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的独特功能与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文化产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独特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9-0084-04
在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倚重低碳化、创意化、绿色化的背景下,与高创意、高科技、高情感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已经嬗变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新生点与产业调整的新杠杆,并被预言为“未来最好的产业形态”。
一、创意驱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根据今年1月联合国公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行分别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②,可以基本确定:本轮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基本结束,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增长缓慢复苏、结构深刻调整和竞争热点深度切换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也就是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范式转型期。
(一)文化创意,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引擎
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正步入空前的科技创新云涌、文化创意密集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代。世界产业格局出现新的趋势:一是低碳型、创意型经济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引领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范式;二是与高文化、高创意、高科技系统集成的智能型制造业依旧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与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三是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文化创意将成为全球新消费市场与新需求供给的创造热点。据此,专家预测:未来全球市场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低碳产品、创意产品的竞争上。文化创意已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把文化与经济联系起来,而且正在从微观水平上与一、二、三产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1](p1)成为引领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引擎之一。
(二)文化创意产业,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范式
诚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指出的一样,“‘危机之后’的一大特点,就是世界经济力量和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重新平衡。”[2]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经济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率先复苏,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支撑。与此同时,正在发达经济体兴起的创意经济也在向“基础四国”等新兴经济体慢慢转移,为这些新兴经济体跨入世界经济高增长领域与高价值端链提供了可行的范式和全新的选择,也为东西方文化市场的平衡发展与结构性转换提供了支点。危机之后,四国政府在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地将文化相关产业作为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培育新增长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俄罗斯在新版2009年联邦预算案中,明确资金支出的优先方向指向文化、教育等领域;巴西政府实施鼓励企业向员工发放专门的文化消费金的计划;我国于2009年7月,出台了首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从战略层面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序列。目前,具有不可替代性、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正在突破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技术壁垒,悄然成为中国等新兴市场体内需、就业、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凝聚力的主导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范式。
二、多目标效应:后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的独特功能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济形态,兼具文化与产业两大领域的属性与功能。在倚重“绿色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具有引领消费、升级结构、关联产业、扩大就业、提升软实力五位一体的独特功能。
(一)内需导向效应:拓展和升级消费结构的功能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产业、审美产业,是文化创意与技术、经济、艺术、市场等深度交合的产物,具有改变消费概念、创造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内需空间的功能,能弥补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的消费“软肋”。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内QQ农场、QQ牧场等虚拟消费形态的新兴与风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将进入“消费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内需市场结构也将随之从“生产型”向“服务型”整体拓展。根据国际经验,当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开始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500美元。③而且目前,我国正在调整收入分配方案、完善社保体系、改进消费金融服务,居民消费预期正在不断改善,居民已在慢慢地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把未来部分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由此可以推断,未来五年,居民在精神文化领域被抑制的需求将被大量释放,文化消费总量必将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各种调查已经表明,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动漫游戏、电子读物、现代流媒、网上购物、在线教育等新的文教娱乐供给,正在作用于衣、食、住、行、娱、购等传统消费形态,形成强大的需求提升与供给换代的能力,带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容量不断扩大,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依靠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据文化部首次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游市场白皮书》报告,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58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同比增长39.5%,并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508亿元,并将持续引领我国互联网出版市场的容量和结构进行纵深拓展。同时,传统文化商品的性价比优势与“软疗”功能所放大的“口红效应”、及其与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整合性消费,仍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内需总量扩大的一个热点与内需结构优化的一个基点。进而言之,随着全球贸易战、汇率战、低碳战的全面升温,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刻的、痛苦的结构性调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投资,增加居民收入会是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诉求,居民将会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3]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消费需求结构拓展与升级的战略基点。
(二)产业升级效应: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功能
后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有着重大的相关性。文化产业以创意、内容为主要生产要素,其产品具有多维复制、多向衍生、低成本流通、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带动其他产业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共振功能,能给产业结构的提升打开上升的价值空间。历次金融危机的复苏之径表明:经济复苏期,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具有特殊软性的文化产业,往往因其知识密集、创意衍生、价值提升和文化渗透等优势,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推手,具有明显的产业升级效应。特别是,一些好的文化创意可以打破传统产业的域界壁垒,同时与一产、二产、三产横向互渗,或使已有的技术组件产生全新的功能,制造出全新的产品,或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轻松地弥补技术劣势,而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法宝。诸如,韩国小型冰箱因“泡菜”创意的渗透轻而易举地占据美国市场;美国的苹果公司依靠创意,奠定了全球IT业高端市场的地位;“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在无聊情境下创意出的楼宇广告,虽毫无技术含量,却轻而易举的撞响了纳斯达克开市的锣声,使得一些国际知名的广告公司自愧不如……”[4](p19)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文化与创意具有强劲的价值链提升效应。在疲软复苏的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作用加强,生产性、服务性功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5]文化产业不容争议地成为了产业优先次序选择由“一二三”型结构向“三二一”型结构转换的突破点与制高点。目前,文化和创意正大规模地作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所有产业,推动创意与传统制造业渐融渐合,推动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制造”开始向价值链高端的“中国创造”行进。
(三)产业关联效应:递增边际效用的功能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既是文化与创意的识别、提炼、运用的过程,也是创意的衍生、提升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与创意的时空“越界”,关联多重目标,融合新的内容、新的技术,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产业进行重组与合作。这种文化与创意的越界,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促进一产规模集约、二产调整升级、三产细分优化,同时产生创意化、高端化、增值化的新业态,促使其边际效用在一定条件下出现递增趋势。尤其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被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各环节,至少在四个方面放大了文化产业的边际递增效应。一是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的方式进行了改造,推进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升级优化,并延伸了产业链;二是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商务、网游动漫、手机短信、4D电影等;三是新媒体和新行业出现之后,数字化商业规则正在修正传统内容产业,移动多媒体、网络影视、手机电视、数字化出版、新概念网娱等新兴文化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据预测,“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6]在经济下行与经济缓慢复苏的环境中,文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杂交”优势带动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体育等产业之间存在的边界模糊化趋势愈益明显。文化产业与IT技术结合的“新内容产业”已渗透到产业经济各个领域,把新闻、出版、音乐、广告、玩具、设计、美食、时装甚至手机、汽车等多种产业结合起来,衍生出与传统概念中的文化产业完全不同的“新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串烧”潜力。现今,由“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的游戏、服装、玩具、食品、文具用品、主题公园、游乐场、日用品、装饰品等消费系列,形成了完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边际“雪球”效应。此外,金融危机伴生的“倒逼”压力掀起了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高潮,一批跨媒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脱颖而出,模糊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界限,放大了文化产业的行业边际递增效应。
(四)就业孵化效应: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本结构的功能
现代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长,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是横跨度非常大、包容性非常强、孵化功能非常到位的产业。它既可纵贯出版、书画、演艺、影视等传统文化领域,又可横跨设计、广告、会展、动漫、新概念娱乐等现代创意产业,还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相互渗透;既可以壮大为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浓缩为个性化、袖珍式的个体工作室,甚至可以返归为古朴、简约的家庭作坊;既能为高文化、高技能和高素质的高端人才搭建平台,又能接纳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草根艺人、普通高校毕业生,甚至还能容纳原生态的本土农民。正是这种跨度与包容,使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就业吸纳功能与新型劳动力孵化功能。2003-2009年英国创意产业的就业率平均每年增长2%,目前该产业提供岗位达200万个,是该国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第一大产业。[7]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每年创造就业800多万个,接近美国总就业人数的6%。[8](p74)据国内相关部门的测算: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就业规模将会达到4600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的10.4%。[9]同时,一个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没有就业边界,能以增量激活存量,其就业空间与人力资本孵化容量不可估价。如《印象·刘三姐》,仅其演出阵容就容纳了宜州三姐春光彩调艺术团的演员、张艺谋艺术学校的学生和当地渔民团三大社会群体500多人,特别是孵化了未经任何正规艺术训练的当地农民,开创了演艺界原生态演出的一大创举,也创造了一种新型农村劳动力孵化模式、农民增收模式与农民就业模式。与此同时,这一节目每年为阳朔带来至少80万的过夜游客,为当地旅游、酒店、餐饮、娱乐、广告、音像等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大优化了当地的劳动力结构,有力地拉动了阳朔经济的增长。可见,一个好的创意,没有就业边界,也没受益边界,能以文化密集替换汗水密集,改善并提升劳动力素质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倚重“制造”向依靠“创意”转变。
(五)文化图强效应:凝聚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功能
当今时代,特别是后金融危机形势下,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量。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步入对“硬伤”进行“软疗”的新阶段。文化产业所特有的隐性感化功能、梦想孵化功能与精神图强功能,正在引导世人正确认识困难、对待挫折、正视问题,并在抚慰心灵、孵化追求、点燃希望的同时,凝聚心智、激励斗志,推动全社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文化产业能将其固含的价值理念辐射到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与道德境界;文化产业也可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各产业更加注重企业精神和行业价值的塑造,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重叠加。此外,文化产业还可通过国家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保护和挖掘,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国民创造力,进而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图强至关重要。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并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2009年,我国首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已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包含于文化的经济功能与经济的文化功能之中的软实力,正在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快速建构,并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双翅。
三、战略性支柱:后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
基于文化产业对带动经济增长、创造财富、扩大就业、提高软实力等方面的贡献与潜力,世界各国纷纷将“文化产业”纳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振兴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机遇。
(一)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根据美日韩文化产业逆势发展的历史路径,不难概括:随着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文化已经以经济的方式走出相对封闭的传播与发展空间,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步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在“口红效应”的作用下,正在进入高速增长周期。联合国贸发会和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创意经济》显示,2005-2008年,世界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8.7%左右,大大高于3%-5%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10](p25-26)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增长率都在17%以上,高于GDP年增长5至7个百分点,[11]2009年则高达GDP增长率的两倍;据《2008年度中国创意产业调查报告》公布,2008年我国创意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高达79.23%,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平均值。这些数据显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容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潮流。从发展方式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资源配置条件均出现了显著改善,工业生产品市场需求曲线的成长边际速率已大大低于供给曲线,两者之间的缺口已拉至最大,迫切需要文化创意作用于传统产业,快速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创意经济,引导世界经济结构由“工业型”向“服务业”转变,具有边际递增效用的文化产业由此而成为新世纪的最有前途的新兴产业,也是21世纪最“暴利”的朝阳产业。目前,中国就至少有5亿网游动漫消费者带动着每年1000亿元的文化消费。以网游动漫为代表的创意领域正蓄积着一股蓬勃发展的力量,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亮点。[12]正因为如此,有经济学家主张把文化产业列为第四产业,认为它将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13]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支柱产业
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影响的整体有限性与传导滞后性,决定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从2007年金融危机初现端倪到2009年10月世界经济的触底企稳,世界范围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相比其他实体经济,危机对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没有呈现集中爆发势头,有限的影响也滞后于一般产业,而对于一些适合金融危机特定社会心理需求的文化业态与一些坚持创新的文化企业来说,危机蕴含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腾讯2009年财报数据显示:2009年腾讯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95.307亿元(13.9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9%;据互联网调研咨询机构艾瑞iUserTracker2010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2009年全年,百度网页搜索请求量市场份额较2008年增长2.8个百分点,达到76%。除此之外,电影图书、动漫游戏、互联网增值服务也是逆势上扬,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显现出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特点。据美国电影协会3月11日宣布,2009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创纪录达到了29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其中中国和日本贡献了77亿美元。[14]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电影《阿凡达》开创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3D电影消费的新时尚。文化产业这种“鞍马型”反周期增长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其支柱地位与高速发展积聚了元气、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研究报告2010》预计,2010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350亿元而再创新高,[15]仅网络游戏就将带动电信、IT、传统出版等相关产业产值近600亿元,将由此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臣之一。……这些数据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文化产业既是金融危机形势下“口红效应”的最大受惠者,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振兴的有效支撑与经济绿色复苏的黄金支柱。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及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世界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次大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次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产业分工的重新“洗牌”,而文化产业往往在危机时期与复苏时期走出了一条与其他产业互融相合、共生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放眼全球,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创意取得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统计显示,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只有20%的增加值与知识创意相关,但到了9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70%。[16]有专家预测,此次金融危机将是全球文化要素市场与资源快速流动、重新配置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对产业链加速影响的战略时期。金融危机之后,日韩两国为突破经济滞胀的瓶颈,分别把“酷日本”文化全球化、韩国内容产业输出上升为战略性国策,旨在通过培育更多的世界“日本动漫迷”、“韩国网游迷”以垄断全球动漫网游消费市场,进而推动本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则意图利用低碳与创意的话语权控制世界经济的制高点。此外,经济危机复苏时期也是全球贸易失衡、储蓄与消费失衡面临再平衡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将带来国际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为首的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新兴国家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30万人从事工业创意,年产值约300亿元。[16]化与创意正在创造国内市场新的供给需求、拉动内需增长,引领经济增长从“出口拉动”向“自我循环”转变。
概言之,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的发展将以文化与创意为核心要素,并通过空前变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建构全新的产业构成通道,促进创意与科技、文化与经济实现全方位的结合,促使经济发展由“制造型”向“创意型”转化。
注释:
①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10年1月21日全部发布《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所有章节,报告预测,如果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得以持续,全球经济将在2010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6日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力度比预期更为强劲,但各地区复苏速度不尽相同,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3.9%,中国经济增长10%;世界银行在1月20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了对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7%。
③此数据根据1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的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换算得出。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论文; 文化消费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世界经济展望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