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第一卷)在初中二年级的运用_动物论文

对初二《思想政治》(上册)一习题的商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册论文,思想政治论文,习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森、樊掌胜两位老师发表在2003年第7~8期合刊上的“对初二《思想政治》课本(上册)一习题的一点质疑”一文中,对现行初二《思想政治》(上册)第五课课后“畅所欲言”的第2题第1问提出质疑。我个人对两位老师的观点有些不赞同,在这里提出来,与两位老师商讨。

这道题是:1.“开发区演变”图(见上图)说明了什么?教参是这样分析的:第一幅画面说明森林茂密,野兽多多,既给人以优美的环境,又保存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幅画说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森林被砍伐,成为木材市场,生态被破坏。第三幅画说明由于生态被破坏,不能继续发展,木材卖光后,只剩下树根做根雕了。第四幅画说明因为没有森林保护,最后好环境变成了不适宜人居住的沙漠。这四幅画总体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了危害。

刘、樊两位老师认为,编者将第一幅画命名为“狩猎中心”不合适。理由是:既然编者将第一幅画命名为“狩猎中心”,为何教参却分析为:第一幅画面说明森林茂密,野兽多多,既给人以优美的环境,又保存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两位老师建议了两种修改方法:方法一,直接把“狩猎中心”改为“自然保护区”;方法之二,在此画面前设置一幅画面:环境优美,野兽多多,命名为“自然保护区”,将这幅画面改为本题的第一幅画面,将书中原有的“狩猎中心”改为第二幅画面,以此类推排列。我个人认为,这两种修改方法都有些不妥。

其实这四幅画在编排上是很巧妙的。它采用讽刺的手法,从反面设计出了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的四幅画,把社会上某些人的所谓“开发”讽刺得深刻、透彻。第一幅画是讽刺一些人看到某地森林茂密,野兽多多的大好资源,将其开发为“狩猎中心”。这种开发不合理:违背了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的要求,即我们既要加速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又不合法: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它具有双重讽刺意味。正是由于“狩猎中心”的开发,致使开发区内野生动物绝迹,后面才相继有了“木材超市”“根雕艺苑”“沙漠公园”的开发。可见,这一系列的四幅讽刺图是即有前后联系,又有因果联系。如果像刘、樊两位老师的建议方法之一,将第一幅图“狩猎中心”改名为“自然保护区”,就背离了编者的意图:(1)减少了一层讽刺的意思,由四层变成了三层。(2)原总标题“开发区的演变”变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演变”。(3)编者原意是从反面说明,现在变成了正、反面混杂的画面。同样,如按两位老师的建议之二,在四幅画前面再添加一幅画也不妥。理由同前(2)(3),而且还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综上,我认为还是不要改名或添加画面为好。但是教参对第一幅画面的分析的确不够准确,需要变动。建议可改为:“第一幅画面说明,某地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多多,而人类为了片面发展经济,将其开发为‘狩猎中心’,最终将导致开发区内野生动物绝迹,破坏了生态平衡。”此外,我建议老师们在学生完成了对这道题的分析之后,可以从正面再布置一道题:“假设某地是一沙漠地区,你认为怎样才能合理开发此地?请提出一些建议、想法,若能绘出几幅图说明更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可提出以下建议:(1)在探明沙漠下储藏有石油、天然气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2)如果这片沙漠地探明没有石油或天然气,可以植树造林,防风固沙。(3)还可将此地开发为旅游区,等等。

标签:;  ;  

浅谈“思想政治”(第一卷)在初中二年级的运用_动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