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资本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度论文,科学论文,现代资本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对待现代资本主义,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正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越两极对立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我们对资本主义缺乏科学认识的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源远流长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曾在一个很长时期里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从国际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局面,构成了“两极对立”的“两大阵营”;从国内看,20世纪前半期的民族救亡和国内战争,60年代以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的全部关系都归结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关系,把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政治活动,把人的全部思想都归结为阶级思想,因此,便构成了“两极对立”政治模式。正是这种“两极对立”的政治模式,酿成了“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要么战争引起革命,要么革命制止战争。对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不是公有制,就是私有制;不是革命,就是保守,诸如此类等等。
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也势必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大一统”,否认多样性的观念,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绝对对立起来,在所有制问题上不允许多种所有制的共生,不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社会主义所实行的,应当是资本主义所没有的;资本主义要的,应当是社会主义所不要的;社会主义是美好的,资本主义是丑恶的。这样,我们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成是抽象的对立关系和抽象的否定关系。因而处处要同资本主义划清界限,深怕同资本主义沾上边,认为凡是与“资本主义”沾过边的东西,统统要被铲除掉,连“尾巴”也不能留。结果就把一系列本来可以借鉴的好东西统统打上资本主义的标签而加以排斥。采取了许多落后的却自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东西,结果给我们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和超越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时期“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严重束缚,许多人对“资本主义”有着一种思想心理上的恐惧感,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害怕资本主义复辟,我们提出了“兴无灭资”等很多不合时宜的口号。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样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恐惧,使我们许多人对改革开放的新事物、新举措总是要先问姓“社”还是姓“资”?正象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视察南方时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恐惧,因而也就在实践中不能认真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更谈不上利用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恐资症是阻碍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它使我们许多同志在需要开创新局面之际无所作为,思想僵化,丧失机遇。而另一部分人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被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文明所迷惑,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最完美的社会,因而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样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资本主义。
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理性地看待现代资本主义。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相对于封建主义的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仍具有一定的内在扩张力和潜力,它可以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变革,在相当程度上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剥削人、贫富分化,以及那些畸形、堕落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这一制度无法解决的痼疾。我们既不要用前者简单地取代后者,也不应用后者简单地否定前者。因此,我们不必对资本主义惊恐万状,恐惧、排斥和否定资本主义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同样,也不必完全拜倒在资本主义脚下,资本主义并不是解救人类社会的灵丹妙药。我们要用历史、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谈得上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积极利用资本主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三、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深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国家间的联系,同时也造成南北差距的扩大。因此,帝国主义时代的三大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产阶级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呈现缓解状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战前的以军事争夺为主,转向经济竞争和合作;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则主要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很快灭亡、社会主义很快会在全世界胜利的“速胜论”,明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确立资本主义将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观念。
从当今两种制度并存的情形看,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并未到达“垂死”和“总崩溃”的地步,资本主义制度还有一定的自我调整和发展的潜力。而社会主义总体上还处于幼年期,一些国家还未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途径。总之,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仍是世界经济的主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两种制度国家的综合实力对比中资本主义国家总体上还占优势。这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很快地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也不能很快地在全世界获得胜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共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争取合作,避免对抗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时的最佳选择。
四、积极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辩证历史地扬弃,决不是一概排斥和简单抛弃,而是既有所排斥、抛弃,又有所继承、吸收,并且进一步创新、发展。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完全符合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 )社会主义既要改变取代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腐朽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继承、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生产力和全部有科学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才能建立优越的社会制度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意义上来讲,都不是后人的标新立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此都有过明确论述。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变为现实,并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列宁直接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任务。为此,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不能不予以较大的关注。当有人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时,列宁批评说“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并指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27卷,第285页。 )他在谈到社会主义要以资本主义的成就为基础时,强调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他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国家的职能,为此,列宁还专列了一道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一公式直接表明: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最有利用价值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成果,以此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相互关系。
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许多成果。他们很多管理方法、先进经验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大生产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同样适用。过去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它与社会主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很少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社会主义必须善于学习资本主义好的东西,才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并超过资本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