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1997年高考备考指导_高考论文

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1997年高考备考指导_高考论文

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和1997年备考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从内容、题型、题量到试卷的结构、长度以及难度等,都与1995年高考基本持平,甚至在难度上还稳中有降。高考试题连续几年的延续和稳定,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和备考是十分有利的。

一、1996年高考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共11小题,涉及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鉴赏等。

1题考字音。答案为B。A项中的“箴”应读zhēn,C项中的“璞”应读pú,D项中的“姊”应读zǐ。很多考生读不准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以致误填。

2题考字形。答案为C。“国藉”应写作“国籍”,“插科打浑”应写作“插科打诨”,“委屈求全”应写作“委曲求全”。C项中的“掂量”和“鸠占鹊巢”(或“鹊巢鸠占”)不能写作“惦量”和“鸠占雀巢”。这是第一大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

3题考关联词语。答案为D。“何况”、“况且”都有“退一讲说”的意思,这是“而且”所没有的。“何况”表示事物互相对比、映衬,用前者烘托后者,而“况且”则没有这种用法。

4、6两题是考根据语境选择词及成语。4题答案为B。“装载”就是“用运输工具装”,“装”是它的核心义,而“承载”强调的则是“所能承受的物体的重量”,刚好与题面“……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相切。懂得了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区别,就基本上把握了这道题的答案。另外,词语“徜徉”表示“闲游”的意思,若将它填进题面,势必与“生活之舟”超限的危害句“生活的扁舟”就不能只载喜,不载忧,因此“喜忧参半”,单说“割爱”,是不合情理的。

6题答案为D。“目不暇接”(也作“目不暇给”)形容东西很多很好,来不及看,与“故宫博物院”的“陈列”能组成最贴切的句意衔接;“应接不暇”是指风景幽美,来不及应付,刚好与“神农架”的“奇峰异岭”不谋而合。“美不胜收”强调的是“来不及欣赏”,而“琳琅满目”则侧重于“种类多,眼前充满了物品”。

5题考逻辑重音。答案为C。副词“是”放在句中,有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它所修饰的词及短语应是该句着重强调的话题。“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强调的是“给我”(即“受话人”),“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强调的是“在家里”(即打电话的地点),“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强调的是“上午”(即打电话的时间),“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强调的是“打了一次电话”(即“打电话”这件事)。

7题考病句辨识。答案为A。B项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承前省略的第二分句的主语与该句的谓语内容上不能统一。C项有歧义,是对“护林员”的揭发“气愤”,还是对“林业局”的做法“气愤”,原句没讲清楚。D项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不能搭配,“对事件”不能“批评教育”。

8题考句子的衔接。答案为C。(4)与(1)(2)(3)是因果关系,(1)与(2)(3)是并列关系,(2)(3)是承接关系,又因为题面最后说“……投入抢收战斗”,因此(1)放(4)(2)(3)之后较为合理。

9题考文学常识。答案为C。A项的《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的作品,B项《左传》是春秋时的史书,它不可能保存战国时的大量史料,D项《悲惨世界》的作者当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

10、11两题考文学鉴赏。10题答案为D。该项“三国中英雄”应是诸葛亮、孙权及曹操。另外“最后一句”应换成“最末三句”,因为诗文的断句是有区别的。

11题答案为C。元人阿鲁威的这首《双调·蟾宫曲》并没有对三国英雄人物进行比较,“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也表达得十分含蓄。

第二大题,文言文题,依然遵循“课内知识课外考”的原则,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知识都是考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2题考文言实词的语义。答案为D。“贾祸”的“贾”读gǚ,“招引,招惹”的意思。

13题考虚词“以”的意义及用法。答案为D。(1)为介词,译作“凭着,靠着”;(2)为介词,译作“交,把”;(3)介词,译作“用(它)来”;(4)介词,译作“因为”。

14题考偏义复词的理解。答案为C。A项中的“奸利”是“邪恶与私利”的合义,B项中的“宴飨”即“饮宴”,D项的“利病”为“益处和弊端”。只有C项中“刺”“短长”偏指“揭短”的意思。

15题明考关联词语的选用,实考对词义的理解。答案为B。“脱”有“假使,假如”义。该句可翻译为:倘若您不答应,就让我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告老还乡吧。

16、17两题考句意的理解。16题答案为A。“给”读jǐ,“(满)足”义:“亟”,“紧迫”义。

17题答案为C。“械”名词作一般动词用。句中“追还”的对象应是“警盗”。

18、19两题考句意的理解。18题答案为B。(3)跟“刚直抗上”不关联,(6)是郭永的“认识”,不是“举动”。

19题答案为C。联系原文,知道不是“(郭永)反而为他(守)说好话”,而是(守)见硬的不行,便采取假说好话要把郭永往朝廷推荐的策略来拉拢郭永,所以A项有误。文段中也没有说郭永“以迷信反迷信”,所以B项中“求得大雨”不妥。D项中对“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的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无论老人和孩子都象刚刚离开时一样拦阻挽留他,挽留郭永的显然不仅有老人和孩子,还包括许许多多的成年人。另外,把“遮留”解释成“热情对待”也是D的失误。

第三大题,科技说明文阅读,所涉及的四道题主要检查考生准确地筛选、把握信息的能力。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一看概念是否误用,二看文意是否相符,三看意思是否添加,四看提法是否超前。

20题答案为B。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前半句“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显然是指第一段中“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制造纸浆”,据此,可以知道,“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厂”。同理,联系第二段第一句话后半句和末段的倒数第二句,可知“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21题答案为A。题面问的是“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这句话要说明的是什么,因此,把题面的意思表述一遍的答案D显然不合要求。B、C说的虽然不是原话题,但它们所述的内容均为编题者故意添加的。只有A切合题旨。

22题答案为D。读懂原文可知,无论是造纸工业的现在,或是使用了ALCEMMLL工艺之后的将来,硫磺或酒精和水都是只用来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而不可能代替木材成为制造纸浆的主要原料。

23题答案为A。B项中的“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C项中“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D项中“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均为编题者故意添加的信息。

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题,主要涉及词语指代义的确认、要点的概括、文意的理解及信息的筛选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把考生能否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或重新组织文中的有关语句,恰当表述分析综合的结果当作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来检测。

24、25两题,考所指所代。24题答案为“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这个答案是在通读文章第二段后,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和“在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两个关键句分析、概括、提炼后得出的。考生不得分的原因,或是因为概括不准,或是因为语言不简洁,超了字数。

25题答案为(那些)“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的音乐)。这道题应分两步解:第一步,明确下了“最有深度的音乐”当是指“具有最高激情的音乐”;第二步,再找“最高激情”的渊源。答案是从对全文的正确把握及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的准确理解上得出的。

26题考概括要点。答案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首先得搞清楚“贝多芬之谜”是什么。从文中的二、三自然段中,我们看出,“贝多芬之谜”即他的音乐作品乐式设计是最好的,却以他那奔放的感情来使我们激动。那么,是什么形成了这个谜呢?再看二、三自然段,得出要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最后概括提炼得出。

27题考文章的理解。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通读全文,分析概括提炼得出。

28题考信息的筛选。答案为BC。B项把原文“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中的程度副词“非常”偷换成时间副词“常常”。另外,从文后注解(2)得知E项有误,以莫扎特为代表的18世纪的音乐当属于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的音乐。

第五大题,语文知识及运用题,所涉及3道题兼考文学、文化常识,语法、修辞及标点知识,覆盖面广,给考生灵活选择答题的余地也大,实为不可多得的佳题。

29题考名句默写。这类题继续坚持兼考课内外的作法,难度适宜,得分率较高。答案为①威武不能屈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行成于思毁于随 ⑤由俭入奢易。

30题考文化常识。答案为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笔 墨 纸 砚 ③榜眼 探花 ④乙亥 丁丑。这道题失分最多的是第④小题,很多考生不懂得如何将公元纪年换成“干支”纪年。为了便于掌握,现把“干支”纪年法的有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

“干支”纪年法是将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天干一字在前、地支一字在后的顺序,分别搭配组合,组成甲子、乙丑……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共60个组合,用来表示60年,并周而复始,以至无穷。如,“辛未三月”,“丁卯五月”等。

如果没有其他已知条件,下面表一、表二可以帮助你把公元纪年换成“干支”纪年。

表一天干

癸年份个位数 4

5

6

7

8

9

0

1

2

3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年份除12余数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表一中,公元纪年个位数是4,则“干支”纪年中的干位是甲,个位数是5,则干位为乙,依次类推。

表二中,用公元纪年数除12,余数是4,则地支为子,余数是5,则地支为丑,依次类推。如1991年,尾数是1,对应天干的是辛,余数是11,对应地支是未,这一年是辛未年。

31题考招生广告语中的毛病辨识。有毛病的四处是②③⑤⑧。②处“跨省办起”与“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间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关系,因此中间的“的”不能少。③处的错误应联系整个第一句话来看,第一句话为复句,句中停顿分为两个层次,“我校是……之一”后是和第一个分句的停顿,当属第一层次;“教学楼”“图书馆”后的停顿是第二分句内部的停顿,是第二层次,因此两个逗号均应改为顿号。⑤处“新闻界”是个总体概念,前面不能受“80多家”限制,应将它改为“新闻单位”。⑧处某些应改为“其他”,指的是除了越南、柬埔寨以外的东南亚国家。

第六大题,写作题。小作文考说明文,大作文考议论文。小作文要求用简明的语言,完整、准确、细致、有条理地介绍说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漫画一)和《截错了》(漫画二)这两幅漫画,难度适中。而大作文则要求在分析、比较漫画一和漫画二的基础上,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难度较大。

二、1997年备考指导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相当大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1997年试题,在考试内容范围的确定、知识能力点的安排、各种题型量的分量、全卷及各部分的题量、全卷的难度控制等方面,也将遵循1996年试题模式。根据对1996年试卷的分析,我们认为:

1.字词句是基础的基础

综观1996年全卷,得分率低的几道题,基本都是关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理解的。这再次说明字词句备考,特别是字词句的教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个基础打不好不仅影响高考语文的分数,还可能影响到中学生的整个语文水平。

2.要重视对文学、文化知识的识记

记忆尽管是比较低层次的能力,但它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准确记忆又是知识不易混淆的重要条件。因此,高考始终把文学、文化常识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考查,今年在题量和分值上还略有增加。考虑到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这类题一般都是兼考课内外,其命题特点是:重要性、一流性、基础性及常见性。

3.语文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的训练急待加强。

今年的高考加大了对考生分析、概括和比较能力的检测,仅以第四大题为例,共5小题,其中要求考生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或重新组织文中的有关语句,恰当表述分析综合结果的就占了4小题。今年高考的大作文更是没有“比较”,无以成文的,很多考生作文惨败,原因就在于此。分析、综合(概括)、比较是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语文教学着眼于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质量才会有根本性的提高。

4.要加强作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审题的强化训练。

今年高考的小作文,明明要求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可仍然有不少考生在编故事。令人痛心的失误,再一次提醒我们,应该加强对作文基本表达方式的强化训练,要使考生明确掌握叙述、说明、议论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做到是什么文体,就恰当地使用什么表达方式。

1995、1996两年大作文的写作,给我们的启示是: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给材料的内涵,并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一个议论中心,是考生的一大难点。很多考生对材料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会从中找出可比点,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表及里,深入底蕴,从而确立写作的最佳角度。考生的这种审题上的差错,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考训练中花大力气根本解决。

标签:;  ;  ;  

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1997年高考备考指导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