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高职教育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意义
1.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是保障高职人才质量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频繁出现在政府的文件中,“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深入人心,政府、高职院校、社会相关组织不断探求质量保障的策略和手段。院校评估与专业评估是保障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逐渐步入正轨,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已提上议事日程,《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是完善高职教育治理结构的有力之举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就外部治理而言,“行业企业在高职教育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治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性质、规律和特点,行业企业参与治理的程度及方式决定着高职教育治理的质量。”[1]建立专业评估制度,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制订专业管理、建设标准,共同监督、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可实现和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治理。就内部治理而言,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彰显了专业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明确了院、系学术组织,教授、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中的职权,明确了院、系行政组织服务教授、行业企业专家工作的要求,对保障专家治学、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是深入推进“双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迫切需要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提出已有几年,目前两种制度的执行差强人意。《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38.8%的人觉得目前的资格证书几乎没有什么价值。[2]有人认为,当前职业资格考试过多过滥,建议取消各种非必要的职业资格考试。[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法制健全国家的实践来看,“双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实行都以专业评估制度为基础,一个学生或社会公民只有通过了被专业机构评估为合格院校的学习方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进入相关行业从业。深入推进“双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从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做起。
4.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是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现实诉求
掌握专业信息,是高职教育“服务对象”的诉求,公开专业信息,是高职院校的义务,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建立专业评估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实施评估结论公开,是高职教育回应公众呼声,保障“服务对象”基本权益的实际行动,有助于提升民众对高职教育的了解和信任感,进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建立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基本准则
1.建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评估机制
完整的教育评估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政府或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实施的评估,内部评估是学校自身组织的评估。外部评估本质上是一种质量审计、监督和指导活动,对质量实践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是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部分。外部评估要引导、推动内部评估制度建设,帮助学校形成自查、自省、自律的机制,实现内部自律与外部评估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良性互动。
2.突出标准的融合与主体的开放
标准设计要强调行业职业标准与教学教育标准的融合,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强调专业国际通用标准与教学教育标准的融合,因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高职教育必须做好充分准备。”[4]另一方面,评估主体必须多元化,高职院校的教授、行业企业的专家、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应当在专业评估中协同发挥作用。
3.突出课程与教学评估
专业评估首先要突出课程方案的评估,即对人才职业范围的界定,人才规格的定位,课程内容、类别、形式、逻辑策划。其次要突出核心课程标准的评估,评价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教学设计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最后是教学评估,即评价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安排,方法、手段、场所、媒体的选择,学习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等。
4.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结合
不论是内部评估还是外部评估,要对专业管理、建设过程及其绩效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网络评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实时性,借助网络平台,能及时了解、掌握专业管理、建设的情况,指导专业管理、建设者改进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过程质量;二是深入性,网络评估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三是低碳性,网络评估能降低评估的运行成本。当然,也只有通过现场评估,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深度交流,才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者、管理者,乃至利益相关者深层次的思想,发现深层次问题,找到更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法。
三、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管理体制的设计
成熟的专业评估体制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其一,通过合理设置机构、理顺隶属关系、明确工作职责,科学地分解评估决策、执行、监督权限,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联系、把关,又分工负责、协调的运行机制;其二,实施评估的是具有法人地位、非营利、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其三,评估专家一般包括教育界教授、职业界专家和用人单位资深人员,有些机构还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社会人士参加。
本研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可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即省级人民政府牵头成立由教育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行业主管部门参加的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包括:领导、规划全省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协调、督促相关政府部门制订、完善法规或细则,推动和保障评估工作;组建并在宏观上指导具有“第三方”性质的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管理委员会的工作。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专业评估工作,其核心任务是指导、监督行业职教集团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具体职责包括:指导职教集团完善评估工作机构,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评审、认可职教集团专业评估方案;建立“元评估”制度,对职教集团的专业评估实施评估;对评估院校的申诉进行仲裁。行业职教集团是专业评估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和完善专业评估方案,并报管理委员会审批;评审、批准学校内部专业评估方案;为学院提供专业评估的咨询服务;建设、管理专家队伍和专业评估信息采集平台;安排专家观察员观察学校内部专业评估;受理并审批行业院校评估申请;组建专家视察小组,对申请评估学校实施评估;审议专家评估报告,核准评估结论;发布年度《专业评估报告》,编印《专业建设经验介绍》。专家组则要按照评估方案和职教集团的要求,考察学校内部专业评估,完成考察报告;实施网络、现场评估,完成、反馈和上报评估报告。
四、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大多数学者认为,专业评估指标应包括资源(条件)指标、过程(状态)指标、绩效(成果)指标,目前诸多评估方案的指标设计也是依照这样的思维展开的。本研究认为这样的指标设计还不能充分保障专业的质量,应当将“专业建设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纳入指标体系。
ISO9000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广泛应用的技术,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其思想精髓,而“管理职责”、“测量、分析与改进”是过程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指南》将领导作用、组织治理;组织的战略制订与部署、组织绩效评审;顾客满意测量、分析、改进纳入了指标系统。美国的“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共七条,“领导层”、“测评、分析及知识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两项内容。不同的质量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相同的质量管理内容——工作系统的管理和工作绩效的测量、分析与改进。陈玉琨教授指出:“遵循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可分为四大方面: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5]他强调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关注系统管理,包括发展目标的分析、发展潜力与关键因素的评价、发展规划的制订,要关注绩效管理,重视发展过程的诊断、发展成果的检验等。[6]事实上,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主体涉及学院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合作企业、行业协会;工作内容涉及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目标与规格定位、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建设好一个专业,需要集聚各方力量,把握各个环节质量,科学管理是前提和基础。质量管理是在不断发现、改进问题中实现的,只有通过测量,才能了解专业管理和建设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成因。
因此,专业评估的指标应该包括专业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过程控制,测量、分析与改进,绩效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
五、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方法和程序的设计
国内外专业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基本一致,一般包括申请、自我评估、现场评估、结果发布、检查、再评估六个环节。本研究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评估需要突破藩篱,构建有利于建立学校内部专业质量监控体系的方法和程序系统。总体上专业评估应分为学校内部评估和职教集团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强制性评估,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要接受评估;外部评估是条件性评估,只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专业进行评估:(1)通过学校内部评估且取得合格成绩;(2)学校内部评估采用的是职教集团批准的评估方案;(3)学校向职教集团申请评估的专业。评估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人才质量是通过学校努力提高的,而不能依靠外部的刺激或监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任何自我宣称都有广告嫌疑,“第三方”的评估结论具有公信力。
学校内部评估分四步实施:(1)自评。教学系组织专业教研室对照内部评估指标及其标准自我评估,形成自评报告,在此基础上,向学校提出评估申请。(2)院内专家网络评估。学院专家组借助网络对专业管理、建设及其绩效的状态数据、自评报告进行分析,形成初步评估意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专业管理、建设及其绩效状态数据应实行常态化管理,学院应开发数据平台,实时采集数据。(3)院内专家现场评估。通过专业剖析、说课、听课、深度访谈、实地考察、查阅原始资料等手段实施现场评估,形成并反馈评估报告。(4)检查回访。学院专家不定期考察内部、外部评估的整改意见是否落实。
职教集团评估建立在学校内部评估基础之上,其过程分五步:一是申请,对于通过学校内部评估、并取得合格成绩的专业,由学校向职教集团申请评估;二是网络评估、内部评估考察报告分析;集团专家阅读、分析平台信息,初步掌握专业管理、建设及其绩效情况,了解专业在学校内部评估中的成绩、问题、结论;三是现场评估,集团专家赴学校现场考察,形成、反馈、沟通评估初步意见;四是职教集团组织审核,确认评估结论;五是向社会公开评估结论,编印、发布年度《专业评估报告》、《专业建设经验介绍》专集等。
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程序和方法设计强调“衔接”;评估指标要衔接,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要基本一致;评估专家要衔接,学校实施内部专业评估时,职教集团应选派专家以观察员身份观察评估,以掌握内部评估的情况;时间要衔接,外部评估应安排在内部评估一年后进行,以便考察内部专业评估中相关问题的整改、专业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