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6)
摘要:当代生态文明下的建筑设计,不在破坏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们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从建筑设计与人、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下的建筑设计类型、建筑设计技术思路以及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生态指的是一切生物系统共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进步因素的总和。由此,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物建造之前,以建设任务为出发点,针对施工过程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一个全面的规划,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方案,通过图纸、文件体现出来。建筑设计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个设计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受到社会、经济、环保等多个领域多种因素的影响。
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人的发展需求与建筑设计内容、建筑设计内容与环境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设计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森林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迫使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关注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一些建筑师探索和创作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并与自然关系融洽优秀作品,为建筑走向“绿色”,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了纲领性文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1.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节能节地建筑。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比如,循环利用生活废弃物质,采用“适当技术”运用太阳能和沼气。发展节能节地建筑预示着人类将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洁净、安全的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取代终将枯竭的常规能源,并以美观的形象、适当的密度、地上地下和海上陆地相结合的建筑群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
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
生物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物建筑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的问题,将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比如建筑师为纽约设想出一座信息生物建筑—“蜻蜓”农场塔。这一生物建筑的特点归结起来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重新审视和评价了许多传统、自然材料和营建方法,采取自然的而不是借助机械设备的采暖和通风技术,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室内设计多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通过平衡、和谐的设计,提倡一种温和的建筑艺术;第三,生物建筑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材料的使用,认为建筑的环境影响及健康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技术问题。
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是除了接受邻近自然环境的输入以外,完全独立维持其运作的建筑。自维持建筑的特点是住宅并不与煤气、上下水、电力等市政管网相连接,而是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维护自身的运作,处置各种随之产生的废物,甚至食物也可以自给。如果用生态系统观点进行解释,自维持建筑的设计就是力图将建筑构建成一种独立的类似封闭的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单循环。
新陈代谢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少费多用建筑。少费多用建筑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自给自足,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居住舒适。
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1.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涉及到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许多基础理论,如不同的物种循环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气候变异规律、建筑中能量转换规律、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热湿交换规律等。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功能,如墙体的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的节能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了新型材料采用技术。随着相关建筑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结构逐渐被更高和更轻便的墙体和结构所取代,在减轻建筑自身重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节约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如高强度混凝土材料、高强合金钢、高强预应力钢筋、铝合金材料、高强度玻璃等。
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首先,发展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进行采暖、降温、干燥等。比如,通过窗户集热板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运用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装置、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从而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需要的热能。其次,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的储备量丰富,且同太阳能类似污染小,近几年被广泛地利用到建筑当中。东北的很多新建筑物已经用地热供暖取代了传统的暖气供暖。
建筑再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成为目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筑再利用技术可以利用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既有环保的功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建筑设计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建筑业中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发达国家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工程发展得较好,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值得借鉴的案例。
2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建筑设计工作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将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念出发,重新构建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明波,徐佩瑛.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3]江书瑭,付强.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26)
论文作者:汪一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论文; 环境论文; 技术论文; 自然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