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信息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篇
近年来,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高考地理学科能力考查的重点。各类试卷越来越凸现对考生发现、收集和分析处理文字资料、图表数据、图例注记等项能力的考查,并强化对所获得的地理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而考查对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探讨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把握试卷中地理信息提取和解读过程与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
试题再现
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Ⅲ卷第36题提供了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某区域的平面图及相关的三幅地形剖面图(见图1),该题图文信息量极为丰富,是训练信息处理能力的范例。试题设问如下:
图1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信息提取
通过第一次审题,考生可发现以下相关地理信息。
(1)文字信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区域;各题分值分布;地形特征、土地利用潜力与问题、水能开发条件。
(2)图像信息:小河、村庄、小路;三条剖面线及三幅剖面图;海拔、河床位置、水平距离。
信息解读
结合每一小题的设问,考生应该进行二次审题,再次具体确认相关地理信息,并解读信息的内涵。下面我们以第一小题第一设问为例进行剖析。
1.剖面线AA′中河曲发育完好,河道摆动幅度很大,说明该剖面区域地势平坦,河道呈现宽宽的山间U字型河谷地形。判断依据是河流在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曲发育。例如长江宜昌以东的河段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没有了两岸山地高原的束缚,地转偏向力作用显著,形成了著名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地貌。
2.剖面线AA′河流两侧的小路距河流干流较远,说明小路是因地制宜,修建在古河床之上。从AA′剖面图的信息可知,历史上该河段最大宽度可达3000米以上,而现在的干流宽度已今非昔比。当地人们有效地利用古河床的平坦地形,清理砾石,平整路面,修出了两条联系村落、通往外界的小路。严格地讲,小路是修建在河流的一级阶地之上。
3.剖面线AA′附近的村落距河流干流较远,且东西两岸错落分布,说明两个村落都建立在古河道两侧的沉积区域。这既相对安全,一般性洪水来临时不易被淹没,又可以在邻近河道、汲水方便、土壤肥沃的河漫滩地区实施农耕,形成人口密集、农产丰富的乡村聚落。
在上述三点信息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剖面线AA′的地形特征就显得易如反掌了。
4.剖面线BB′中河流相对笔直,河曲发育不良,河道摆动幅度并不大,说明该剖面区域地势起伏很大,河道呈现狭窄的山间V字型河谷(峡谷)地形。判断依据是河流上游一般都发源于山区,两岸山峦起伏,高原广布,受地形束缚,河流下切侵蚀严重,而侧向侵蚀并不显著。例如长江宜昌以西的三峡河段就呈现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地貌景观。
5.剖面线BB′中两侧的小路紧邻河流干流,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剖面线BB′中河道呈现狭窄的山间V字型河谷(峡谷)地形。那么两条小路修建在何处呢?首先应排除小路建在两侧青山的山脊之上。结合四川省三峡地区的地形特点,可以推断,第一种可能是建在山腰的栈道。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传说,当地人们利用坡上狭窄的陡坎,清理坡积物,平整地面,修建成栈道,人挑肩扛,将物资运出运进四川。如从空中俯视,河道干流与小路的空间位置关系正如图所示一般。第二种可能是建在谷地的河流两侧,河谷地区由河道和河滩组成,历史上河运过程中,逆水行舟往往需要河岸两侧的纤夫拉纤来带动船只航行,纤夫脚下踩出的就是小路。歌曲“纤夫的爱”中所描述的“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的情景与剖面线BB′中的河与路的分布特点十分契合。
6.剖面线BB′中没有村落分布,当然也是狭窄的山间V字型河谷(峡谷)地形的有力证明:地势起伏极大,自然条件险恶,不利于人类生存。
7.剖面图CC′中应挖掘的信息内涵是海拔最高点不足500米,说明地形特征是丘陵间较宽阔的河谷地带。
再次加工
每道高考地理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人员反复磨合生成的。就其信息功能而言,第一,作为当年高考试题考查考生信息处理的能力;第二,指明未来高考试卷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基本方向;第三,题目因分数分配的限制与命题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原有信息仍有极大的利用空间与价值,挖掘其信息功能的潜力,为我所用,拓展到地理学科其他内容的复习之中,将极大地提升高考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水准。因此,利用高考原题的有效信息,重新设问,将题目信息的利用最大化,是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题的信息众多,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二次加工利用。
1.在区域图中标出河流的流向。本题信息处理的思路是:区域图信息中不能显示地形地势的变化,河流图例的粗细变化不清晰,流向难以定论。但从三幅剖面图中可知:
(1)三条剖面线的海拔高度不同,分别从800米降至750米及450米,从而揭示了地势北高南低的趋向;
(2)三条剖面线的河谷海拔高度不同,分别从300米左右降至200米左右,进而证明了地势北高南低的趋向。综上所述,河流自北向南流动,图中河流可能是一源一支,也可能是双源河流。
2.本区域的范围大小可能是:A.省 B.乡 C.村 D.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般考生都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即省、县、乡。但对于现实中三级区划的面积大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依据剖面图X轴单位的信息,我们可判断出本区域东西宽不过5000米,南北长不过6000米,24平方千米的区域不会是省级或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不会是南方自然村的大小,可能是较大的乡级单位。
3.分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区域及成因。纵观本区的地形特点,可以判断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区域应在BB′剖面线附近,特别是河谷地带,以及AA′的山前地带。分析成因的信息线索是:
(1)BB′剖面图和AA′的山前地带地势起伏极大;
(2)文字提供了“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某区域的平面图”的信息,表明区域内降水量较大,雨季集中,降水的年际变率大,突发式暴雨多等的降水特点。
学法总结
1.面对图文信息,应逐一认定。
2.结合每一小题的设问,挖掘每一信息的地理内涵,找到信息与原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桥梁,是解题的基本保障。
3.结合设问,学会二次审题,做到信息提取与解读具有针对性。
4.挖掘试题地理信息的潜在功能,做到一题多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效率,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惑。
5.加强地理概念学习中的图像信息化过程。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尤其是自然地理概念,在高考复习中既要吃透概念的内涵,又要将概念图像信息化,如地形类型、交通线路及水能资源等,这将有助于提升考生在考场上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
实战演练
例1 在上题图中选择一处小学的校址,并依据图文信息说明选址的理由。
提示:小学校的选址应依据两图信息与文字信息进行判断。①学校应尽可能地接近乡村聚落,使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②学校应尽量选在小路旁边,交通便利;③学校应考虑到洪水期到来时的安全问题,远离河流干流;④学校应考虑到地形的安全问题,远离山地,特别是山谷地区,避免泥石流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侵袭;⑤学校应建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将投资成本降到最低;⑥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校址的选择应抓住安全这一主导因素,依次再考虑近便和成本等因素。⑦开放式的答案并不一定具有唯一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例2 图2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设问: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图2
A.东 B.南 C.西 D.北
(执笔 王旭 于敏霞)
下篇
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包括图文信息的认定、提取、解读、思维加工等若干个环节。在上一讲中我们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理信息的逐一认定、挖掘信息内涵及在复习中如何提高对试题中的信息利用效率等问题,在这一讲里我们侧重分析依据原有知识与能力储备,对地理信息的精细加工及处理过程。
试题再现
2005年12月10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全面建成。读图3、4及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洋山港建成之前,上海的港区主要分布于黄浦江沿岸。2004年上海港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二大港。在东北亚的航运竞争中,以第五代集装箱船为主的船舶只会选择一个枢纽港,而其他港口则只能成为它的喂给港和支线港。目前上海正代表中国与日韩港口进行枢纽港地位的竞争,这场竞争不仅关系着上海的未来,也关系着中国的发展。
图3
图4
材料二 洋山深水港由港区以及东海大桥和芦湖港辅助设施三部分组成。
(1)根据材料一和图3,简要分析上海港竞争东北亚枢纽港对上海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目前长江口通海航道水深9米,近1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要进港,必须利用海水一天涨潮2次的机会进出,从而影响了船舶吞吐效率。同时吃水深度超过15米的第五代集装箱货轮根本无法进港。读材料二和地图,说明上海依托大小洋山岛建设深水港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简述洋山港在建设和使用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图文综合
正确地解答第1个问题需要考生综合以下图文信息:
(1)2004年上海港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二大港;
(2)在东北亚的航运竞争中,以第五代集装箱船为主的船舶只会选择一个枢纽港,而其他港口则只能成为它的喂给港和支线港;
(3)目前上海正代表中国与日韩港口进行枢纽港地位的竞争,这场竞争不仅关系着上海的未来,也关系着中国的发展;
(4)在图3中把握上海港和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的地理位置,明确竞争对手。
从上述信息可知,目前排名世界第二大港的上海港,通过再建洋山港,与韩国的釜山港及日本的横滨港竞争东北亚第一大港,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港在东北亚港口枢纽的主导地位与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地位,促进我国整个东部地带的发展,以及对西部经济地带的带动作用。
信息整合
正确地解答第2个问题需要考生整合以下内容:(1)题目中提供的图文信息:①上海港目前通航水深为9米,10万吨级货船勉强进港,需要15米水深的第五代集装箱货船不能进港,说明上海港目前状况已不具备竞争枢纽港地位的能力;②图4中大、小洋山港附近的等深线达到20米,即第五代集装箱货船可以自由地进出港,20米等深线距岛屿极近,等深线密集,坡降大;③材料二表明,大、小洋山深水港由港区以及东海大桥和芦湖港辅助设施三部分组成,依据经验判断东海大桥的修建需要投入巨资;④两图的比例关系说明大、小洋山港面积狭小,影响港区未来的建设规模与发展;⑤两图表明上海港与大、小洋山港相比,淡水资源的补给条件差异很大,随着港区规模的扩大,淡水资源的补给将成为现实问题;⑥两图表明上海港与大、小洋山港相比,与经济腹地联系的便利条件差异很大;⑦从图2可以分析得出本区夏秋季节台风频频发生,在抵御台风灾害的能力方面大、小洋山港处于劣势;⑧从安全意义上看,大小洋山港不如上海的安全系数大。(2)考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港口建设区位因素的分析。请看图5。
完成上:述题目图文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还不能肯定解题答案的正确性。因为在地理主观性试题中的图文信息往往具有形式多样、数目庞杂、各个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并非表象化关联的特征。如果考生答题时,看到一条信息书写一条答案,势必造成答案琐碎,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重点不突出。阅卷人按照逻辑性极强的参考答案阅卷时,考生失分现象在所难免。
图5
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在提取与解读题目信息后,再次提取大脑中原有知识的思维线索(上述知识结构图示),并据此对题目的图文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整合,使其逻辑化和条理化,整合出新的知识结构,即该题目的答题线索。具体到本题目应将上述图文信息按知识结构图示的思路整合为常规与特殊的区位因素,再进一步分析陆域与水域的相关条件,最终将其归纳为有利与不利因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1)上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也是一个概括归纳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即加工地理信息、提炼答案的过程,毕竟高考主体考查的是考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而不是书写数量的过程;
(2)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理之间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是文科综合试卷主观性题目主流的体现,其信息的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客观性试题,信息的精细加工过程势在必行;
(3)有时因试卷分数的制约,试题的设问与信息的提供并不一定面面俱到,需要考生根据设问与信息整合答题线索,不应将原有储备完全照搬到试卷之上;
(4)特殊区位因素的思考既与题目信息相关,又与考生日常经验积累相关。
沙场练兵
例题:读文字资料和表1及区域图6,回答下列问题。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粮食收获的季节,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下面是某河段地区图(见图6)和图中M地区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前后冬春季节的有关实验资料(见表1)。
图6
(1)说明图中表示的河流名称。
(2)说明M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3)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4)根据统计图表1的数据概括M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哪些改善。
参考答案
(1)黄河;
(2)河流提供的灌溉水源及数量;地势低平;
(3)漫灌形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植被破坏后产生的土壤风蚀现象严重,并逐步形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严重;由于该区域处于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可能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的断流并由此引发海水倒灌对地下水的污染;
(4)土壤肥力明显增加;水土得到保持;土壤组分比重区域均衡;扬尘及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执笔 王韬)
标签:中国地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