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的关系分析论文_陈明晓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自从有了生态的概念,大家便把生态一词同设计连在一起使用,我们看到生态设计这四个字出现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产品设计等众多设计领域中。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使用率,说明大家认为生态设计是个值得提倡的设计方向。可是仔细考虑,究竟生态设计是什么样的设计,它应该具备什么特征,设计是否能达到人们的预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推敲。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生态设计”;关系

1.设计与生态的关系

1.1“生态设计”概念的误用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态的解释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无论希腊词源还是中文解释,生态都无疑是个名词。在汉语里,一个名词(生态)和另一个名词(设计)的组合词属于偏正结构短语,前一个名词作定语使用。定语表示修饰、限定、所属等关系。根据汉语语法,我们可以对“生态设计”有如下解读:第一,表示修饰关系,即“生态的”设计;第二,表示限定关系,即针对“生态”的设计。

如果是修饰关系,那么“生态”表示形容词,即“生态的”。那么“生态的”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尽管我们找不到对“生态的”这个形容词的标准解释,但从教科书上查找有关生态、生态学的解释是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第一,生态是一种自然状态,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和发展也是自然的变化和演替过程;第二,包括设计活动在内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会产生干扰,干扰有正、负之分。不难发现,所谓生态的是不需要设计的,没有设计活动的干扰才能体现生态的本来面目,加入设计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生态的。可见,生态设计是个内部相互排斥的组合词。

如果是限定关系,那么生态设计就限定了设计的范围,指针对“生态”,而不是针对一把椅子、一棵树等的其他设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生态加以设计呢?我们知道,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改变,改变背后的潜台词说明我们对现有事物的不满意。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之所以对“生态”做设计,实际是对现有生态的不满意。那么,一方面我们对生态不满意,一方面我们又标榜生态设计,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此生态非彼生态——我们加以设计的生态是现在的,我们标榜的生态是过去的,它们所属的时代不同。可见,生态设计是个有模糊性的词。

从以上字面的解读中可以知道生态设计这种说法的不合理性。可是,既然大家都在用,并且把它理解为一个正义的、积极的词在不断使用,我们就不得不探讨其延伸的含义了。笔者认为,如果生态设计是一个褒义词,能代表人们的诉求,它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首先,生态设计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设计”。

其次,生态设计是“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干扰的设计”。

第三,生态设计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设计”。

第四,生态设计是“对生态环境的补偿性设计”。

1.2设计符合生态学原理

在人们没有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概念时,一切设计都是以人的欲望为起点。这些欲望体现在对变化的审美和趣味的不断追求,体现在对土地无限制的改造。从历史上讲,园林设计诞生于贵族阶层,无论在东西方,官宦和隐贵的造园的标准是艺术美原则,设计指导思想是艺术哲学。伴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城镇得以建立,进而发展为工业化的城市,土地上出现的设计多是人工合成物。这些以人们所想为指导的设计在现在看来是不生态的。

当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并开始关注生态学的研究后,设计的出发点加入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这些考虑体现在对场地自然环境的调研、充分利用自然的风和阳光、维持地上和地下生物的交流等,目的在于建立人的活动与自然进程的节奏相协调的关系。要想与某一事物相协调,首先需要掌握它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就是我们所概括总结的原理。因此,我们所理解的生态设计实际上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设计,它有别于以往仅符合美学原理、仅满足心灵诉求的设计。

1.3设计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生态环境的各个层面都处于一种不断进化的状态中,它们在形式与实质上都不断变化着——早晚间有日出日落的变化,瞬时间有阴晴风雨的变化。为了生存得更舒适,人类本能地对生态环境中这些变化做出回答。这种回答通过设计来实现,因为设计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创作行为,设计的结果是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改变。如果将生态环境与设计这两种都具有变化实质的事物建立联系,那么这个联系便是适应"

通常意义上,“适应”的定义如下:“适应是一种在结构、功能和行为上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物种及个体能够提高其在特定环境中的存活几率。”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适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为明显的就是其对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不同生态条件的背景下,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居住形式和方式,营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适应结果的质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生态适应性设计的活动出现得较为频繁。比如在古代斯里兰卡,为解决中部地区干旱的难题,先民们修建了大大小小的人工蓄水池多达1500余座,形成了由水库、塘堰、渠系结合的灌溉系统。在某些皇宫中,蓄水池所储存的水来可以供应宫中一整年所需,当雨水丰沛时,水还会从高处的水池中溢流出来,或是从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出水孔处流出,形成错落有致的喷泉,煞为好看(图4-1)。

建筑设计中的代表性例子是埃及建筑师哈桑#法斯(Hassan Fathy)的作品。弯顶与风挡这两个建筑元素出现在哈桑多个作品中,它们是用于提高室内空气流速的设计(图4-2)。风可以从成排的风挡进入室内,在经过一个内循环后又进入地下储藏室,使那里贮存的食物不易腐烂。Old Kkarga村庄中的房屋以泥砖建成,并设计连续的拱券形成通风道。传统厚重的泥砖墙效隔绝了沙漠中沉闷的热气流,拱圈引导通风并形成大量阴影,结合窗洞和弯顶的通风设计,建筑群有效缓解了沙漠的炎热。

1.4设计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正干扰和负干扰两种类型。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谋求人与自然环境最大和谐与协调的生产活动是正干扰;反之,违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生产活动便是负干扰。虽然“和谐”、“相协调”等词是褒义的,但不难看出学者们在描述所谓的“正干扰”活动时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人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而另一方面,人的生产活动确实很容易就对自然环境造成负干扰,真正的正干扰只不过是在自然环境应对外界改变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也是受生产力水平所限的较为落后的活动。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负干扰也是远远大于正干扰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并不一定总能适应人的需要。比如自然界中稳定的生态系统不足以提供人类所需的食物,自然环境中生长出的棉花也不能直接变成我们穿的衣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农场、纺织厂,逐渐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但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它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因此,我们很难相信人类在发展农、林生产、发展城市等各个过程中负干扰会小于正干扰,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总在不停地给生态系统的自然运作制造麻烦,给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生态设计实际上是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系统的正常运作的干扰和破坏,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它需要我们在风景园林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尽量使人的干扰范围和强度达到最少,使所用的材料和工程技术尽量不对自然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和生态过程带来损害甚至是毒害。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在完全保留自然河流生态廊道的基底上,引入了一条带状设施,将所有包括步道、座椅、灯光和环境解说系统在内的城市设施整合于其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

1.5设计是对生态环境的补偿

如前所述,人类活动总在不停地给自然生态系统制造麻烦,只要是有人类经济活动作用的地方,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必然的。因此,通过设计活动,使被破坏的自然系统再生能力得以尽可能多的恢复,就是对生态环境有益的贡献,而这些努力实际上是人们在觉醒之后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所以生态补偿设计的说法更为明确。设计对生态环境补偿的例子随处可见。典型的例子包括棕地和采矿区的恢复,如德国鲁尔钢铁厂,就是通过设计手段,将过去遭受污染及破坏的产业基地自然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近些年湿地公园如火如茶的建设也是代表性的生态补偿设计。由于人们过去对湿地的认识不足,导致大面积湿地被占为他用或因建设干扰而退化。随着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渐被发现,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来弥补过失、抵消损失。据报道,在1990-2000的十年间,中国有将近30%的自然湿地消失了,而在随后的十年中,国家先后规划和建设10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在国家湿地公园名录中,2005年的首批国家试点湿地公园有18处,到2008年共新增20处,2009年一年便新增62处。不仅有面积和数量上的努力,在湿地公园的具体设计中,设计师划分保护区、合理引导人流、梳理湿地植物等的处理方法都是为了恢复湿地原貌,以表达对自身错误的反省和纠正。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2.1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的联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周边环境关系的学科,或者更明确地说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学科。这里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环境指生物生活的无机因素。生态学的分支研究领域非常多,这和其研究内容的庞大有直接关系。抛开非生物所指内容不说,单单研究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12种答案。如果再加上不同尺度的细分,如个体尺度、种群尺度、群落尺度、生态系统尺度等,那么生态学的分支研究领域将是一个无止尽的数目。

正是由于生态学研究内容的庞大性使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寻常百姓。因此有这样一句话说“当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上时,我们就己经是生态学的学生了,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我们对于各种环境变化因子的观察能力和对生物在这些环境变化因子作用下的反应做出的预测能力上”。但是,寻常百姓能做到的只是生态学的小学生,他们依赖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基于经验的,往往也是表面化的。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前不久公布的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虽然目前对风景园林学的标准解释还是个空缺,但是基本可以概括为:风景园林设计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担负着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设与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不难看出,“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指明了风景园林设计学的跨界性,因此这个涉猎面广泛的学科便把从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涵盖在内了(图4-l)。但是,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像生态学家那样钻研是不现实的。如前所述,生态学的研究分支是个无穷无尽的数目,风景园林设计又是一个需要无限涉猎的综合学科,两个未知数在一起无论做什么运算结果都无疑仍是个未知数。那么,风景园林设计到底要和生态学有多少交集呢?笔者认为,既然人天生就是生态学的学生,百姓可以做到小学生,那么风景园林设计师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就够了。

所谓初中毕业水平,它比小学毕业要多迈进一个门槛。在初中我们接触了元素周期表,了解基本反应原理,知道世界上的物质存在无机和有机之分。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讲只停留在“听说过”的水平上。然而对于高中生,他们所学的知识要在初中基础上更进一步,为的是日后做科学研究的准备。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是知识扩充,初中到高中是知识深化(图4-2)。风景园林设计引入生态学知识是对时代变化的回应,同时也提高了行业门槛,但设计师毕竟不是科学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不是只靠风景园林设计师就能解决的。

2.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区别

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设计学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科学,后者是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应用学科。生态学研究客观存在的现象,判断其研究成果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虽然现代生态学将人对环境作用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也是现代生态学对传统生态学的发展),但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风景园林设计学属于众多设计学科中的一类。设计有其人格化的特征,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人也是设计成果的裁判。如果我们谈生态,必须放弃人自身的主体地位,把人和其他生命体归为同一;如果我们谈设计,就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健康的生态环境成为设计所考虑的人的众多需求之一。因此,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设计学的区别在于人的地位和作用。

3.风景园林设计引入生态学原理的作用及意义

3.1生态学原理是设计遵循的法则之一

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的。园林产生于官宦和隐贵的私家花园,封建制度被民主社会取代后发展为人民的公园,随着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设计又担负起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设计的服务对象在改变,设计的手法也在推陈出新。从单纯的美学原则到融入大众行为心理,从挖掘历史文化到保护自然资源,园林设计所结合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设计遵循的法则也在不断扩充(图4-3)。

所谓原理,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它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结论。生态学原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地位和美学原理、社会心理学原理等是相同的,是设计中可以遵循的法则之一。但是相比较设计中常使用的美学原理而言,生态学原理本身的客观性更强,它不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具有科学性,这也是为什么生态学原理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地位更突出的原因之一。

3.2生态学原理开启新的设计认知

不断恶化的全球生态状况成了人们迫在眉睫的担忧。从《设计结合自然》开始,规划设计中生态学原理的引入成为迈向补救道路上的出发点。设计方法论中所固有的创造过程突然间获得了一些来自科学界的关注与信赖。时至今日,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仅仅是迫切性又增加了。随着人地关系被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系统日趋复杂化,科学和设计都被新的现实所迫而卷入新的关系中,体现为自然科学的城市化与设计的科学化。为了应对新的问题集群和科学界限,包括科技、设计甚至商业等在内的新的学术混合体正在诞生,并且刻意模糊彼此。这种做法的势头正围绕着我们共同的环境恶化问题在迅速加剧。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已被现实所牵引,而不仅仅是新的吸引力。也许设计需要向自然科学那样,探索在过去几十年内已涵盖的领域,甚至更多。

4.结论

生态与设计本意上是矛盾的。如果让生态设计一词成立,那么它需要用更丰富的内涵来支撑。这些内涵体现在:设计要符合生态学原理,设计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干扰,设计为适应生态环境,设计为补偿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余谋吕.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3

[3]张合平.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张云飞著.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论文作者:陈明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  ;  ;  ;  ;  ;  ;  ;  

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的关系分析论文_陈明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