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0016
摘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对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海绵城市;自然净化;自然积存
引言
目前,各城市基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相继开展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而风景园林规划是开展这一建设活动的出发点和着手点,从打造生态风景园林入手,全面铺展城市海绵体项目。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处理,基于这两项功能开展风景园林规划,并结合生态技术,可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构建新型生态城市。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为新型雨水管理理念,能够有效防止城市内涝或者雨洪现象的发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变成“海绵”,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论,实现雨水径流排放、雨水管渠、城市雨水等相互配合,以达到建设目标。风景园林规划建设中,需要进行道路规划与雨水系统规划等,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提供保障条件。二者具有共同的设计目标,即低影响开发、高资源利用率。若能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暴雨径流,对减少面源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
2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
2.1园林水景规划
在园林水景规划中运用海绵城市理论,需充分考虑水体与自然界的渗透与结合,并根据实际的地形需要,将水体与植物、山体等结合起来,实现水体的开放性储蓄。同时,做好水景园林的低洼地规划设计,以达到对水资源的吸收、储蓄、渗透、净化等作用,并在城市景观需要水资源时加以有效利用,以真正达到有效调节城市水资源的目的。
2.2风景园林道路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进行风景园林道路设计,要确保雨水渗透性,提高雨水收集与利用效率。在进行园林道路设计时,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控:(1)道路材料。在选择道路路面材质时,尽量选择具有较强渗透性的沥青,配合合理的结构设计,以确保雨水的渗透性,加强短时表面径流量控制。(2)道路线形设计。基于风景园林地形特点,可以合理调整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使其走向以线型为主,增加道路两旁的绿化面积,种植吸水能力强的制备,以有效缓解瞬时降雨时的径流量。(3)绿化带设计。道路分隔绿化带设计,尽量采取“下凹式绿地”设计,将道路雨水,引入到下凹绿化带中,利用种植土,实现涵养水源。按照海绵设计理念,使用透性较强的铺装材料,嵌入草皮与多孔混凝土等。
2.3人工湿地规划
风景园林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设置自然湿地保护和人工湿地,发挥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调节区域小气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人工湿地的建设,在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人工湿地建设,主要包括初级净化槽、二次净化池等,通过雨水收集与排放,净化土壤入渗雨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雨水的处理,通过在一级净化池和二级净化池,或者二级净化池和清水池间,设置连接水泵,实现雨水收集与利用。
2.4风景园林绿地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风景园林绿地设计,实现雨水循环利用,为城市增添绿色风景线。在规划设计时,可以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园林地形,明确植被与树木走向,在树木根系汇集区域内,建设集水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城市地下管网布设情况,基于城市地形位置,合理的设置绿地与植被。
2.5自然排水系统
对于园林景观系统规划,建设自然排水系统,是基于现有的排水系统,在路面上铺设集水管。直接排水到河流或者湖泊中,利用地下水技术,补充并且保留雨水,将雨水资源补充到土壤和植物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地表洼地处理、土壤改良、排水管道设置等,发挥植物的抗涝性,强化雨水渗透。
2.6公园建筑物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公园建筑物规划设计,建设雨水花园。将灌木和花木等,融合到公园建设区域内。雨水花园的建设,注重使用土壤和植物等,实现雨水渗透,降低径流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设置雨水花园。雨水花园结构包括砾石层与砂层等,设计穿孔管,来收集雨水,利用排水管,排出积水,实现雨水收集和利用。
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3.1水体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以湖南常德滨湖公园为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建设水体生态系统。此系统调整两部分组成,在完成水生植物种植后,按照滨湖公园湖泊面积,即按15万m2计,随机放养鱼类和底栖动物,包括鲢、鳙、乌鳢、螺、蚌等。在重点水域强化净化功能区主要布设水体曝气机和柔性生物膜载体。在滨湖公园重要节点西大门、东门、三观亭区域构建景观型生态浮岛,在子湖Ⅰ东北角设睡莲专题园区域,利用给人以亲近自然感受的浮岛形式,采用莲花瓣外形,构建整体大型休闲生态浮岛美化湖面景观。通过建设水体生态系统,发挥水生生物的作用,能够改善人居环境,减少水体污染,营造健康的环境。
3.2雨水系统设计
以某公园为例,此公园具有“海绵体”的作用,主要构成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铺装透水装置等设置,构建了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利用循环过滤净化与湿地净化等设施。此海绵体总蓄水量能够达到130万m3,工程设施的外在形式,主要是以景观路面、下沉花园等展现,实现了节水养水,营造了亮丽的景观带。整个园区总计设置雨洪集水池1个,总容积为7200m3,渗透收集管网长度超过60km。此雨水系统建成与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节省自来水用水量超过300万m3。此系统运行中,采取了生物处理净化技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来净化雨水中存在的污染物,结合运用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例如生物滞留池,实现污水处理。
3.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保持景区内的自然特性,这一特性是景区的特色,也是避免园林过度人工化的关键。为了能够真正贯彻海绵城市理论,需充分落实相关生态资源保护措施,从材料、规划方式、种植技术等方面确保园林整体的生态性。比如:充分掌握景区内各地段植物的生长特性,定期做好相应的浇水、修剪等、除草等工作;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景区内进行实时监控,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景区绿化造成的破坏;针对景区内存在的河水、溪水、泉水等应保持其自然状态,不允许随意截流或改变流向。
3.4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应注重提升景区内的绿化效果,特别是景区内水环境的质量问题,比如:某城市为了达到理想的生态园林建设效果,在湖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湖面的清理,改善湖水水质,降解污染。另外,还应加强对生态园林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实际设置地下集水区域,利用相关装置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将经过处理后的水资源应用到植被浇灌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质量,通过规划设计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与水体生态系统等,能够有效的处理水体污染与水资源利用问题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6):11-15.
[2]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9):65-71.
[3]王祝根,李晓蕾,张青萍,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6,32(8):51-56.
[4]吴明豪.浅析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方法[J].建筑与文化,2016(02):174-175.
[5]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3):128-131.
论文作者:吴自强,汪倩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水体论文; 风景园林论文; 理论论文; 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