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菲菲
山西省晋国博物馆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社会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拓展社会教育职能,多渠道、多方式的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价值。因此,本文基于博物馆教育职能,从陈列设计、讲解质量、场所建设、免费开放等角度提出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开展渠道,以求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价值,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开展途径;讲解质量;陈列设计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是古今文物的陈列殿堂,是一个鲜活、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场所和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责不仅是保存文化遗产和汇聚社会信息,更要立足于历史为现实的社会提供服务,达到辅助教育效果。为此,社会教育服务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应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与信息社会对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进入21世纪后,经济社会与文化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的概念与功能随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而急速扩展,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当地文化活动的核心,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突出。对于博物馆来说,社会教育职能的崛起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界碑,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目前,社会教育面向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趋势日益明显,把博物馆辅助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社会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能发挥是其自身价值,能推动博物馆现代化发展,使博物馆更好的服务于现实社会。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物”,这些“物”经过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挖掘,陈列展示,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产生了很强的社会教育职能。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这些教育资源对他们的社会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以特有的真实性、直观性、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是人们终身受益的一所社会性“大学”。
随着博物馆概念与职能的丰富,在教育角色上,博物馆不应再局限于历史文化回顾、知识灌输,更应当透过研究与展示,向人们传达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参与到社会文化重构中来,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为此,博物馆应当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重新调整发展方向,认清自身职能,开拓社会教育职能的开展渠道,融入到社会快速发展的大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开展渠道
(一)创新陈列设计,提高展览水平
阵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职能发挥的主要渠道,展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为更好的开展社会教育职能,应创新陈列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博物馆展览水平,不仅能更好的开展社会教育服务,更能增强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面对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陈列设计,关键要以观众需求为基础,注重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展览内容要贴近观众。就目前看,社会大众走进博物馆,一般只能看到展品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信息传播方式过于单调,易降低观众的参观兴趣。在展品阵列中,应尽量反映出与其相关的重要知识,当观众需要时,及时的传递给观众。同时,在展览内容上要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内容的文化内涵,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以便增强观众的参观兴趣。在展览形式上,用借助高科技手段创新展品布置、陈列形式,努力打造精品陈列。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布置水平也要有所提高,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展览形式设计上,除了采用传统的文物、图片、文字说明、模型、局部场景复原等外,还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声光电技术,能更全面、准确的展示展品内涵,增强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效果,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便于社会教育职能的开展。比如,在展示某一历史事件场景时,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全面复原场景,仿若通过“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清楚的看到场景中的人、物品,听到对话,各种细节都“真实”展现出来。这样的展览形式,对观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
(二)注重讲解员培训,提高讲解质量
好的陈列展览,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讲解,讲解质量如何,对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亦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多数观众是不太了解博物馆中展品的,往往需要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才能了解展品及相关的知识,所以讲解员往往是观众进入博物馆后首先面对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讲解的过程既是观众了解的过程,也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一个过程,内容上要深入浅出,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观众要求对内容、进度、方法进行实时的调整,与观众建立一种和谐、信任的关系。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讲解员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博物馆陈列的主题、内容,了解展品的特点、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此外,还要了解观众,针对不同的观众群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不同的讲解词,讲解的侧重点也要有所调整。讲解语言要情切、简单、自然、富满情趣,引起观众遐想,过程中,要注重与观众的交流,认真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让观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有一个愉快的参观体验,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教育观众,使观众由心的受到启发。为提高讲解水平,讲解员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讲解方式、语言等,更好的服务于观众。
(三)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教育形式
除了展品、讲解员可以作为社会教育职能的载体之外,博物馆还要借助高科技手段创造其他的载体,有效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同时也能促进博物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此,博物馆需要完善服务设施,建设电脑触屏查询系统、展厅的语音导览系统、多媒体演示系统、网上服务系统等,观众可以自助使用这些系统,为了解馆内资源并享受这些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此基础上,博物院还要设置LED显示屏、液晶电视,把博物馆内重要的展品、社会热点等图文并茂的介绍出来,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丰富教育形式,更利于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例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系统展现动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让观众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在很短时间内就了可以了解制作工艺,浅显易懂的教育手段深受观众欢迎。
(四)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拓展社会教育服务能力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网路与生活间的距离越来越少,日常生活中已经缺少不了网络。无论是购物、看电影、吃饭,还是找工作、交朋友、查询信息,人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去完成以上事件。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这种变化,博物馆应当建设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博物馆,只要经过网络搜索、登入就可以进入虚拟博物馆,了解馆内资源,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数字化博物馆不同于实地的博物馆,实地博物馆能展示出来的展品及其知识有限,而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囊括所有的展品及其有关的所有知识,更便于大众了解与学习。为此,博物馆应把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藏品的数字化处理与数据库建设工作,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服务能力。
(五)在场所建设上引入文化休闲观念,增强吸引力
近些年,我国兴起了文化休闲的潮流,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公益性场所,势必将会成为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应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在场所建设上引入休闲文化改变,促进自身形象的转变,既是人们参看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好的适应社会。为此,博物馆要积极建设相关的设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人们进入博物馆后,既可以在展区参观学习,又可以在展厅外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切实的发挥了社会教育职能。
例如,台湾历史博物馆设立了文化服务处,其宗旨就是支援博物馆展览、典藏,推广教育等业务,扩展博物馆文化影响层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休闲场所。在文化服务处内,设置了休息长廊、茶坊、咖啡厅,供人们休憩、放松。此外,另外一些博物馆还提供文物鉴赏服务、纪念品服务、餐饮服务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把博物馆打造成为人们文化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能提高博物馆自身的服务能力,完善社会教育服务手段和内容,增强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自愿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历史文化、形成公共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对博物馆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应找准自身发展方向,认清自身服务要求的变化,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不断的丰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努力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参观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唯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更好的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博物馆敢于创新、改革,转变自身形象,贴近社会大众,摆脱“曲高和寡”的现状,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博物馆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教育职能,更好的服务现实的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一婷.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拓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博物院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211+216.
[2]刘雅.关于国家典籍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几点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05):111-113.
[3]杨彩艳,王璐璐.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开展途径浅析[J].鄂尔多斯文化,2013,(Z1):39-41.
[4]陈亚珍.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J].南方论刊,2007,(09):88+112.
[5]徐凯.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展探讨[J].神州,2013,(25):252.
[6]张海存.浅析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J].东方艺术,2011,(S1):132-133.
[7]孙鹏飞.浅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1,(1):309-312.
论文作者:衡菲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博物馆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职能论文; 观众论文; 展品论文; 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