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立论文,能力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当孩子迈出了独立行走的第一步。其实,这就是意识着一个人要独立地走完人生之旅。任何人都将走完人生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在未成年时是需要获得家长或监护人帮助的,但孩子的独立能力要靠从小锻炼。
首先要鼓励孩子乐于探索。
当孩子能独立行走后,他的面前就出现了一个新奇有趣的新天地。孩子一刻也不闲着,这里摸摸,那里动动,每一件他没有见过的东西都会引起他的好奇。“这是什么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想了解的东西就更多。常常会刨根问底,问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这是孩子的好奇性引起的。
好奇与探索是幼儿的特点,探索可以使他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帮助孩子了解各种事物的不同性质在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探索还可以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产生成就感,发展自信心,而且信心是孩子日后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探索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年轻的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而不是需要限制这种行为,不能事事处处“包办代替”。
当然,有必要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保证孩子的探索,不致于导致有害的后果,例如有危险的地方,如电源插座,热水瓶、炉子等,都要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免发生意外。主动消除不安全因素,父母在语言模式中,少用甚至不用那种禁止式的命令:“这不许动!那不许碰!”过多的禁令会使孩子变得胆小而不敢大胆探索。
其次是,当孩子提出问题时,鼓励他自己仔细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发现问题的答案。假如孩子问:“水为什么有时候会变成“烟”(蒸气),有时候又会变成“玻璃”(结冰)?这时,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发现水的液态、汽态、固态,并告诉他为什么会有这“三态”的变化。以扩大他的知识面和增强他的求知欲。
还有,当孩子对家里的一些物品感兴趣,如感到:“收音机里又没有人?谁在里面讲话唱歌?”“钟表没有腿为什么会走?”做家长的可视情况而定。如一个旧钟表,由他去拆装无妨。如果孩子想拆电视机而当然要制止的。但必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他讲一讲有关的知识和道理。
为避免孩子入学乃至以后走向社会后的“高分低能”,幼儿时期就要鼓励他多动手动脑,乐于和善于解决问题,养成自己碰到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良好的习惯。
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包括他与环境,与其他人之间的种种矛盾。现在独生子女增多,不少家长把子女当作“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事事处处包办代替,一切为孩子安排妥贴。其实,这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聪明的家长,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面对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鼓励他自己解决。例如,孩子想拿书柜里的书,不要马上拿给他,而是叫他想办法,如孩子用凳子站上去,可在旁边保护一下,如孩子还想不到这一点,家长可拿凳子在书柜前一放,诱导孩子想到这一点。然后再拿书给他。如果孩子想跳绳,但两根绳都不够长,家长也用不着急着帮他接起来,而是让他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能解决问题,这会使孩子十分高兴。如果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过家家”家长可充当一个“角色”,而让你的孩子当“导演”。如小朋友在一边玩时,出现了不恰当的做法使游戏玩不起来,家长可适当给予暗示。启发,引导,使孩子不致于陷入“困境”而灰心。在孩子较好地解决问题后,要热情鼓励,及时表扬,肯定他,使他有信心有兴趣解决更多的问题,而绝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
孩子在四岁左右,独立意识增强,变成“不听话的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性格的表现,也是你的孩子个性的一种体现。而日后如想成才,个性是必须的,一般地说来,有成就的人才,个性是必须的,只不过各人个性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应避免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依赖思想。
开始可以自己吃饭、盛饭、漱口、擦嘴、洗手、洗脸,而后是自己穿衣、脱衣、刷牙、叠被子,再后可以自己洗手帕,收拾玩具,摆放餐具之类,这些日常生活事情,家长尤其是母亲,应一点一滴地教,直到学会为止。其实,从孩子的心理上讲,小孩子对一切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干,都想试一试,问题是家长是不是肯放手让他干。哪怕打破几只碗,付点小小的“学费”,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培养起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切勿过度保护。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么个爱法,学龄前儿童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理应得到家长的精心照顾。但不能过度保护,这对孩子没好处,俗话说:“爱要爱在心里”,对孩子也同样,如果出门走路怕孩子跌了,天热怕孩子晒了,天冷怕孩子冻了。这样只能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日后生活的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养成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离开父母照顾和呵护,将会寸步难行。报上曾刊过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母亲精心保护下的孩子,当他考取了出国研究生后,担心没有母亲在身旁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而无法生活。而提出一定要母亲“陪读”,当这个可笑的要求被理所当然的拒绝后,他变得郁郁寡言,最后导致精神不正常而取消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当然,这是一个极少见的例子。但我们作父母的还是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来的。
另外,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助长孩子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只想到人对他照顾,而从来不想帮助别人,不会同情别人,甚至不会关心自己的父母,缺乏社会责任感。会养成不良的道德观念。
要培养孩子成才,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有了这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出孩子的毅力和意志力,而恒心和毅力都是那些具有创造性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孩子做事往往以兴趣出发,因而兴趣不能持久。孩子越小持久性越差,但当孩子四、五岁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持久力。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学一样东西,不要半途而废,不要今天学画图,明天学弹琴,后天学游泳,但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学习的结果,将会一事无成,大了也最多是只“三脚猫”。不能成为专门人才。
而有的孩子能专心干自己的事情,不管是玩或干其他事都十分的投入,十分的专注。这实在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做家长如发现这一点,务必很好保护这种好习惯,特别要避免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或干什么事情时,随便打断他或命令他干这干那。
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立。个性犟的孩子还会发脾气,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但是,结果往往是被脾气不好的父母打骂一顿,而父母还会认为孩子的脾气不好,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虽然小,但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小公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自尊心。孩子是家庭和社会平等的一员。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话不会错”。中国人传统的教育方法,总是要求孩子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以后参加工作了要听领导的话。而从来都不强调这父母,老师,领导的话是不是全对,有没有必要全听?但我们从小听到的都是对孩子的要求:“要听话!”这三个字。事实上,如果一直是这样教育孩子,而孩子也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可以肯定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平庸之辈。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里的“大出息”指的是成为真正的人才。
因此孩子到了四岁左右,个性倾向逐渐显露,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渴望大人的了解,对家长的态度很敏感,有较强的自尊心。年轻的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正确教育孩子。
尊重孩子,首先应尊重孩子有益的活动,不要在孩子玩兴正浓的时候非逼着他去做别的事。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是十分粗暴的,也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或者反抗,后果是不好的。
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良好的注意品质,就是专心致志的干任何事的品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日后学习和干其他任何事业的重要条件。父母必须从小注意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应在孩子专心玩时,而避免自己高声说话或发出其他音响,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