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确论文,思想论文,关系论文,计划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陈云最先提出的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思想
在过去很长时期中,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学者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实行市场经济。理论认识是这样,经济实践也是这样。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一定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对其全盘否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过,即使在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把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的条件下,陈云同志也主张大计划小自由,不赞成卡得太死。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在中央决策层中,最先指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所在,提出需要引入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的经济思想的,正是陈云同志。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陈云和李先念第一次提出要用市场经济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强调应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从而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看法。对于陈云和李先念这里所讲的市场经济,需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这是指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内部所实行的一种新的体制。这种新的体制就是后来所概括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它的意义在于:摆脱了市场经济只能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甚至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的传统界定。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作为“补充”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实行局部的市场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某些禁忌。虽然与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较,当时关于市场经济作补充的认识和提法显然存在局限性,但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用历史的观点予以分析和评论。它毕竟是在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和理论认识上打开一个大缺口。应当明确,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的。第三,这里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模式。不言而喻,陈云和李先念当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是具体化为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的改革模式的。“相结合”的大原则为后来在改革发展中扩大市场调节或市场经济的范围,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较大空间。
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这里,陈云把内部讲话中的“市场经济”概念改为正式发表时的“市场调节”概念。其实,在陈云的经济思想中,市场调节同市场经济的内涵是一致的。在陈云看来,“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特点。
在公开论著中将“市场经济”换成“市场调节”概念,在改革的转弯过程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减少不必要的争论。不过对市场调节理论的提出和说明,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改革思想。
陈云指出了实行市场调节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是针对计划经济的缺点而言的。他说: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做出计划,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陈云所说的计划时常脱节,是指计划时常与消费需求脱节。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已经积压,还按计划生产,而市场需要的产品则严重供不应求,形成“短缺经济”局面。而且产品几十年一贯制,花色品种单调、陈旧。陈云认为,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缺少市场调节的结果。陈云还指出:忽视了市场调节的另一后果是对价值规律的忽视,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
怎样克服计划经济的缺点,又怎样实行市场调节呢?陈云提出,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有两部分,即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陈云所讲的第二部分,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部分。关于这两部分的关系,陈云提出,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但又是必要的。
了解了上述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邓小平于1979年11月26日与外宾谈话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所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段话的内容,与陈云1979年2月所讲的市场经济作补充,3月所讲的计划经济为主的市场调节,是完全一致的。
有必要指出,陈云的市场经济思想也是在发展的,并不是只限于市场经济作补充或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模式。后来他赞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1988年10月8日,他同中央一位负责人谈话时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你们正在摸索,摸索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西方搞市场经济的“办法”,而不是全盘照搬,因为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另外,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触动传统计划经济,对传统计划体制,陈云认为应进行扬弃,既有否定又有保留。他说:“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办法,不应全部照搬,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会乱套”。陈云强调有计划按比例,是从宏观角度着眼的。他认为,“计划是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陈云的这种见解是辩证的,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对我国的现实经济工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陈云的经济计划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时期中,把实行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应有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这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陈云作为中央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人,自然要对怎样搞好经济计划工作倾注心血。但是,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论著,就会有一种明显的感受,他讲计划经济,重在有计划按比例,重在综合平衡。他与那种主观主义、唯意志论、发号施令、强迫命令式的“计划经济”是相对峙的。他还特别重视在计划工作中发挥市场作用的问题。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应当具有自觉性和计划性,如果在总体上任凭盲目性和自发性的无政府状态占据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就难以顺利发展,就会发生混乱和倒退。即使我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应从宏观上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日本等都强调和实行经济计划化。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能要么只讲计划化,反对市场化;要么只要市场化,反对计划化。我们应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要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同时重视宏观经济运行的自觉性与计划性,重视和自觉运用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我国要实现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本质,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完成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大业,固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市场不能提供更不能保证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方向,需要有高层决策的自觉性、计划性与科学性,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做指导。因此,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要求的大背景下来研究陈云的经济计划思想,才能减少理解与把握上的片面性,增强科学性与准确性。
陈云所强调的有计划按比例,正是他所认为的计划经济或经济计划的核心。实现经济发展的有计划按比例,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能否定。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客观上要求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区别在于是自发地实现还是自觉地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按比例发展,不能像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那样,通过社会经济的震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强制性地实现,而是需要和能够自觉地通过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的计划手段来实现,包括自觉地和有计划地适应市场需要、利用和发展市场功能,包括“自由市场”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后来又讲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先讲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作补充,又讲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再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显然可以凸显出陈云50年前提出的有关改革的见解对于我国近二十多年来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市场取向的改革具有先驱性意义。同时可以看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陈云提出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关系的改革建议,与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关于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是一脉相承和前后一致的。
陈云所主张的经济计划或计划管理,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的,要求掌握生产、供给、需求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数字,提出具体而可行的建议。他要求“调查研究要下到基层去,同时也要注意在周围干部中间多听反面的意见,这是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重视调查研究,所以能掌握下情。
从陈云关于“三农”的“计划”管理思想看,他是体贴民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为民谋利的,是反对“左”的一套理论与实践的。
关于工业生产的计划管理问题,陈云在1961年的一个座谈会上说,条条和块块的分工问题,一直没有找出好办法。他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工业建设,没有集中统一不行,但中国这么大,不给地方一点权力也不行,主张采取划分中央和地方权限的办法,“井水不犯河水”。拟定计划指标,要看各方面的条件,不能凭主观愿望。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就是按比例,是不是按比例,不仅要看当年,还要看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他还提出做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具体要求和步骤:计划指标要与物资供应相平衡,第一要算账,把生产与建设所需要的主要设备、一般设备和辅助材料三类物资分别计算清楚;第二,要根据算账结果制定计划,有多少物资办多少事;第三,计划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果有了缺口,指标应向下降,才能按比例发展。搞基本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投资和材料设备。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但标准过低,搞简易投产,建设起来不能正常生产,后果更不好。企业生产要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和积极性,使其有职有权。在企业管理上,要配备较强的干部,要克服党委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如包揽行政事务,强调政治挂帅不讲物质鼓励,强调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不尊重科学和技术人员等。
陈云一贯强调计划工作中的综合平衡。“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观规律。”而综合平衡有两种方法,即按长线或是按短线搞综合平衡。大家知道,大跃进年代,宣传“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等,似乎只要钢铁上去了,国民经济的各方面都可以跟上来。那是按长线搞平衡,其结果是比例失调,“一马当先,万马齐喑”。
陈云在1979年3月写的《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中,虽然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但却着力批评了计划经济中的缺点。他说:该严的不严,如基本建设战线太长;电力、运输本应先行,但实际上非但不先行,反而落后;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比例失调,加工工业多于原料工业;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最大的问题是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失调;该宽的不宽,计划权力太集中;农业还太紧、太死。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或实行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陈云所讲的这些话,在我国现在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难道不是依然保持着其思想活力和现实意义吗?
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强调有计划按比例,主张按短线综合平衡,不留缺口;不赞成高指标、高积累,主张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赞成权力太集中、卡得太死,主张大计划小自由、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把经济搞活;不赞同搞“一大二公”、公有制一统天下,主张发展一定的非公有制经济;强调调查研究,按经济规律办事;制定计划要符合实际,反对浮夸风,反对经济工作中的“左”的东西。这就是陈云计划经济观所体现的特点。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