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中莲 重庆北部新区星光学校 40114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直接目标。在语文课堂中单单凭一套教科书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离不开延伸、拓展,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增加积累,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现实问题的存在
1.教师固守文本,概念化定义化解读文本。表现在过分依赖与信赖教参,自己不去独立钻研教材,把教参的内容抄到教案上,依葫芦画瓢抄给学生。
2.教师“放羊式”解读文本。表现在没有处理好“主”与“导”的关系,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说到哪,教师就点到哪,把教学的舞台让给了学生,教师成了一名旁观者。
3.教师漠视课内文本的引导作用,盲目拓展课外文本。表现在教师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在拓展课外文本时,忽视整体感知,回避书本记忆性知识,而按中考命题特点进行解读。
二、准确解读文本、有效拓展文本的策略
1.立足文本、准确解读
(1)揣摩语言,仔细推敲。我们教学生学语文,不光要教学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入手,保持一种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敏感。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对语言文字要有敏锐的感受力,一字一词总关情,很平常的一篇文章要读出它不同寻常的地方,普普通通的文字在语文老师的眼中都应该是有生命的。
所以我们在文本解读时,首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反复推敲,不光要读出“写什么”,还要读出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这样在备课时才能推陈出新,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应对自如。
(2)多读多练、潜心涵咏。多读多练,首先是指对一篇文章要反复读,即使是悟性很好的人,也不要企图读一遍两遍就能进入文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新的发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得多了才能摸着门道、找着规律。我们不但要读课文,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其他的书,尤其是文学书。书读得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理解力、想像力才会丰富,语感才会增强,文本解读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3)查阅资料,打开视角。潜心细读,不意味着必须自己在那里埋头苦读,死抓住文本不放,也可以查阅必要的资料(当然这个资料不是参考书上现成的解读)。比如作者的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他人对文本的评价等等,以打开解读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4)改变角度,多元解读书。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是为了在课堂上能做一个熟练的向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习得语言,在必要时候给予提示、点拨、讲解。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以不同的身份去读。
2.适度延伸、有效拓展
(1)拓展于教学难点处。在教学的难点处许多老师非讲深讲透不可,但常常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此时,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与课文难点相关的补充材料,或联系实际来理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拓展于学生情感激荡处。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有些内容一定会触动学生情感,使他们情感激荡,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此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扩大阅读含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利于阅读感悟和情感体验。
(3)拓展于课文留白处。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拓展于知识点巩固处。巩固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拓展的目的。以上这几个环节通过拓展词语、体验评说、拓展类似事例、拓展名言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促进了积累和运用,促进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5)拓展于课文延伸处。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文本拓展时,教师要明确拓展主体是学生,要注意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拓展都是以文本的语言为基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都是着力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考虑到能否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与课堂教育的每个环节相融相生,是“不露痕迹,而非强行安插;有机联系,而非任意衍生;渗透融合在每一个环节,而非贴标签。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是灵活的。
论文作者:肖中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课外论文; 教师论文; 都是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