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分级制度_电影分级论文

谈电影分级制度_电影分级论文

说说电影分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级制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上映后,由于一位母亲不知就里,带着小宝宝去观看,战争段落中血淋淋的写实镜头吓哭了小宝宝,于是母亲向报社投诉,指责影院没有负起保护儿童的责任,从而引发了一些人要求实行分级制的呼吁。与此同时,由于电影管理部门对港片《黑金》大动剪刀,也使要求实行分级制的呼声更加甚嚣尘上。

什么是分级制?这已无须解释,许多报刊已经迭有介绍。但是由于人们对分级制的形成过程和实施分级制的条件似乎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我认为,在提出在我国实行分级制的呼吁之前应该作些调查研究才是。

众所周知,分级制是西方电影业与有关部门之间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吵之后取得的妥协性产物。由于分级制是美国的发明,所以我们不妨以美国为标本来进行一番剖视。

电影在美国问世之后,便被归类为娱乐品,无权享受美国宪法第一和第十四条补充条款规定的表现自由。当时各州、市议会鉴于其巨大的影响力,曾纷纷立法,对电影的内容进行检查。由于并不存在国会制定的统一标准的电检法,一部电影在不同州市有完全不同的遭际,成为十分常见的事情。随着电影制片与政府检查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制片商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决定主动出击,于1922年成立了“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它于1945年改成美国制片人协会),聘请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威廉·海斯出任协会主席,负责“净化”电影产品。目的是利用海斯的政治声望来制止联邦政府一级的电影检查法的出现。鼓吹以电影业的自律来解决难以回避的检查问题。这一策略获得了成功,1926年,制片规则(世称“海斯法典”)正式拟定公布,并得到了好莱坞巨头的一致拥护。

电影业自我管束的制度的建立,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基本上消除了各州、市自行立法和出台联邦电检法的危险。但在规则实行初期,各片厂并不完全遵守,直到1934年以天主教徒为主的全国道德联盟成立,以执行“海斯法典”为己任时,各片厂慑于广大教徒抵制“不道德影片”的威力,才纷纷秫然从命。从1938年开始,由于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当和德国纳粹的兴起,政治因素迅速渗入制片规则,使制片商更加如履薄冰。战后麦卡锡主义的名字还要上黑名单,永远失去在电影业内工作的可能。

美国电影的“自我管束”制度在1956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主要是电视的兴起引发了电影业的票房危机,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竞争的需要自然轻而易举地冲破制片规则的过度管束。制片规则在1956年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各种道德和政治禁区纷纷被打破。1966年,美国制片人协会正式宣告废除制片规则,代之以电影分级制。

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从政府立法进行电检变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从制定规则到分级放行,是一个自由化的过程,是政府彻底放弃对电影业的管理权力的过程。二是分级制在西方世界是没有国家法律的支持的,它只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它对观众只起提示作用,由观众实行自我保护,所以它的实施效果必然要取决于业者的严格自律的精神。

当我们充分了解了分级制的由来和实施条件之后,在当前的形势下呼吁实行分级制,是否合乎实际,是否欠缺考虑,我看是无须饶舌的了。

标签:;  ;  

谈电影分级制度_电影分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