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视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视节目论文,形态论文,电视论文,手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① 作为新兴媒体,手机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从内容提供商的角度来讲,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根据新媒体特性创造新的产品形态。将传统电视节目简单搬到手机上是不能发挥应用特性的,必须进行改进和重构,综合手机媒体的特质,有计划地为不同平台设计相应环节,从而构成手机电视新的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又是以形式、内容及生产三个层面来构建的。
一、新模式:对节目形式的变革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手机电视对节目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手机电视是以小屏幕为终端的。一般来说,小屏幕的收视距离在20CM以内容易引起视觉的疲劳。同时手机电视的移动性决定了它的收视是不稳定的——干扰因素多、收视时间支离破碎,再加上资费因素,因此手机电视单个节目内容不宜过长,维持在20分钟甚至10分钟以下或许是适宜的。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手机电视专门生产的一部肥皂剧中,每集长度仅为1分钟,可谓短小精悍至极。在新闻资讯内容方面同样应该如此。手机电视的新闻报道应该是短讯式的,一句话或几个画面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目的是让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最新信息。②
手机的显示屏很小,远景、全景等大景别应尽量少用。加之手机本身有光线颜色,手机电视节目的光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因此节目的光线设置应较为明亮,避免晦暗,对比度以突出为好。
较普遍的模式是把传统节目重新编排、转码,去掉大部分元素,只留一个爆发点,做成短片用于手机电视播放。但长时间的纪录片、访谈等节目,由于本身的叙事机制,不宜进行删减,因此不适用于手机电视,只能作为从传统电视到手机电视的过度。第二种模式是提供手机跟电视直播节目相互补充的机制,例如体育比赛等传统电视已经播放过的内容可以通过手机回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点进行回放,可以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但由于只是简单的剪接,许多因素诸如取景、光线等基本不做改变,这给收看带来了一定困难。第三种模式是专门为手机量身定做电视节目。前两者受限于节目上游——传统电视供给商;后者受限于资金及创造力。手机电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延续着与传统电视“同质内容”的现状。③ 但从行业发展来看,第三种模式无疑是未来手机电视节目的较好模式。例如在视频新闻方面,新华社与中国联通合作的电视节目——新华视讯,节目形式为30秒以内的口播新闻。
二、两极化:对节目内容的变革
手机电视使得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理论在手机媒体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互联网和电视最违背人性的方面莫过于对人的活动自由的束缚,只有手机媒体才彻底把人解放出来,使人可以一边活动一边看电视、读新闻。
而人们对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需求,显示出了一个明显的两极化趋势。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In-Stat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移动用户最希望在手机电视上看到的内容类别情况是:新闻,提及率13%;音乐MTV,提及率12%;天气情况、笑话,提及率均为9%;最新影视、旅游休闲信息、体育新闻,提及率均为8%。用户希望在手机电视看到的其他内容有医药健康信息、卡通片、教育信息、金融信息、视频点播和彩票等等。④
分析这些内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受众希望在手机上看到的节目,主要有两方面——资讯及娱乐。这两者均具有简短的共性。这是由载体的屏幕特质和受众收看状态所决定的,由这种两极化带来了资讯和娱乐信息内容设置的变化。对于手机电视信息的传播来说,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似乎更能收到效果,但两极化使原本丰富的节目内容难免单一。解决单一化的问题,可以从内容表现上下功夫。例如在新闻供稿上,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来采写新闻稿。手机电视的受众大多数是年轻人,因此学会用年轻人的思维表达更能抓住受众。可以在稿件中体现一些年轻人常见的话语或者用图表、动漫等新形式来表现新闻,这将适应手机媒体简单、明了、易读的要求。
这一问题还可以用加强互动来解决。利用电视广播网传输(频谱资源丰富,对突发及应急事件承受能力强,广播节目的播放权在广电的掌控之下)主要是满足大众化的需求;而通过电信网,本身的技术特点(强互动性)更适合个性化的服务,这是一条与传统的电视节目相异的路径,节目的内容与大众传播自然相异。
此外,手机电视还可以与网络之间实现跨媒体互动。这种互动基于两点:一是两者内容都是以数字化存在,可以相互“拿来”;二是网络本身也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的系统。比如像《老鼠爱大米》《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等网民制作的内容可以直接被下载到手机电视上观看。⑤
三、制播联动:对节目生产的变革
传统电视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制播合一、大规模生产。手机电视则要求节目生产方式的创新,甚至要让用户自主地对节目内容进行选择与二次加工,即通过高科技手段满足每一个用户个性化的、特殊的收视需求,包括多镜头选择、精彩画面重播、即时赛况统计查询等,还能让用户决定剧情的发展。让用户之间、用户与媒体之间进行适时的沟通与交流并播放。
对传统电视业提倡的制播分离,为内容供应商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在手机电视节目的制作上,“制播分离”却有着难以避免的弊端。
手机电视对通信技术的依赖是内容供应商无法逾越的障碍。目前的手机电视在技术上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基于GPRS、EDGE、CDMA1×以及未来的3G等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流媒体方式提供多点对多点视频传送业务。另一种是利用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包括卫星广播电视网),通过广播方式提供的点对多点视频传送业务。无论哪种方式,手机电视都是由广电业务与通信业务相结合而实现的。
在手机电视节目生产时,播出平台掌握在电信业务运营商手里,生产制作方由于没有播出平台,在题材选择上缺乏针对性,注重对内容的表现往往会忽略技术实现上的问题。例如,目前无论采用何种技术传输手机电视,传输速率都是瓶颈问题:移动网速大概在2~3帧/秒,联通网速大约5~6帧/秒。而如果要实现声音和图像传输效果与目前的模拟电视一样的话,传播速率至少要达到16帧/秒的网速,是现在的5—8倍。⑥ 而制播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内容生产商对技术实现的不了解或忽视往往会造成制作出的节目无法进入播出渠道。“制播分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针对电视剧生产提出的“制播联动”概念,同样适宜于解决手机电视生产问题。这既不同于制作方、播出方同为“一家人”的“制播合一”,也不同于制作方、播出方之间只存在买卖关系的“制播分离”,这是一种以“制播分离”为主体,并借鉴“制播合一”之合理成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⑦ 在手机电视节目生产链条中,由于制作与播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以内容为导向的广电业务与以通信为导向的电信业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制作中兼顾播出技术问题,或者针对特定的播出技术而制作特定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具备了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网络支撑,能迅速进入正常的制作、播出轨道。
四、结语
媒体的发展及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口味的多样化不断催生着电视节目新形态的产生。但任何电视节目都有一个开发、投入、成长、成熟和衰落的生命周期,如何延缓衰落,创新是唯一的动力。
注释:
① 崔保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6。
②⑤ 陈强.《手机电视:媒介特性与内容产品设计》.视听界.2006(4)。
③⑥ 栾轶玫.《手机电视:辅助媒介的主流想象.现代广告》.2005(12)。
④ 数据来源:http://www.iresearch.com.cn。
⑦ 胡智锋,张国涛.《独播剧:从“制播分离”到“制播联动”——论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体制的转型与契机》.南方电视学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