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倒在大地的女儿面前——读《走向天堂》、《凤鸣梧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倒在论文,梧桐论文,凤鸣论文,大地论文,面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昔之童养媳,今之洪山镇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著名乡镇企业家,被黎民百姓视为菩萨,被知识分子看作知己的郑瑞英的人生经历,艰难、曲折、美丽而辉煌。报告文学作家陈澍经长期深入采访,写成《走向天堂》、《凤鸣梧桐》两部长篇报告文学以讴歌之,细致入微,情词并茂,感人至深。我仔细拜读,泪水几次夺眶而出。有郑瑞英这样的党委书记领导自己走向天堂,使五凤救苦的神话变成现实,洪山有福了。拜倒在这位大地的女儿面前,与暴发的新贵拜倒在石榴裙下不同,而郑瑞英至今也还是衣着朴素,以忧劳成疾之身,为中国农民的幸福不懈地奋斗。她大概从来没有穿过石榴裙,因为穷,因为工作。
《走向天堂》与《凤鸣梧桐》,虽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人公,讲述同一个故事,即福州市洪山镇在历史新时期艰苦卓绝几至令人不可思议的创业历程,与之相为表里的镇党委书记郑瑞英的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和非凡的贡献。郑瑞英既是一位优秀的党委书记,又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两重角色她都扮演得出神入化,交相辉映,又融为一体。那些正在探索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终极关怀的人们,那些为找不到自己的历史方位而焦灼难耐的党委书记们,那些对如何塑造光采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一文学课题颇感兴趣的作家和评论家们,有必要认真读读这两本书。不是一般的、泛泛的开卷有益,是指该书有某种指导性。新时期报告文学自《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大雁情》等发轫之作以来,已经成为直接参与现实生活进程的极其有力的文学形式,这是社会在转型期间提供并赋予报告文学的机遇与权利。这种指导性,不同于那种衙门式的自以为是和强迫命令,而是让生命本身倾诉生活的痛苦和憧憬,总结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属于生活的自我评价。而且,它又是尽可能地与大众的审美需求联系在一起而给人以审美快感的。贯串在《走向天堂》、《凤鸣梧桐》两书中的对于农民现实苦难的同情,对于农村新生活的创造者的景仰,对于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感戴,对于庸俗社会学、形式主义、繁琐哲学、唯上唯书唯文件的教条主义者和奴隶主义者、见死不救的利己主义者、栽赃陷害的流氓无产者的嘲讽与愤慨,都是包括报告文学家在内的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又何其明朗有力!
《走向天堂》、《凤鸣梧桐》再一次证明:优秀的报告文学(包括英雄报告、问题综合报告、历史报告)必是出自那些与新生活的探索者、开拓者取着同一社会立场的报告文学作家之手。黑格尔关于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论断,有其相对的真理性。如果他把理念看作客观生活的一种抽象,而不纯是一种主观思辨的结果,那他就完全正确了。当将改革开放路线与完美地甚至是创造性地体现这条路线的本质性要求的改革者、开拓者、探索者结合在一起予以文学表现的时候,具象的事物将变得抽象,抽象的理论将变得具体化。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路线的认识是从生活变得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这个现实主义立场出发的。报告文学家与改革者、开拓者、探索者站在同一立场,于是他也成了改革者、开拓者、探索者,与党和人民群众一道自觉地创造历史了。作家是人民的代言人,这一令作家备感安慰、倍受激励的论断,便是由此而产生的。
选择和强调是报告文学实现其真实性和典型化并不致被读者产生疑窦,出现间离的主要手段。议论和抒情是必要的,作品中精采、深刻、对人物思想有所升华的议论是很多的,我读后受益匪浅。就是略作变通对郑瑞英的思想作重复性的叙述,我也以为是一种必要的强调。但我不能同意把贫穷和愚昧归咎于——哪怕是部分地归咎于农民的懒散、怠惰的说法,这有损作品歌颂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时代的主题,也不符合生活实际。应该明白,就整体而论,农民曾有的懒散和怠惰是农民对于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于违背自身利益的哪怕是以激进形式出现的一种人为的、落后的生产体制的一种消极反抗形态,一种迫使这种生产体制进行自我改造,甚至是自我放弃的带有历史进步意识的独特的挑战方式。鲁迅描写阿Q,对其精神胜利法,极尽嘲笑、讽刺之能事,但却同时称道阿Q的勤劳,舂米便舂米,磨面便磨面,撑船便撑船。这才完整地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鲁迅对中国农民的观察是深刻的、全面的,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郑瑞英亲历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的变迁,深知农民本性不懒,之所以懒,是因为多劳少获,甚至所付之劳,毫无价值。所以她没有这种议论,只有对于农民的父老兄妹般的同情和引导他们、组织他们摆脱贫穷愚昧的自觉自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们的作家毕竟稍微年轻了一点,学养有所不足,又写作匆匆,偶尔就事论事,只见现象,不及本质,倒也情有可原,但把问题说清楚,也是必要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作者的功力主要表现在对事物、对人物事件带有思想感情倾向的客观描述上。在《走向天堂》、《凤鸣梧桐》中,着意描写的是郑瑞英带领洪山镇农民艰苦创业历程中的关键时刻,例如修建郊区游乐园、建造凤凰酒家、兴办工业中心、创立高科技开发区、引进人才、重视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治安等等;尽力开掘的是郑瑞英对时代变动的敏锐的反应,结束中国农民长达五千年的贫穷、愚昧的历史的强烈的愿望,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她的既是大呼猛进又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她的科技观、人才观、教育观等等。郑瑞英没有一点官僚作风,没有一点庸人习气,也超越了一般农民的狭隘短浅,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中国农民的解放事业。当企业承包偏离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正道而走上破坏生产力、毁灭生产力的邪路的时候,她不管社会风气倾向如何,断然废止承包,那是很见胆魄的;当人才还被已成死物的档案所束缚无法使用的时候,她的说法是:“现在是非常时期。非常时期要用非常的标准!”力排众议,把所谓有争议的人物,所谓有污点的人物选拔上来,那是很有一点曹孟德的作派的;当国家级的科研人才的创造发明获奖后被束之高阁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家们为此而四海奔波,忧心如焚的时候,郑瑞英以“满足所有条件”把他们延揽到洪山,令他们感动、感激,并说无论国内、国外,他们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像郑书记这样理解、关心知识分子的人的时候,那是不是显示了一种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应该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深刻理解呢?当六所小学下放洪山管辖,她即刻亲临视察,现场办公,该修的修,该拆的拆,该建的建,该美化的美化,数日之内积弊尽除的时候,那是不是表现着她这个从未进过校门的人,比我们的某些教育厅长、教育局长更理解人才要从小培养的道路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先贤遗教,但谁认真执行过?但在今天的洪山,却变成了真实的存在。真正是幼有所教,成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且不是低层次的敷衍将就,而是高层次的、第一流的善教、善用、善医、善养!当我们看到洪山老人有退休制度、退休金年年递增,重阳节郑书记亲赠金戒指、金项琏的时候,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不是恰在情理之中吗?当岭头乡党委书记四处化缘无着,是郑瑞英率领洪山三套班子,浩浩荡荡前去岭头,立即考察,立即规划,立即实施,把岭头引上脱贫致富之路的时候,有谁还敢笼统地说农民一概的自私、狭隘、目光不能逾越村庄以外呢?称此举为农民间的手足情谊固可,称作共产主义风格又何尝过誉!当我们细心品味她在一系列辉煌的成就面前不时流露出来的忧患意识——不做“历史罪人”成了她的座右铭——的时候,我们感到了她的精神的深邃,并不禁肃然起敬了。
于是,作家发现并塑造了一个典型,我们感受了一个典型对我们的灵魂的巨大的冲击。这个报告文学典型的内涵与外延似可作如下概括:她是新时期崛起的乡镇企业家的典型,是焦裕禄般恪尽共产党员职守的基层干部的典型,是凝聚了中国农民的一切美德,显示着中国农民的伟大力量和光明前途的典型,是一个不但对农民,而且对整个民族都富于强大的道德感召力量的典型。
郑瑞英属于女性。她的形象塑造在文学中属于女性形象塑造。在这方面可以总结的经验,是既不脱离社会、历史而孤立强调女性特征,同时尽量将含有社会性的女性特征作饱满的刻画。明国被造谣中伤,郑瑞英率先做的工作是去怃慰明国的妻子,这是表现她作为女性干部对妇女心理特有的洞察力。她的天伦之乐全部牺牲于工作,这是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国事家事难于兼顾的痛苦。读者一定不会忘记郑瑞英的孩子吃百家奶长大,而郑瑞英并非无奶,只是无暇喂养,因而被群众称作“群众的孩子”的故事,一定不会忘记郑瑞英耽误了女儿的脑震荡治疗,女儿留下了终生残疾,郑瑞英为此遗憾终生,女儿终生都难原谅母亲的故事。这种被作者以动情的笔墨加以描绘的矛盾和痛苦,特别衬托出她的超群脱俗的高大。夜晚归家竟不知哪把钥匙是开自家门的,只好敲门,随即丈夫开门,夫妻分别呆愣在门槛内外这个场面,有催人泪下的力量——这种产生于不能尽母亲、尽妻子的责任的愧疚,于是显得更为动人。在一片阳刚之气中陡然出现凄怆的美,婉约的美,女性的美,郑瑞英两美兼得,形象也就愈觉饱满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品凡笔墨落在郑瑞英身世、性格、思想、作为之处,均有相当的力量,凡离她过远的描写,大都缺乏艺术光彩。我以为不应过于看重报告文学总结行政经验的功能。报告文学是关于社会、历史、人、人的命运的文学报告,不是行政经验、管理经验的艺术图解。另外,文言标题和生僻的文言与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作品整体语言风格以及读者对象均不吻合,绝大部分古人治国安邦之论的引述,也有牵强附会之嫌,都似以删掉为宜。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欣逢改革时代,人与历史一起飞跃。这是当代中国农村的胜景,当代中国的胜景,令人欢欣鼓舞。
199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