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与创建特色学校论文_刘灿斌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与创建特色学校论文_刘灿斌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 362000

教育有特色是学校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办学之路就难以走远。而课程则是一所学校奠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学校的办学特色都需要一定的课程作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作支撑,办学特色是难以形成的。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因此,强化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无疑是促进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定位,寻求个性发展平台。

学校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实现个性化发展,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这其中的核心便是课程的建设。陶行知强调:“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应“有适度不同情况的若干课程”。在中学,他则主张普修与特修相结合,主张“除照部规定之普通课程外,复本因材施教之旨,分别授予特修课程,以培养其特殊才能”。这样的课程结构目的是“敷成多轨,即普及提高并重”。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新课程背景下“必修与选修”之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吗?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学校差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的客观现实确定教育思想,形成学校个性。因此,进行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发正是有效实施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行动策略,同时也是学校从课程资源建设这一核心角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办学特色的必然结果。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应当成为学校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

二、制定目标,构筑校本课程的灵魂。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和特色。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在人才培养方面,陶行知有个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在陶行知思想灯塔的指引下,几年来,我们坚持“让惠南学子接受无缺失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着眼于尊重差异、挖掘潜能、发挥特长,为莘莘学子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充分开发、优化组合、有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这一理念符合了“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要求,也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本基调,构筑了校本课程体系的灵魂。

三、开发课程,激活教育资源优势。

国家将课程管理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让学校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为学校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台、指明了方向。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的个性只能显现在创新教育的方法方式等,而学校个性发展的重要舞台则是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几年来,我校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在开发上呈现出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本土化,如《校史在我心中,光荣伴我成长》、《惠安传统习俗》、《闽南文化概述》等;二是生活化,如《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中的地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实用经济学》等;三是科学性,如《科学探究小实验》、《趣味数学游戏及其原理》、《航天与物理》等;四是实用性,如《数学与科学决策》、《常用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历史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中学化学基本思维方法》;五是励志性,如《〈论语〉与人生》、《化学家的故事》、《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独特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发转化为课程资源,逐步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创新载体,提升校本课程效益。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的主要主张。他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透过陶老的课程观,我们可以感受到,课程不再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围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如果说以上文本类的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显性的课程为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知识载体,那么优化育人环境和丰富实践活动作为隐性课程则为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体验载体,提升了校本课程的效益。

1.优化校园,寓德于境。

“环境也是课程,环境亦可育人。”走进学校,每一建筑物的命名都富有侨乡特色和德育内涵,用凝固的语言诉说着一个个海内外侨亲、校友、乡贤“捐资助学、乐育英才”的感人故事,树德励志,激励后昆;随处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浑然天成”的碑石,碑石上各种字体篆刻的碑文则赋予它丰富的文化气息,灵动含蕴,润物无声;建筑墙面、楼道拐角、走廊墙上、墙柱立面……随时随地让人感悟孔孟之道、品读名言警句、鉴赏美文名篇、感触“温馨提醒”,耳濡目染,怡情怡性;广场四周、消防路两侧的灯柱,配上激励标语、名言名句,冲击视觉,让人遐想,促人深思,照亮心灵;校史园、校主园、孔子园、行知园、雷锋园、生物地理园、论语碑林、成语碑林、名人之路等人文景观,穿越时空,深邃致远,散发着圣人先贤的人文芳菲,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前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所富有文化气息和现代气息的“山庄式”、“花园式”学校。师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亦是置身于道德规范情境之中,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教育、规范自己的言行。

2.筛选主题,寓学于境。

学校在“淳朴,勤奋”这一校训的统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由学生根据学校“健康·阳光·快乐”的教育主线自行设计、开展班团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组织社团,寓行于境。

“学生的成长需要多元平台。一个社团就是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就会成就一批人才。”教育不但贯穿于有形之境,还应深入到无形之境;不但要为学生优化受教之境,更应为学生创设学习之境、实践之境。校园中,“文明礼仪规范劝导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年志愿者”团队则在具体实践中以执着和真诚展现青春风采,进入社区清除“牛皮藓”、孤寡老人家里献爱心……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电视台多次进行了跟踪报道;“大觉山广播站”是一个无比温馨团结的大家庭,《新闻视野》、《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播天下》等十几个栏目,用热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舞动青春、舞动梦想,用属于我们的语言,挥洒我们最诚挚的热情”是“街舞社”热情洋溢的宣言;“英语沙龙”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情广场、弈魂棋社、书画社、文学诗友社、话剧社、篮球社、羽毛球社、心理协会等全校90%的同学参与的近20个社团活动如火如荼。社团活动不仅留住了人、稳住了心,而且伴随着特长的生成和彰显,许多学习起点并不高的学生找到了自信,增强了学习兴趣, 做到了“活动是学习、活动为学习、活动促进学习”。通过组织社团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发展了个性特长,而且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样,随着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入,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活动形成了一个系统。在这个体系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正面教育与文化熏陶齐头并进,课内课外不分彼此,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一应俱全,促进了素质教育全面有序的铺开和扎实有效的开展,逐步打造出“文化立校,德育为先,艺术见长,全面发展”的育人品牌。

论文作者:刘灿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与创建特色学校论文_刘灿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