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态美学探微及其启示意义论文

庄子生态美学探微及其启示意义论文

庄子生态美学探微及其启示意义 *

阮慧玲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 自然生态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发展与文明延续的世界性问题。庄子被赞誉为“世界50个环境哲学家”之一。《庄子》一书蕴含了“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思想,“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超脱物质的修养方法,“天地有大美”的生态审美观念。这些道家生态智慧精粹,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放之今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庄子;万物齐一;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天地有大美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50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漫长认识史上,人类终于摆正了自己的地位,认识到自然本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且提出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美学主张。关于生态美学,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多有朴素的元认知主张,我们可从被赞誉为“世界50个环境哲学家”[2]的庄子身上窥得一二。在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洋洋十万言的《庄子》中,“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论、“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超脱物质的修养方法,“天地有大美”的生态审美观念,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论

(一)“道为万物之本根”

“道既是世界的起源,又是万物的依据,这说明在老庄那里,道既有宇宙论意义,又有本体论意义。道的概念既提出了世界的起源问题,也提出了世界的总规律问题。”[3]105也就是说,当“道”作为宇宙自然观出现时,它代表的是基于宇宙本体的认识;当“道”作为社会人生观出现时,它代表的是基于社会规律的看法。但是,“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无可言说。庄子在老子“道”的学说之上,予以更朴素更具物质性的说明,那就是聚“气”成“物”,“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田子方》),并且说到人,也归属天地自然,即“道”之所衍的一分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在自然属性上与天地万物是一样的。从本源的“道”到无形的“气”,再到有形的“物”,道家学说完成了一系列从无到有、从惚恍窈冥到有形实体的推演链条。

(二)“物我同一”

“道未始有封”(《庄子·齐物论》),无任何界限差别,人与天地万物一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这就引申出庄子“齐物论”的合理性与现实性,人同在天地自然的怀抱里,并不殊于它物,“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因皆出“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应“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地融入到天地自然中,而不能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天与人不相胜”(《庄子·大宗师》),人不应妄想成为天地自然的主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这样的规律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且这样的规律同样作用于人类,概莫能外,“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庄子·齐物论》)。“天下之至正”必要依规律而行,“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

(三)“天下有常然”

“天下有常然”,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有它本然应然的状态,“有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庄子·骈拇》),曲直圆方自为形状,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之前,应知悉自然、尊重自然,掌握自然的内在规定性,然后“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道家特别讲求“顺应”,深知“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的道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庄子反对“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以人灭天”(《庄子·秋水》),而提倡无为,“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既然“天下有常然”态,有自己一套盛衰消长的平衡法则,人类不应总对其施以不合理的影响。

二、“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超脱物质的修养论

在《庄子·齐物论》的开篇,南郭子綦与其弟子颜成子游有一段关于“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地籁,是为“大块噫气”在“作则万窍怒呺”,因遇“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庄子·齐物论》)等不同地候而发出不同的声音。人籁,则是“比竹是已”,类似笙箫竹管发出的声音。那么天籁呢,天籁“因不在地籁外,亦不在人籁外”[11]30,天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天籁悉出自然,不管是地壳发出的声音、乐器发出的声音,或是像南郭子綦“仰天而嘘”的嗟叹声音,只要发乎情性本能,都可归之于天籁之声。庄子在将自然之美放在崇高无极地位的同时,也重视人自身之美,在庄子看来,一切自然表达人的情绪、思想的声音一样具备审美的特质,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的生存真实状况以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信仰与追求。对天地自然中的所有生命进行审美观照,首先应将对象置于一种无先见非功利的关系中,即庄子曾言的“在宥”状态,“在”是自在,任其自然;“宥”是宽容,真诚对待。天籁的优渥之美才能在我们的善于发现中显现。

四是做好培训工作。做好对博士后、研究团队、应用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研究、应用、转化能力,构建智力开发与传播平台,以提升应用转化成果的能力,扩大影响、加快成果传播、创造转化机会。

(一)心斋养气

天地之大美,美在法天贵真。“真”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天上飞鸟,“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逶迤而处”(《庄子·至乐》),而非圈养笼中。泽雉啄食,虽然旷野求生有很多困难,然“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因为这样会失去它们的天性和本真。这在庄子讲述的多则寓言里皆有体现。“真”是“顺性命之情”,庄子反对“失其性”“伤其性”的做法,“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这些人为导向了失真。“反其真”,也是庄子的审美追求,不真则伤了事物之本性,任何“失其性”“易其性”“迁其性”“伤其性”的行为都为庄子所谴责,“真者,精诚之至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真与美的统一是庄子美学的内涵之一,“法天贵真”所效法的“天”仍是庄子终极追寻的“道”,“可能是因为天表明自然的观念,较之以道表明自然的观念,更易为一般人所把握”[10]368。而“贵真”则表达了庄子美学中对万物本性、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和敬畏。

(二)撄宁坐忘

“撄宁”即接触世间纷扰百态而不为所动,保持始终的宁静纯一,“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于心于志于神皆无扰,“撄而后成者也”(《庄子·大宗师》)。“坐忘”是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庄子·天地》)。“忘”是一种不拘禁、不偏执的状态,即使人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是一种对世俗、功利的超越,达到与自然的同化,“同则无好,化则无常”(《庄子·大宗师》),是真正的自由之境,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祛除执念。“在‘坐忘’境界中,以‘忘知’最为枢要,‘忘知’是忘掉分解性、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剩下的便是虚而待物的,亦即是‘徇耳目内通’的纯知觉活动”[6]63。人于世俗生活中过于热衷追逐外物,物欲刃磨着本心,而这些无节制的欲望与盲目的攀比势必加重自然生态的压力,导致愈来愈严重的生态危机。对于生态自然,只投入身心去求证感悟而忘知,不要总想着变科学知识技术为经济利益,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就能得到适度缓解。

“朝彻”意即因死生一观、物我皆忘而彻见道性,犹如日之初升,豁然朗照。“见独”是径见“道”性的方式,是一种先验的心理状态,即用直觉把握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境界。“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庄子·大宗师》),此语中的“外”“无”“不”等字眼,直接指向了不拘不执等主观意志的层面。“外生”是对“与忧俱生”的生命的悲悯同情,对“生人之累”的人生苦难的坚强直面,对多艰人生“安之若素”的泰然态度。“无古今”就是要求人思接千载,视通古今,超越时空的局限,解放狭隘的视域和思想,并且保持“道无终始”的运动发展观。“不死不生”并非漠视生命,而是视生死为人的生命自然循环,持“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庄子·秋水》)的一种达观,不对未知的死充满恐惧,只把握当下生之愉悦并追寻个体生命价值。“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才能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的境界。“见独”即见道,“‘道’是绝对无待的,因之以‘独’来指称它。心灵达到清明透彻的状态,方能认识‘道’的卓然独立的真体”[7]171。在世俗生活中,人们常会拘执于外物,内心是不自由的。“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庄子·马蹄》),索取欲望无止歇,便很难彻见道性,并且“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庄子·齐物论》),膨胀物欲的役使还导致了人类精神的失落与人格的扭曲,不可不谓之为一件悲哀的事。庄子认为,人应该更多关注到人的自身,而不应“丧己于物”,导入为物所役、为物所累的人之异化的行径。从庄子“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的超脱物质的修养论中可看出,庄子的命意是以人为本位,从人的角度来体认和思考自然,并调适人自身去归一自然。对于人的异化,梭罗亦发出同样的悲叹:“我们没有乘坐铁路,铁路反倒乘坐了我们”[8]80;“不是人在放牛,简直是牛在牧人”[8]47。的确“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8]31,他因此身体力行远离尘世在瓦尔登湖过着素俭的生活。然而,梭罗的“外部自然本体论”与庄子人本论存在显著差异,归结到底,庄子学说是人生哲学,更关心“个体的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9]171

(三)朝彻见独

运用经典的蠕虫状链模型来描述DNA等刚性分子已很普遍[5-8],持续长度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9-10],投影长度对分子链形态的描述也有其独到之处[11-12].随着高分子科学向生命物质的不断渗透,采用蠕虫状链模型来处理分子链形态与构象关系将越来越多[13-15].为此,更正一些不当的处理过程,发展计算机模拟方法,将使蠕虫状链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补充.

天地之大美,美在质朴原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自然之美在于自然,有别刻意人工雕琢,自然之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庄子主张“因任自然”,将自然生态作为审美客体,“与之为悦”(《庄子·则阳》),“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审美活动本身就是无利害的,从感知美中得到心灵放松,精神愉悦,更进一步“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从欣赏美中进而禀知万物道之根本,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升华。要保持天地自然的质朴原初之美,庄子反对人之“有为”。在庄子生活的年代,他已经看到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产生的智巧之术,破坏了自然的质朴原初之美,“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罘罝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庄子·胠箧》),鸟鱼兽的自由境为人之智识和机械所破坏,庄子于是呼吁人类“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庄子·达生》),不要开启人类的思想和智巧,葆天地自然的真纯无伪。这是庄子对返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的描述,也是庄子朴治思想的可取之处,而其反对人类文明智识的思想部分已多为今人所批判。人之“有为”与“无为”应辩证地看待,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生态积极的建设和保护是人类应有的责任担当,而对于过去愚昧的只是索取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则应是令行禁止的。

三、“天地有大美”的生态审美论

(一)质朴原初

总之,分析完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会发现它们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正如表3所示,翻转课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需要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另一部分是通过课外视频讲座的计算机技术来配合完成。显然,课堂这一部分至关重要,同时上述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正是为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法天贵真

“心斋”是虚心至道的方式,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养气”的目的是使“合其德”,达到“通乎物之所造”(《庄子·达生》)的境界。“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庄子·人间世》)若以耳听悉,只接收外界信息,难免囿于个体的片面认识和社会的功利思潮,产生偏颇的“机心”,由是“小言詹詹”,而导致“日以心斗”(《庄子·齐物论》)。若以心听悉,提升心灵的体道空间,就不再受“贪”和“智”的左右,不再受惑于短浅利益。若以气听悉,唯气能集虚,而“虚者,心斋也”,就能进入一种空明澄澈的境地,幽怀若谷以虚纳世间百态,私我不存,与天地尽化。人类要以无私之情怀并远景高瞻之姿态,考虑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才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福祉。

(三)优渥天籁

人类对自然生态无节制地索取、掠夺式地开发,造成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追其原因,不得不说是人类被膨胀的物欲迷失了本心,正所谓“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五臭薰鼻,困惾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庄子·天地》)。庄子言及的“物”,“仔细分析起来包含着人所不能支配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两者”[4]224。对于诸如旱涝、疾病、夭疡等自然力量,需遵循“万物皆化生”(《庄子·至乐》)的自然生态原则,听任自然;而对于诸如穷通、贵贱、荣辱等社会力量,需葆有“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之心,万不可“以物易其性”[5]323,“丧己于物”[5]558,“危生弃身以殉物”[5]971。不论对于自在世界还是人类世界,庄子的理想都是“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庄子·至乐》),不要“仁义礼乐”亦非诋訾孔门之意,而是旨在达到一种人力不施、自然清湛的状态。那么如何摆脱物欲呢?庄子提出“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三种躬行践履的方式,以疏沦其心,澡雪精神。

四、结 论

进入20世纪以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自然生态问题日益严峻,自然生态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发展与文明延续的世界性问题。随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系列文件,如《里约宣言》《京都议定书》的颁布实施,全球生态治理已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效治理措施也在逐步推进。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在分工和权责等问题上争论不休。毕竟,发达国家走过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径,也即福斯特所说的“灾难资本主义”,他们至今享受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物质利益,在全球生态治理的权责分配上,他们理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他们不愿意发展中国家重蹈他们的覆辙,即在发展过程中继续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但发展中国家迫切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他们需要依靠自然,“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愈发明显,限制其发展或者勒令其停住发展脚步他们是不能够接受的,并且他们对于发达国家向他们转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产业也极其不满。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双方在势如水火矛盾中又必须携手合作解决问题。诚然,自然生态的改善和优化不能单靠一方,应克服本位主义发展观,克服以邻为壑的狭隘视野,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协调各方义务,通力合作,共同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并永继性发展。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首先强调生态绿色设计,立足于现实情况,充分考虑“蓝轴”与“绿轴”的相生相依。植物配置上科学选择与景观审美综合考量,力求做到原生态化和低碳化。其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规划设计和文化景观建设的弹性和活性,统筹兼顾,保持校园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规模的高校新区建设方兴未艾,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然资源和学校的传统文化资源,然后去发现景观营造中的文化缺失,去构建和规划属于中国高校特有的魅力景观发展战略。

我们在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问题时,应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最大化地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我们应适当放缓经济发展的脚步,不要过多地向自然索取,尝试着建立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 在1989年出版了《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得到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观念认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1 年的经济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缺陷”“低碳、资源高效、社会包容的经济”[12]。“绿色经济”应成为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问题矛盾的战略尝试,在这其中“绿色技术”一环是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应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绿色技术”的高风险和低回报率,以及政府以 GDP 为主要政绩参考标准,使得作为整个绿色经济体支撑力量的“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皆不够,这需要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绪,将目光放长远些,加快地热、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核能这些新能源的技术领域的应用。

十九大报告重点论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体制改革新举措,无论是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体功能区完善,还是在落实生态修复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定位更高、要求更严、分量更重、措施更全。强调新时代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避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然而从一种观念认同到实际推行还得经过艰辛而漫长的历程,毕竟它不同于传统白色农业、黑色工业的高损耗式经济增长模式,它是缓慢而长效的,需要以人类理性认识自身和自然为前提,尊重自然,节制欲望,用人本自然的理念替代过去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方面,我们不妨溯源循回到先秦道家,庄子提倡的“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思想,“心斋养气、撄宁坐忘、朝彻见独”超脱物质的修养方法,“天地有大美”的生态审美观念,这些生态智慧精粹,能给予我们当下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JOY A,DAVID E.Fifty Key Thinkers On the Environment[M].Routledge:Cooper and Peter Blaze Corcoran,2001.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7] 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梭罗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9]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

[11]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R].2011.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Zhuangzi and Its Enlightenment

RUAN Huiling

(Minnan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 :Na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have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related to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civilization. Zhuangzi was acclaimed as one of the “50 environmental philosophers of the world”. Zhuangzi contains the idea of “all things are one”. His ideas of ecological equality include his cultivation methods of “enriching his mind, sitting and forgetting his views, and getting a unique opinion with clear mind” and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a big beauty in heaven and earth”. The essence of Taoist ecological wisdom is the way to get along well with nature.

Key words : Zhuangzi; all things are one; enriching his mind; sitting and forgetting his views; getting a unique opinion with clear mind; a big beauty in heaven and earth

*收稿日期: 2019-01-08

作者简介: 阮慧玲,博士生,从事生态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34(2019)07-0013-05

[责任编辑 杨 敏]

标签:;  ;  ;  ;  ;  ;  ;  

庄子生态美学探微及其启示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