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关系的定量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中国旅游业关系的定量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活动,它涉及多个产业,关联度高,波及效应明显。旅游兴则百业旺。对于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的评估一直就是各国旅游界的热门话题。1899年意大利国家旅游局局长博迪奥的《关于在意大利的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揭开了分析现代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序幕[1]。之后,很多学者从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简称TSA)已经被普遍接受为现阶段世界上最准确、最可信的旅游产业评估方法。到2005年底已经有大约60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系统。

在国内,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1998年我国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旅游业和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共同承担了扩大内需的重任。但是由于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旅游业贡献的分析,定性描述的多,定量分析的少。2004年江苏省建立的旅游卫星账户为国家旅游卫星账户和其他省级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提供了经验。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在国家层面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利用旅游卫星账户定量测度旅游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们往往无能为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投入产出表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能够对国民经济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领域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旅游业是指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服务的行业,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导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务[2]。本文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10个产业。按照这一产业划分,笔者把122×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归并整合,得到一个10×10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特别注明除外),本文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量测度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非基本旅游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率亟待提高

一个产业要生产产品既要消耗别的产业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产品也要被别的产业所消耗,从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消耗关系。直接消耗系数揭示产业之间相互直接提供产品的依赖关系,它是指某产业生产1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的数量。

表1列出了旅游业直接消耗最大的10个行业,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表。我国旅游业每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分别是:铁路旅客运输业1020.9元、旅游业769.9元、餐饮业653.8元、住宿业456.9元、航空旅客运输业390.7元、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190.9元、保险业160元、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110.1元、信息传输服务业104.5元、商务服务业85.9元。我国旅游业对铁路旅客运输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直接消耗也比较大。这说明我国旅游业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依赖程度也比较大。旅游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反映了旅游业对各产业的拉动能力。旅游业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黄金周”假日期间,宾馆涨价,火车票、机票很难买,都反映了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与住宿餐饮业的强劲拉动作用。

表1 2002年我国旅游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

产业名称 直接消耗系数

铁路旅客运输业 0.10209

旅游业 0.07699

餐饮业 0.06538

住宿业 0.04569

航空旅客运输业 0.03907

环境资源与公共设施管理业

0.01909

保险业 0.01600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 0.01101

信息传输服务业 0.01045

商务服务业 0.00859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第240-327页整理。

旅游消费结构中,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消费称基本旅游消费,用于旅游购物、娱乐、邮电通讯消费等消费称为非基本旅游消费。一般地,基本旅游消费是刚性的,一般不会有较大波动;而非基本旅游消费则具有较大弹性,旅游者往往存在冲动购买效应,因此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旅游发达国家,基本旅游消费一般只在30%至40%左右,大份额的都是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我国旅游消费构成中,“食、住、行”占了大头,“游、购、娱”只占很小比率。旅游业每1万元的产出只能拉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36.0元,娱乐业只有4.3元。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则仅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远远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3]。

非基本旅游消费偏低导致我国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也低。2003年美国国内旅游收入为4736亿美元,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1685美元;2002年法国的国内旅游收入约为492亿美元,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831美元[3]。而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为471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花费为362元人民币,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2%和2.6%。虽然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略高于法国,但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却只有法国的5.2%。我国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同世界旅游强国存在这么大的差距,人均收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国旅游消费中非基本旅游消费比率亟待提升。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旅游消费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借鉴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当前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表中增加值构成,可以判断产业是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装备系数表示某部门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投入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投入。系数越大表示劳动者报酬投入越多,该部门对应的产业相对来说就是劳动密集型;反之,则为资本密集型。资本装备系数只考虑了直接投入,没有考虑间接投入,要考虑全部投入就得用完全资本装备系数这个指标。完全资本装备系数表示某部门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完全投入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完全投入。同样地,完全资本装备系数越大,该部门就是劳动密集型;反之,则为资本密集型。完全资本装备系数比资本装备系数考虑更全面,计算更科学。

表2显示,旅游业的资本装备系数为3.99,劳动密集程度排第3位,仅仅低于第一产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旅游业的完全资本装备系数是3.11,劳动密集程度排第4位,住宿餐饮业排第3位。这两个指标都说明我国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业对专项技能要求不高,比较容易进入。而且小企业从事旅游业经营比从事其他行业更容易获得成功。根据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自1996年开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发达国家也采取措施转变人们对旅游就业的偏见。1995年白宫旅游会议把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作为首要议题,会议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旅游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测算,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但我国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较为明显,带动就业人数相比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估计,2006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提供了17383150份工作,占总就业量的2.3%;由于关联效应,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将提供77600480份工作,占总就业量的10.2%[4]。

表2 2002年我国旅游业资本装备系数分析

产业名称资本装备系数 完全资本装备系数

第一产业 17.417.27

第二产业 2.692.91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1.632.12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5.323.62

住宿餐饮业3.783.55

金融保险业2.402.5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633.09

旅游业3.993.11

娱乐业2.542.77

其他服务业2.182.46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5]。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随俗”,向来为文人墨客所向往和钟情。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就是“中国乡村游”。农村地区由旅游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口增加比城镇更为明显。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北京十渡镇发展旅游业以来,全镇从事各类民俗旅游业的农户达2380户,占总农户的60%。四川阿坝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就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云南大理喜洲镇农民开发旅游后,人均收入提高到4200元以上,部分善于经营的农户已经购买了小汽车[6]。2002年我国旅游业使600万左右人口脱离贫困[4]。

三、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某一产业部门的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关联,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过程。产业波及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民经济体系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后,对某一产业产生的影响。产业波及影响一般用两个指标反映: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产业影响力反映了某一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这种影响能力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以下。一个产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

产业感应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变动后使某一产业受到的感应能力。这种感应能力表现为该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程度,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能力在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以下。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

表3为2002年我国旅游业影响力和感应度数据。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为2.085,这意味着旅游业产出每增加1元,将会推动我国总产出增加2.085元。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0.898,即旅游业影响力是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的0.898倍,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旅游业影响力系数高于第一产业和金融保险业,排倒数第三位。我国旅游业的感应度为1.096,这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都增加1元,旅游业的产出将增加1.096元。旅游业感应度系数为0.472,即旅游业感应度是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的0.472倍,也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在10个产业中,旅游业感应度系数仅略高于娱乐业。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再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前者为0.898,后者为0.472,我们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我国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旅游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2004年中国旅游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6472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5%[7]。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旅游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表3 2002年我国旅游业影响力和感应度分析

产业名称 影响力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 感应度系数

第一产业 2.025 0.8722.100 0.904

第二产业 2.966 1.2779.081 3.911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2.361 1.0171.958 0.844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2.172 0.9361.734 0.747

住宿餐饮业2.529 1.0891.410 0.607

金融保险业1.869 0.8051.598 0.68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65 1.1481.318 0.568

旅游业2.085 0.8981.096 0.472

娱乐业2.382 1.0261.022 0.440

其他服务业2.166 0.9331.902 0.819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八分靠国内旅游,两分靠国际旅游,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

各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为了满足中间需求,要么为了满足最终需求。需求变动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因素,但产业的扩张与萎缩都由最终需求所决定,中间需求只不过是派生的需求而已。投入产出表中最终需求(投入产出表用“最终使用”表示)包括三个方面:最终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以及出口。生产诱发额是指对于上述各项最终需求量,由于产业之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的全部生产额。以消费对旅游业的生产诱发额为例,它包括三部分:(1)人们对旅游的直接消费;(2)为了生产这些旅游产品需要旅游部门的直接投入,同时通过间接消耗也对旅游部门产生生产需求;(3)人们对其他部门的消费对旅游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旅游需求。投资与出口的生产诱发额依次类推。利用生产诱发额可以对某一产业的最终需求进行依存度分析,依存度等于某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诱发总额。这一指标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该产业的生产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消费来实现的,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投资来实现的,又有多少是通过满足出口来实现的。

最终需求对某一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等于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口等)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总额,实际上反映了各项最终需求对某一产业生产的推动效果,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它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生产诱发系数是对影响力系数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它可以确定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某一产业生产的诱发作用的大小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利用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来促进该产业发展的政策。

利用输入内生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2002年我国旅游业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如表4所示。旅游业的最终需求,消费是指国内旅游,也就是本国居民对旅游的消费;出口是指国际旅游,即境外游客(包括港澳台)来华旅游。对旅游的最终需求中,消费是4554078万元,占79.1%;投资为0;出口是1200780万元,占20.9%。我国对旅游的直接需求,八分为国内旅游(消费),两分为国际旅游(出口)。消费、投资、出口对旅游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为0.0081、0.0003和0.0046。消费对旅游业的生产波及效应几乎是出口的2倍。旅游的生产依存度分别为:0.7892、0.0171和0.1937,也就是说,旅游业的生产78.9%靠国内旅游,1.71%靠投资拉动,19.3%靠国际旅游。从生产角度来看,旅游业也是八分靠国内旅游,两分靠国际旅游。对旅游业的生产和需求分析都说明我国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依赖型”行业,国内旅游非常重要。

表4 2002年我国旅游业最终需求 单位:万元

最终需求项目 最终需求 生产诱发额 诱发系数 生产依存度

消费 4554078 57838070.0081 0.7892

投资0 1251820.0003 0.0171

出口 1200780 14194050.0046 0.1937

合计 5754858 73283940.0049 1.0000

说明:(1)旅游需求的诱发系数的合计等于消费、投资、出口三者生产诱发总额除以最终需求总额;(2)投资的生产诱发额不为0,这是由于对其他部门投资对旅游业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旅游需求。

2002年,我国国内游客8.78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85亿人次,农村居民4.93亿人次)。城镇居民出游率115.3%,农村居民52.8%,整体出游率只有69.2%。2002年,美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1.27亿人次,这意味着每个美国公民每年平均在国内出游4次;法国的国内游客2002年估计为2.4亿人次,平均每个法国人国内旅游也是4次。我国居民出游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旅游时间方面,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也存在显著差异。2002年美国过夜游客人数占到总数的75%,法国过夜游客占总数的67%,我国过夜游客所占比重较低,约为40%[3]。

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上。国际旅游对突发事件非常敏感,“非典”、“中美撞机事件”、“亚洲金融危机”、“泰国海啸事件”、“印尼巴厘岛连环爆炸事件”、“9·11事件”都使我国的国际旅游受到很大影响。在遇到这些突发事件时,我国旅游企业往往都是通过“以国内补入境”的方式,化解了市场危机。对于出境旅游来说,国内旅游则是潜在的客源和后续的市场,国内市场的规模最终决定着未来出境市场的发展空间。我国国内旅游对出境游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将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国内旅游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五、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我国旅游业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直接消耗比较大。我国旅游消费构成中,“食、住、行”占了大头,“游、购、娱”只占很小比率。而旅游发达国家,基本旅游消费一般只在30%至40%左右,大份额的都是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我国旅游消费中非基本旅游消费比率亟待提升。这也说明我国旅游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2.资本装备系数和完全资本装备系数都揭示我国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将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农村由旅游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口增加比城镇更为明显。“中国乡村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3.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再比较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我们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我国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旅游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了再来考虑旅游业的发展。

4.我国旅游业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和旅游的生产依存度都说明我国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依赖型”行业,国内旅游非常重要。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国旅游企业往往都是通过国内旅游化解了市场危机。对于出境旅游来说,国内旅游则是潜在的客源和后续的市场,国内市场的规模最终决定着未来出境市场的发展空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上。

标签:;  ;  ;  ;  ;  ;  ;  ;  

中国旅游业关系的定量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