集之列。
※ ※※
以上各种假借孙中山名义的活动,或对孙氏活动膨胀性的渲染,有些消息与活动是有关方面有意制造的,有些是新闻媒介的有意扩大宣传,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强固与增加革命政权实力者,和为革命政权解决财政困难者。这也正是东南独立、光复各省之所必须。而这一切都希望借助孙中山的名义和声望来实现的事实说明,只有孙中山是当之无愧的革命领袖,他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然而,同这种对孙中山过分的热情与寄望恰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从革命营垒到整个社会各阶层,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党及其所倡导的革命理论与共和国纲领,则出奇的冷淡与漠视。三民主义不仅无人冒名传播,而且很少有人认真的宣扬与阐释,几乎被“灭满兴汉”的声浪所掩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个建立共和国的真正纲领,甚至不见于所有独立、光复各省的宣言,就连民族、民权二民主义,也只在湖北军政府的重要文献中较多出现。“咸与维新”,“革命成功,革命党消”,“共和成立,革命军消”,成了从革命党人到全社会在建立共和政府后的最时髦的论调。这种政治上的幼稚与思想上的短视,同前面表现的过分寄望,从社会世俗和文化心态两个方面表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对孙中山及其所制定的革命纲领的认识与了解是如此的浮浅,接受层面是如此的狭窄,它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孙中山最终不得不让位袁世凯,辛亥革命不能得到预期的胜利的社会和思想原因。
注释:
〔1〕 《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第2页,武昌□事本馆所得专电·廿一日汉口特电。
〔2〕 《申报》1911年10月13日第1张第3版,专电·汉口。
〔3〕 《申报》1911年10月13日第1张第3版, 译电·《文汇报》廿一日汉口电。
〔4〕 《申报》1911年10月12日第1张第3版,专电·汉口。
〔5〕 《民立报》1911年10月16日第3页,新闻一·驻汉访员特函。
〔6〕 《大公报》1911年10月14日第1张4版,要闻。
〔7〕 《申报》1911年10月15日第1张第3版,专电·译西报要电。
〔8〕 《民立报》1911年10月15日第3页,特约路透电。
〔9〕 《民立报》1911年12月16日第1页,专电。
〔10〕 《申报》1911年10月17日第1张第2版,专电·汉口。
〔11〕 《申报》1911年10月17日第1张第3版,专电·广州。
〔12〕 《申报》1911年10月21日第1张第6版,要闻。
〔13〕 《申报》1911年10月27日第1张第4版,专电·初四日东京电。
〔14〕 《申报》1911年10月18日第1张第5版,专电·广州。
〔15〕 《申报》1911年10月31日第1张第3版,专电·汉口电。
〔16〕 《民立报》1911年10月28日第2版,本馆芜湖要电。
〔17〕 《申报》1911年11月2日第1张第3版,专电·广州。
〔18〕 《申报》1911年11月4日第1张第4版,本埠特别纪事。
〔19〕 《申报》1911年11月4日第1张第4版,专电·汉口电。
〔20〕 《民立报》1911年11月19日第2页, 专电·芜湖转汉口访员专电。
〔21〕 《申报》1911年10月20日第1张第4版,专电·廿七日东京电。
〔22〕 《申报》1911年10月31日第2张后幅第2版,《自由谈·见见闻闻》。
〔23〕 《民立报》1911年12月27~28日《康有为致徐勤书》手稿影印件及28日第4页《康奸与徐勤书判词》。“行者”即指孙中山。
〔24〕 据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藏《中华民国公报》第 16 号(1911年10月31号)第2张第1页。
〔25〕 胡石庵:《湖北革命实见记》。
〔26〕 郭寄生:《辛亥革命前后我的经历》,《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97页。
〔27〕 《申报》1911年11月20日第1张后幅第2版,赣军更换都督纪闻。
〔28〕 《民立报》1911年11月21日第4页,赣省可疑之新闻。
〔29〕 《民立报》1911年11月24日第4页, 《大陆春秋·言论自由》。
〔30〕 《申报》1911年11月21日第1张后幅第4版,《清谈》。
〔31〕 《民立报》1911年11月24日第4页, 《大陆春秋·言论自由》。
〔32〕 《民立报》1911年12月26日第6页, 《上海春秋·记者:访问孙中山先生》。
〔33〕 《申报》1911年12月28日第1张第4~5版, 孙中山莅沪三志。
〔34〕 《申报》1911年12月23日第1张第3版,专电·香港。
〔35〕 《申报》1911年10月17日第1张第3版,专电·广州。
〔36〕 《民立报》1911年10月21日第3页, 武汉革命之外电·纽约电。
〔37〕 《民立报》1911年10月22日第2页,专电一·路透电。
〔38〕 《申报》1911年11月4日第1张第4版,专电·汉口。
〔39〕 《申报》1911年11月12日第1张第4版,专电·广州。
〔40〕 《申报》1911年12月9日第2张第5版,美洲通信。
〔41〕 《申报》1911年12月15日第1张第3版,专电·广州。
〔42〕 《申报》1911年12月15日第1版第4版,译闻。
〔43〕 《申报》1911年12月25日第1张第5版,要闻。
〔44〕 《申报》1911年12月28日第1张第4~5版, 孙中山莅沪三志。
〔45〕 《申报》1911年12月31日第1张第3版,专电·香港。
〔46〕 《申报》1912年2月1日第2版,译电·旧金山。
〔47〕 《申报》1912年2月1日第2版,译电·南洋洲。
标签:孙中山论文; 黄兴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历史论文; 申报论文; 黎元洪论文; 革命军论文; 民立报论文; 汉口论文; 辛亥革命纪念馆论文; 武昌起义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中国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