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控制策略_读书论文

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控制策略_读书论文

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控场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策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讨论是阅读教学常用的形式。它体现了对话教学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同时,也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课堂讨论也要避免形式化,要防止把课堂讨论变成自由市场式的集体聊天。

那么,课堂讨论如何控场,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呢?

阅读前有铺垫 阅读中有任务

学生阅读文本是课堂讨论的前提,能否引起阅读兴趣是阅读的前提,也关系到阅读时的专注程度。因此,铺垫环节要精心设计。如激发式导入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或制造悬念,或设计一个美好的“圈套”,或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或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导入的成功案例:

提到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提朱自清先生;提到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1948年朱自清先生去世后,大街上的中学生拿着报纸惊呼:“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联系在一起。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另外,还可创设情境铺垫。语文课是非常强调语文的“感觉”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如用音乐、图画、多媒体等营造教学气氛,让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氛围,从而产生阅读文本的强烈欲望。

阅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前给出一定的任务,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文体要求进行研读。不同的文体,它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认清文体特点,是把握一篇文章要点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求学生理清内容的层次,以便在阅读中分层思考问题,分层把握要点。这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尽可能在一次性阅读中做到注意点和注视点同步,减少回视次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三是把握要点,以便在阅读中认准主攻方向。正确把握阅读方向,领会文章主旨及写法是十分重要的。四是画线批注,在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讨论时提出;同时要敢于质疑名家名作,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讨论前有组织 讨论中有话题

课堂讨论的组织是一项很有艺术性的工作。组织不好,你一句,我一句,没有中心,没有顺序,只能把讨论变成闹剧。笔者以为,课堂讨论应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讨论,二是课堂对话。小组讨论以前后桌为主,比如“四人小组”形式,要选出代表,也可以四人轮流担任代表。小组讨论要有明确分工,要做记录。小组讨论中要求人人参与,把各自阅读中的疑问拿出来讨论,然后小组根据问题再次研读,最终形成小组意见。课堂对话以代表发言为主,组员可以补充。教师要尽可能早地收集小组意见,提炼出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或几个话题进行课堂对话。课堂对话实际上也是讨论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在于对象性、有序性和有效性。这个对象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双向甚至多向的有针对性的对话。有序性就是对话分先后顺序,逐个讨论,有序发言,对话者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性是指对话围绕一定话题展开,教师应适当控制讨论的“火候”,在充分讨论基础上,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而不是说东道西,随意发挥,没有共识。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如有教师教学古代散文《季氏将伐颛臾》,话题是孔子的仁政、礼治的政治主张。师生共同设计、探讨这样三个问题:(1)为什么孔子一听“季氏将伐颛臾”,情绪会如此激动?(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3)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整合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正好具体说明孔子的政治主张,问题贯穿文本内容,又比较具体形象,学生喜欢讨论。

课堂讨论的特征之一是信息量的转换非常活跃。而教师的讨论组织艺术,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讨论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既是施教者,又是接受者。这种教与学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扩大见识,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协作切磋,弥补个人自学的不足,也能引起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所以,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和节奏,充分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无疑会给讨论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言时有互动 发言中有点拨

在讨论对话中,要有互动信息,克服单向传输,只听不议,讲者滔滔不绝,听着无动于衷,不置可否。应该在讨论或发言中,有观点与观点的交锋,有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加快思维的转动,学生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来。对话时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学生敢说能说,知无不言,不唯名人书本,不怕老师威严;教师乐于与学生切磋,视学生为朋友,不唯我尊大,对就对,错就错,相信真理和学生,教学相长,互补共进。教师如果放不下架子,改变不了传统的模式和态度,那么,民主气氛很难形成;即使讨论起来,学生也是看教师脸色行事,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因为讨论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所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疑难,教师在迷茫处略加点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教师以“点拨”调节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发言,避免讲得太多而收效甚少,也避免讨论因问题艰深而陷入冷场的僵局,所以“点拨”是课堂讨论中教师控场的有效手段。运用点拨,要注意一些基本的规律。一是点拨重在点要拨疑,要少而精。若处处点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所以点拨要精要,必须适量。点在要害处,拨在疑难上,由局部的点拨而实现整体的推进。二是点拨要适合学生认识的水平。在总体把握上要注意,深入浅出,点拨得有效,让学生能够接受,不致囫囵吞枣。三是点拨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同样也有个时机问题,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才能充分发挥点拨的作用。四是点拨要有针对性,有课文整体性的点拨,也有局部细节性的点拨;有对全体学生都适用的点拨,也有对个别学生的点拨,应因情形而异,因学生而别。五是生动形象化的点拨要比抽象理性化的点拨效果好,教师在点拨时形象传神、出语幽默、举例生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态,思维也就会更加敏捷。六是教师点拨的路子要对。路子对头,学生可以顺利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路子不对,那就有可能“点”而不中,“拨”而不动。由于点拨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节,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即时性,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精通教法,更要思维敏捷、反馈灵活、应变有方。

讨论中有共识 讨论后有小结

讨论中对有些问题能不能形成共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教师认为,语文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科,语文文本也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所以对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必要形成共识,各人自可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认为对于语文课所讨论的问题,应该形成共识,不可全部采用“虚无论”的态度,认为你的说法对,他的说法也对,对发言的学生都持表扬的态度,没有褒贬好坏之分。一堂课下来,教师模棱两可的表态,弄得学生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我们对文本的认识,既要有灵活性,又要有一定的原则性。比如,对人物的道德行为会有一些倾向性的理解,对各种说法有恰当与不恰当、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对各人的表达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怎么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呢?当然,有些问题可多角度理解,有些还难以定论的,允许保留观点,而主要从表述的角度、从论据的角度来考查、评价。否则,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认识的任意性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学习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小结,是指在新课结束之后,对全课内容做概括总结,即所谓的“一课一结”。其实课堂教学中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也需要有个小结,它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是知识整合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全程活动,必须有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这是由阅读教学的“四性”特点决定的。一是综合性。阅读教学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可谓包罗万象。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的理解分散于阅读分析的全过程中,往往来不及形成一种明晰的系统认识,这就需要一个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小结。第二是梳理性。课堂总结是对阅读过程的系统梳理,通过梳理,认识归入体系之中,这就使学生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了存储的信息。第三是巩固性。课堂总结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第四是训练性。课堂小结是一种归纳概括的思维活动,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结的方法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可以由教师向全体学生做归纳,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整理做小结;可以师生合作讨论总结全课;等等。

标签:;  ;  ;  ;  

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控制策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