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大学生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非典”疫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

综合国力泛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首先,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就很难维持长期的统一和稳定,也难以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民族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困难的条件下,斗志弥坚,坚定不移,并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才得以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再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意识。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精神文化的闭关自守几无可能,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当前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不是淡化了民族意识,而是更加强化了民族精神教育。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更应该注重在全体公民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能以民族精神为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就能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引导人们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为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民族定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由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思想状况决定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校的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使他们能把自己的理想、志愿、工作选择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祖国的兴衰强弱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出力、贡献青春。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思想素质是高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影响到高校,腐蚀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在某些人的心中,过去倡导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过时,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是真实的、值得追求的东西。在择业观上,一些人只想到大城市、到外资企业、到最赚钱的地方去,很少想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人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再提艰苦奋斗、勤劳俭朴已不合时宜,因此,讲安逸、图享受、花钱大手大脚。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增强他们的生存力、竞争力、辨别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二、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和未来,因此,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所谓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精神是一种历史的民族精神,它汇集了民族过去的历史、文化、意识的精华,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体。传统精神是民族精神中稳定的、连贯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深层依据。正是这一深层依据使得一民族精神不同于另一民族精神,使得各民族精神保持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传统精神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纵深规定着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时间和内容上又可分为历史传统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两部分。历史传统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二是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四是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革命传统精神,指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创立和形成的时代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革命传统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它具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特质。革命传统精神的形成与历史传统精神的形成,由于时代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内容上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例如,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科学精神、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等,都是革命传统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充实。

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事业进步的作用。时代精神适应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它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提供了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正如黑格尔认为的那样,它是抛弃了旧原则、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

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进一步推进了革命传统精神的新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则是优秀历史传统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精神的进一步撞击、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新发展,是崭新的时代精神。显然,新时期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新的民族精神因素。例如,改革精神、开放精神、法治精神、实效精神、竞争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都是新时期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贡献。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弘扬,突出表现在: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友爱亲和、团结互助、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愈挫愈勇、自强不息、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正如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2000级学生但家平说:“抗击‘非典’的斗争,像一个熔炉,锤炼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像一所学校,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必将化作进一步鼓舞和激励我们战胜‘非典’的巨大力量。”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民族精神不但需要弘扬,而且需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所以今天应当弘扬;民族精神还会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还要培育。弘扬与培育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要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继承优秀传统,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籍的熟读和诠释。继承优秀传统,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是全盘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尊孔读经”,而是立足当代实践,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只有立足于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并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继承,才是对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不是传统文化把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推向世界。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结合,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结合,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既坚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既坚持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又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世界文化发展史表明,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果是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而又不断分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民族文化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对此,我们应教育学生,一方面,在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磅礴气概,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条件,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免疫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创造全员教育的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要各部门、各处室、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疏漏,都会影响其他方面教育的效果。只有全员动员,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主导作用。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民族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社会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自然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文体教师可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演唱会、报告会、朗诵会、书画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竞赛;参观革命斗争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革命战争图片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拜访革命老前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革命书籍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本身具有接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这种内在主动性,将这种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了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传递的本质任务,必须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的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发挥作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新时期的实践证明,凡是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在发挥作用中进行教育、引导的做法,一般都是成功的。参与改革实践、参与亚运会筹备工作、参与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等,都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大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抗击“非典”斗争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大学生以学校主人翁的精神,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深刻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内涵。

标签:;  ;  ;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