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与生态文明教育_生态文明论文

思想品德课与生态文明教育_生态文明论文

思想品德课与生态文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大胆地设想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这种在当时看似极度荒诞的设想使卡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诋毁和攻击,但她所坚持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促使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终于为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当前,生态危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就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思想品德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

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学校教育是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最为重要和最为有效的载体。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必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让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入学生的心灵。

1.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丰富了课程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无疑需要引导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课程这一角度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号角,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代表人类社会对于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直接体现了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性质规定。在课程目标规定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在地规定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能力目标),“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识目标)。《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提出,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要求都契合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

2.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增强公共精神、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养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国家国民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表现出来的。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反映了公民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生态文明的提出赋予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以新的内涵,成为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公民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标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表征着这个国家和民族有着生机盎然的美好前景。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享受权利却逃避责任和义务的情况屡见不鲜,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成当务之急。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增加了培育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时期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赋予生态知识以道德的意义,把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

二、思想品德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有作为

1.重视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公民生态文明知识的缺乏以及生态文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的。要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决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中学教育是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形成良好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无疑会影响整个人生,并造福于社会。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识目标)、“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要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学习:(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人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着地球,彼此是朋友关系。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看护者。我们要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独特价值。(2)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国情,明确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形成生态忧患意识。(3)理解党和国家所采取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重大意义,形成生态责任意识。(4)学习我国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常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增强生态法制意识。(5)关注经济生活,树立循环利用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形成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的意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行为取向,唤起学生爱护环境的审美情感,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奠定基础,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感决定着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具有良好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生态文明意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参与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还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从“知”落实到“行”上,让学生实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归宿。新课标强调要学生“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能力目标),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和体验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一定的生态文明技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目的。(1)组织学生利用与生态有关的节假日,如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气象日等节日参加街道和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法律知识和生态安全知识,在促进学生知法、守法的同时,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2)组织绿色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和谐,激发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3)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工厂、企业、街道和社区开展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环保状况调研,使他们置身于环境之中,亲自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重要性,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内蕴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把绿化文明行为当成一种时尚,把可持续发展精神升华为一种高尚品质。(4)倡导“绿色消费”和“光盘行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如不食用野生动物,不用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筷等,购物时选购对环境没有污染、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不浪费粮食,餐饮时要吃光或打包带走,以自身的环保消费和“光盘”消费行为,为社会营造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和风尚。(5)引导学生参与其他形式的环保志愿者活动。总之,实践参与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机制和途径,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身份及其义务,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促使自身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公民”。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有责任担当

1.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

教师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更加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论是校园内外,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将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在日常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之中。

2.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是生态文明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生态文明的精神财富,找准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2)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学校周边的公园、企业、工厂、生活小区都是可利用的有效资源,教师要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与独特价值,实现社区生活教育化。

3.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内容,目前的中学教育还没有专门的生态文明科学学科,除思想品德外,生物、地理、化学、语文等多学科都包含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合力,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如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调查活动,可能会涉及测量当地空气质量PM2.5的值,测定附近江、河、湖水的酸碱度,测量厂矿污水排放是否超标等,这就要运用到化学知识。与这些学科加强联系,正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要求。

4.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养成教育

教师应通过身边的点滴小事对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熏陶,如不乱扔垃圾、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爱护小动物等,使学生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尊重和爱护自然,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且能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生态尊严的不道德行为,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古人云:“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和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当一切从我做起时,生态文明建设就蔚然成风了。

标签:;  ;  ;  ;  ;  

思想品德课与生态文明教育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