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数学的距离--对“看图找关系”课程两度教学的思考_数学论文

生命与数学的距离--对“看图找关系”课程两度教学的思考_数学论文

生活与数学的距离——《看图找关系》一课两次教学导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看图论文,一课论文,距离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看图找关系》是北师大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综合应用《数学与交通》的一节内容,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能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为了体现综合应用课的“应用味”,我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导入方式:

师:同学们都坐过公交车,公交车从一个站出发到另一站停下,你能说说这个过程给你的感受吗?

生1:有时候人很多很挤,特别是傍晚的时候。

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指向性似乎有点问题,马上补充了一下:这是在车上的感受,你能说说车子速度的变化吗?

生2:有时候碰到路上很堵,经常要停下来,

生3:遇到红绿灯的时候,也会停下来。

……

最后,我只能在无奈中牵强地根据个别学生提到的快慢情况,然后让学生用图示来表示。

下课后,我简单地回顾了一下这个过程。回想自己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公交车从一个站出发到另一个站停下,给你什么感受?”这一问题引出公交车的速度变化,进而展开新课教学。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坐公交车这个情境太生活化了,问题一抛出,学生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马上被激活。再加上问题本身的指向性不甚明了,学生的答非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

因为下一节课马上要到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在下课的十分钟里我想到首先是应该将这个情境进行适当的数学化。当然,把这个情境数学化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课件,以便于撇开其他无关的要素。但时间已不允许,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一个最简单的方式:

师:教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大家注意观察,有什么发现?(我按慢——快——慢的节奏走)。

生:一开始时很快,中间很慢,最后又很快。

师:那你能不能用一个图示来表示出教师刚才走的速度变化情况呢?

(学生在纸上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新课就此展开)

反思:比较两节课的导入方式,第二节课的情境看似简单,但却显得比前者更有效,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再一次反思如下。

一、课堂教学要在“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寻找平衡

生活化是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方法以生活原型、现实情境的方式呈现;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方法观察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数学化也可以说成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如果我们片面地追求生活化,并将大量的生活场景搬入课堂,这样势必会冲淡“数学化”,也冲淡了数学教学的本真。同样,过度强调“数学化”,会让数学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为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各取所需,扬长避短,既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要保持数学课堂本身的“数学味”,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平衡。

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未必都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很久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存在着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为此,新课程以来,“数学学习生活化”的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生活应用”层出不穷。应该说,作为课改的一种导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操作层面上,许多教师异化了这一理念,认为只要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定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习数学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上。其实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未必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甚至有些时候一些生活经验还包含着许多干扰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消极因素。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应是经过提炼的生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小学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倡导数学应来源于生活,于是我们常常把生活场景不经任何加工直接搬到课堂中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充分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是被充分激活了,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和本课的数学学习无关的,甚至对课堂教学起到干扰,这样势必会冲谈数学学习的主题,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的数学”和“课堂中的数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为此,我们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将生活情景数学化,进行必要的简化和抽象,既要有生活的根源,但更要有丰富而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生活场景才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所需要的。

四、面对丰富的情境,指向明确的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的关键

反思第一次教学,我们还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提出“你能说说这个过程给你的感受吗?”这一问题指向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指向一种生活经验。问题的指向性不明,容易造成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而且由于首因效应,如果想通过对问题进行补充修正,那也是事倍功半了。因为当学生处于对一个问题的思考状态时,要想改变其状态,马上对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这中间会有一个“重新启动”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后,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学生去整理、提炼。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出现偏差,可能就会干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甚至将学生引向“歧途”。为此,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更为有效的数学思考。

标签:;  ;  

生命与数学的距离--对“看图找关系”课程两度教学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