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的探究式教学论文_邓鸿

初中物理课的探究式教学论文_邓鸿

四川省阆中中学 四川 南充 637400

摘 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才能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向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特征 时间 学生主体

一、问题意识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树立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他告诉我们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没有思则不能释疑。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在初中物理课上要用好探究式课堂教学,就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特意做好了教学课件及相关实验准备。学生注意是心灵的天窗,是学生有效学习新知识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本节特定内容,我选择在播放乐曲的同时配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的物理现象,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幻想。教师如能因势利导,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重力”一节,教师可提问: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地面掉?人造卫星为什么总是绕着地球运转而不脱离轨道?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这样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求知欲。通过这样的教学片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的效果。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课堂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合作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成长、教师提高、教学相长的过程,也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角色由以往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情境、激发志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提问质疑、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状态。随着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培养、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努力实践的。

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长期实践,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在师生互动中定能把课堂推向高潮。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实践是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阅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首先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老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2.解疑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留给学生3至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引导,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学生合作探究那教师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3.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特征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论文作者:邓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初中物理课的探究式教学论文_邓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