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中亚各国:新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亚各国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独立就成为世界外交关注的焦点。中国虽然在中亚各国的外交政策中不占首要地位,也不谋求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但考虑到中亚各国独立使中国面临的新的地缘政治经济局势,中国必须尽快适应变化,在1994年李鹏总理出访中亚时提出的处理同中亚各国关系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完整而又灵活的外交战略和策略,克服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挖掘潜力,进一步推动中亚各国全方位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 战略中间地带 和平共处 经济技术合作
***
苏联解体后,中国非常关心同中亚各国的关系问题。几年过去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和中亚各国崭新关系里面蕴涵着信任、友好、平等和合作的内容。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关系朝着睦邻、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中国和中亚各国高级领导人的互访给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现实的中国和中亚各国关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评价。
一、中国发展同中亚各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苏联剧变之时,中国对苏联所发生的一切都抱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苏联解体,各主权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尤其是独联体成立后,中国本着“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的原则,相继承认中亚各国的独立。随后,中国派出以李岚清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访问了新独立的中亚各国。
中国同中亚各国发展关系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呢?同发展其他国家关系所遵循的原则一样,中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中亚各国关系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几十年来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总结和经验,更是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也完全适用于新独立的中亚各国。不仅如此,在苏联解体之时,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象某些国家那样对新独立的国家——当然包括中亚各国——指手划脚,横加干涉,表现出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中国政府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又对发展同独联体国家关系提出具体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1994年明确表示,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的基本原则是:1.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和理解各国根据本国国情以及所处环境奉行的对内对外政策,绝不干涉其内政;2.主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等差异不应妨碍解决各种问题;3.坚持平等互利,按国际经济往来的规范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4.真诚希望各国内部和原苏联地区稳定,和平解决争端。钱其琛外长还表示,中国与其中一国发展关系不针对任何其他第三国。〔1〕上述基本原则是中国处理同新独立的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些基本原则当然也适用于同中亚各国的关系。
中亚各国是中国的新邻居。中国对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关系十分重视。1994年中国政府总理李鹏在访问中亚各国时,提出处理同中亚各国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即1.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2.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4.尊重独立主权,促进地区稳定。〔2〕这是中国政府同中亚各国发展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总原则的灵活体现。
所谓“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就是建立一种关系正常而友好的“邻居”关系。
邻居关系有好有坏。同样,国家的邻居关系也是如此。而且,一般的邻居关系好坏容易调节。实在不行,还有迁走的选择。而国家间的邻居关系则不同,若产生不友好的关系,一则双方国内政策要受到很大影响,牵扯国内经济建设的精力;二则双方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导致双方关系变形,出现突发事件,影响该地区的稳定。所以,国家间的邻居关系必须坚持“睦邻”原则。中亚五国中有三国同中国接壤,即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是中国西北部的新邻居。中国同这些新邻居有着很长的边界线。中国同这三国的关系也是新型的,崭新的。没有任何历史的沉重的包袱,没有过去的积弊。如果说存在某种不愉快的历史事实,也是沙皇俄国和苏联大国主义所为,与中亚各国人民没有关系。实际上,中亚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一样历史上受到伤害很深。现在中亚各国独立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真诚地希望同中亚各国人民和政府发展友好睦邻关系,并且将这种关系一代一代地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才能使欧亚腹地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所谓“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就是在睦邻友好的关系下,同中亚各国开展互利的经济往来,经济合作和经济开发。
中亚各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而中国也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坚持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尽力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这种经济支持是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同时也是按照国际经济贸易规范进行的。在这方面,中国的态度是从这一前提出发的,即中亚各国克服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使中亚地区走向繁荣和稳定,而一个繁荣而稳定的邻居对中国来说毕竟是有利的。只有中亚各国处于繁荣和稳定的状态下,中国同其经济往来才能顺利地进行,才能加速中国西北部地区的开发。所以说,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在某种程度上说,同中亚各国的繁荣与稳定是密切相关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主张积极进行经济合作,以达到共同繁荣。
所谓“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就是充分地体现对“邻居”的尊重。
事实上,中亚各国的独立是在十分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从实际情况来看,中亚各国对彻底独立缺乏足够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虽然这些国家也宣布了独立国家宣言,但它们当时追求的只是联盟或者邦联框架下的主权国家。三个斯拉夫国家宣布成立独联体时并不包括中亚各国。但中亚各国无法离开前苏联这个基本框架。所以,它们又以创建国的身份加入独联体。独联体各国选择独立的道路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无需他国加以“决定”。同样,中亚各国选择独立的道路也是历史给予中亚各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至于模式选择问题和社会制度选择问题,中国更是尊重中亚各国人民的选择。中亚各国人民走什么样的道路,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中国绝不过问。中国政府的一个原则是把国家关系同意识形态区分开,同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友好相处,包括中亚各国。中国也注意到,摆在中亚各国人民和政府面前的有五花八门的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有西方式的,也有东方式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有民主类型的,也有专制类型的;有分权制的,也有集权制的;有单一经济类型的,也有混合经济类型的,如此种种,令中亚各国政府眼花缭乱。这表明,世界上的各种势力都在竭力影响中亚各国的政策,力图将中亚各国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同时,中国也注意到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对中国模式抱有一定的兴趣,而另一些国家则对“土耳其模式”感兴趣,还有个别国家对“韩国模式”感兴趣。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决不强迫他国接受“中国模式”。中国经过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很快。但这是在中国特殊的条件下取得的,中国决不“输出”“经济改革模式”。至于中亚一些国家准备借鉴中国一些经济改革的经验,那是另一回事,中国愿意同中亚各国交流经济改革的经验,吸取教训,互相切磋,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走不必要的弯路。中国也抱着借鉴的态度观察中亚各国的经济改革经验,为我所用。
所谓“尊重独立主权,促进地区稳定”,就是充分尊重中亚各国的独立主权,尊重这些国家的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坚持平等原则。尽管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中国不想以大国自居,欺压和不尊重中亚新独立的国家。因为如果不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会很难谈得上保持该地区的稳定。不仅如此,中国准备尽其所能,帮助中亚各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曾积极支持中亚各国加入联合国,加入其他国际性的各种组织。
几年来的事实表明,中国同中亚各国的关系发展顺利:中国同中亚各国的高层政治交往日益密切,政治关系处于十分协调的状态;中国同中亚各国的经济贸易也有很大发展;文化往来日趋增多。所有这一切是与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中亚各国关系分不开的,与中国同中亚各国发展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分不开的。
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及其对
中国和中亚各国关系的影响
中亚各国在苏联帝国的废墟中兀然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
中亚地区地处欧亚连接点和战略接合部上。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横贯欧亚大陆的第二条大铁路的贯通,使中亚成为连接东西交通的走廊。
中亚地区也是各种思想、文化、宗教相互作用的接合部和融汇点。从大文化上看,中亚的穆斯林文化、斯拉夫文化、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宗教上来看,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儒教等在这里发生影响;从意识形态上看,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西方价值观在这里互相撞击;从思潮来看,泛突厥主义、“大哈萨克主义”、“大乌兹别克主义”、“大塔吉克主义”有所抬头。总而言之,该地区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宗教互相撞击最激烈的地区。
中亚又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里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族。中亚的基本民族是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俄罗斯族人在中亚占很大比例。这里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德意志民族等等。各民族互相融合、相互斗争、导演了一场又一场民族融合和争战的悲喜剧。
中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石油、黄金、天然气、生产核武器必需的铀,以及优质的棉花等。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该地区具有极强的经济战略地位。
正因为如此,中亚各国刚刚成立,就立刻成为世界外交关注的焦点。国际上的各方势力纷纷向该地区渗透,以争得有利位置。
从中国方面来讲,中亚的这种独特的战略地位,既存在着若干个不确定的因素,又显示了该地区今后发展的巨大潜力。可以这样说,中亚地区的独立既是世界走出冷战的产物,又必将对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重大影响。〔3〕
应该看到这样一种现实,即中亚各国独立时间很短,缺乏国际交往的经验,易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亚各国独立后,土耳其和伊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欢迎中亚各国的独立,并积极地对中亚各国实施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方面的影响。土耳其试图利用“突厥”情结,通过经济上的影响,以联合中亚各国建立一个大的突厥势力圈;伊朗以其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伊斯兰文化),向中亚各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攻势,力图将中亚各国纳入伊斯兰国际势力的影响下,形成一个与中东连在一起的中东——中亚大伊斯兰势力圈。还要注意到土耳其和伊朗在中亚地区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但也进行着彼此的合作,正是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倡议下,中亚各国都加入了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伊朗在中亚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美国认为,美国在中亚地区有其战略上的利益和战略需要。第一,美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和国际战略考虑,坚决反对并积极行动,以阻止南方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向新独立的中亚各国渗透。在美国看来,一旦中亚地区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范围,则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和西方安全体系就会受到强有力的挑战。还应看到,中亚地区不仅出产生产核武器的铀,而且在哈萨克斯坦就设有核武器。一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统治了这一地区,则对西方国家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现实威胁。中亚地区就会同中东和北非地区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从北非、经过中东到中亚地区的“伊斯兰风暴区”。所以,他们更支持土耳其在中亚地区的实际政治存在和影响。因为,在西方国家看来,土耳其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北约正式成员。土耳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扩大,可以抵制伊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中亚各国的渗透。西方国家最不愿意看到中亚地区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猖獗之地。第二,中亚地区是经济上极有潜力的地区,美国不会放弃这个市场。美国控制中亚地区也可形成影响周边地区的战略格局,即北可以影响俄罗斯,南可以遏制伊朗和阿富汗,东可以对中国施加影响,西可以牵制高加索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中亚地区是一个世界上外交热点地区。因为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决定了这一点。中亚各国独立之初,外交上没有形成成熟的战略构想。现在,这些国家已经在外交上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中国在观察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时,在考虑加强同中亚各国的关系时,首先应注意到“俄罗斯因素”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中亚地区无论如何都必须同俄罗斯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历史和现实的诸种因素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看,“俄罗斯因素”在中亚地区的存在并发挥应有的影响,会对中亚地区起到稳定作用。当然,俄罗斯会不会利用这个因素来“控制”中亚地区?很难排除。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多次强调,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利益攸关的地区,俄罗斯绝不可以忽视。但不管怎样,“俄罗斯因素”的存在是现在中亚地区稳定的一个因素。塔吉克斯坦的局势已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中亚各国同独联体其他国家矛盾重重,但密切的经济联系使他们离不开独联体,尤其是离不开俄罗斯。就军事而言,中亚各国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独立军事力量。保卫边境的还是独联体军队,实际上主要是俄罗斯军队。这就决定了中亚各国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俄罗斯。事实上,现在中亚各国都将同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到第一位,这是中亚各国外交关系的基石。
不管“俄罗斯因素”在中亚地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都不会过问。在中国看来,这是中亚各国同俄罗斯之间的事情。只要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在中亚地区不构成对中国的威胁,中国尊重中亚各国的现实选择。
中国应该清楚自己在中亚各国的外交政策中不占首要地位。但是,中国是中亚各国重要的外交伙伴。在这个方面,可以认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在中亚各国没有任何竞争关系。中国政府十分理解中亚各国历史上所形成的传统格局。
中国不参加中亚地区的角逐,不谋求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中亚各国在独联体范围内行动和在国际舞台上显示自己的存在,都是中亚各国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但中国反对任何旨在破坏该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做法和行动。任何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势力范围谋求私利而导致中亚地区动荡的,中国都会加以谴责。可以这样认为,中亚地区的真正独立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国际社会的充分支持和理解。
三、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几点考虑
应该坦白地说,中国在中亚地区不谋求特殊利益,不同其他国家展开所谓的“中亚角逐”。但中亚地区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使中国确实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局势。过去中国是同一个苏联大国打交道,而现在则是同几个国家打交道,而且,这些独立国家外交趋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中国方面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制定出完整而又灵活的外交战略和策略。那么,中亚地区各国独立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中亚地区各国的独立,使中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中亚地区成为横在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中间地带和接合部。这样,中亚地区成为除了蒙古共和国外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又一个战略中间地带。随着中亚各国的独立,俄罗斯在西段同中国的边界变得很短。俄罗斯同中国的接壤主要表现在同中国的东北部的接壤。这是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格局。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观察,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西北部和东北部的安全环境对中国来说是处于一个极好的时期。过去沙皇俄国和苏联对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这使中国在国内政策和战略选择方面受到很大牵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表现出同中国搞好关系的真诚意愿,双方的边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景象,这对中国一心一意搞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十分有利。将来,退一万步说,即使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掌握了俄罗斯大权,中国同俄罗斯在中国西北部地区也有了一个缓冲地区和中间地带。而在中国西北部尽管苏联解体造成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核武器问题,军队问题,边界问题以及边界谈判问题。但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正在得到克服和解决。如哈萨克斯坦已同意将核武器移送俄罗斯统一管理;独联体军队共同保卫同中国接壤的边界;边界谈判正在进行。如此等等,都标志着中国的西北部的安全环境对中国十分有利,这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提供了外部安全环境。从长远来看,中亚各国只要走上人类共同文明的道路就不可能对中国形成强大的军事威胁,当然中国更不会以武力去威胁中亚各国。
第二,中亚各国的独立,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这意味着在欧亚腹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现实的和潜在的经济合作区域。这对中国开发大西北,发展大西北,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迅速地同中亚各国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广泛地开展经济贸易合作,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中亚各国共同发展经济,共同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应该说,中国同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中亚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往的历史纽带,它昭示了中国人民和中亚各国人民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丝绸之路”是中国人民和中亚各国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写照。经过若干年的历史隔断,今天,新的“丝绸之路”又一次深入中亚各国,其起点更高,交往更广,影响更大。过去,中国在西北部地区,其文章作在“防”字上,现在中国政府的文章作在“放”字上。从经济上看,中亚各国在前苏联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的地位。这些国家采矿业、农业和畜牲业发达,但加工业却极其落后,新兴产业更是凤毛麟角。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经济联系遭到严重破坏。中亚各国不再将原材料廉价地出售给俄罗斯等国,而俄罗斯等国也不愿意低价提供消费品。独联体各国缺乏相互信任。这样中亚各国不得不向外寻找经济合作伙伴。这正是中国开拓中亚市场的大好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家应该有远大的经济战略目光,不要搞“短期行为”,而要认真调查中亚市场,树立起中国商品的良好形象,使中亚成为同中国进行互利合作的经济伙伴。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行动起来,制定了打开西部国门,向中亚各国开放的战略。1992年6月6日,中国西北5省区负责人在北京中南海共商西北地区发展大计。李鹏总理勉励西部各省区的负责人,抓住当时有利时机,扩大与邻国,特别是中亚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他说,西北地区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中国同中亚各国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西北地区又有各自的优势,全国各地可以作为后盾,所以西北地区开展对外贸易和合作、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与周边国家贸易搞活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快些。他还希望西北地区的负责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台阶。〔4〕国务院决定给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条优惠政策和措施,以进一步改革开放。〔5〕
第三,苏联解体后中国比较耽心的问题是,民族主义和宗教思潮对中国的某些负面影响。可以这样说,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对中国可能产生最直接消极影响的地区就是中亚地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西北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国与中亚各国中间有一些跨境民族。这些民族一部分在中国境内,另一部分在中亚地区。当民族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泛滥之时,中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主义势力会借机向中国渗透。如“维吾尔跨国联盟”在哈萨克活动频繁,“东土耳其斯坦”主义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因此,中国要想使其西北部长治久安,必须同中亚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阻止民族主义势力在中亚地区搞分裂中国的任何活动,击毁一切分裂中国的图谋。中亚各国应该而且理解中国方面的立场和态度,不给民族主义势力创造任何条件。
第四,与第三方面相关,中国反对和抵制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有害思潮在中亚各国蔓延。“双泛”思潮不仅对中亚各国走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化道路起着阻碍作用,而且一旦这两种思潮在中亚各国占统治地位,则会危及邻国的安宁。目前,“双泛”思潮在中亚地区有发展之势,但没有占优势,中亚各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限制“双泛”思潮的泛滥。从民族关系与宗教影响的角度来看,在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问题上,中国与俄罗斯以及西方国家有着相近的利益。在遏制泛突厥主义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能找到一定的共同语言。最主要的是中国应该同中亚各国政府一道反对“双泛”思潮的泛滥。
四、中国同中亚各国发展关系所遇到的问题和发展潜力
从总体上说,中国同中亚各国的关系发展顺利,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一些颇需解决的问题。
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边界问题。目前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存在着边界问题。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虽有难度,但也存在着很大的现实可能性。只要这些国家和中国共同努力,以诚相待,问题会解决的。
应该看到,苏联解体对解决中国西段边界问题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过去中国只同苏联一个国家打交道,而且东西段还可以统筹考虑,有很大的回旋余地。现在,边界问题谈判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谈判对手变成了三个谈判对手,各国的要求不一,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协调。但也存在着有利的一些因素,如中国同这三个新独立的国家,没有历史包袱,一些问题可以推到沙俄和苏联身上,这有助于边界问题的解决。还要看到中国同上述三个新独立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形成了一个透明的边界,有助于维护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对大家都有好处。
另一个问题是,经济合作方面和贸易方面的具体问题。一个是,在中国同中亚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时,中国的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中亚各国,造成了很坏的国际影响。这里有中国方面的责任,也有中亚各国方面的责任。这种性质的问题不仅在中亚各国存在,而且在独联体各国乃至东欧一些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另外,中国同中亚各国的贸易方式——以货易货——也不适应中国同中亚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需要。
应该看到,中国同中亚各国的关系发展还有许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中国还应进一步同中亚各国开展全方位的关系。
关于第二欧亚大陆桥问题中国和中亚各国必须积极努力,尽早形成畅通局面。中亚各国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经过第二欧亚大陆桥,中亚各国可以穿过中国,在中国沿海获得出海口,从而使中亚各国同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国和地区,建立密切的经济往来。这对中亚各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借助于第二欧亚大陆桥中亚各国可以通向亚太地区,这对中亚各国返回亚洲,参加亚洲经济合作和交往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可以在中亚各国参加亚洲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事务上起推动作用。中亚各国独立不久,对真正进入亚洲缺乏充分的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性和思想准备。这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出对同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缺乏成熟的考虑。
可以认为,中亚各国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以及同东欧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国民经济体系是“血肉相联”的。这种“血肉相联”的体制“因素”不能不对中亚各国的政策和战略起重要影响。中亚各国把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到首位都是客观逻辑造成的。但从长远来看,中亚各国若迅速发展起来,在发展同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同时,必须“进入”亚洲,必须同亚洲的经济结成紧密的联系。目前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形成必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巨大的推动力。中亚各国应该从欧亚腹地走出来,融入到亚洲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这个进程越短对中亚各国越有利。现在东南亚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东北亚的经济崛起的轮廓也已形成,就连俄罗斯也面临着必须加入东北亚经济圈的战略选择。俄罗斯和中亚各国一面向西,另一面向东,左右推进,势必会对其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在中亚各国进入亚洲的方面,中国将尽其所能,积极支持。
注释:
〔1〕《人民日报》1994年7月4日。
〔2〕《人民日报》1994年4月19日。
〔3〕见拙著:《崛起的中亚》三联书店(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月中文版第5页。
〔4〕《人民日报》1992年6月8日。
〔5〕《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