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匠精神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基于2015-2018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李德华
(山东交通学院,济南 250357)
摘 要: 国内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始于2013年,之后该主题被不断研究并发展。特别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强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及工匠文化被国内媒体积极报道,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不同领域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和研究者也广泛参与,使得各种研究文献发文量迅速增加。2016年后的研究文献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远远超过前三年。所以,为了使各界研究者了解工匠精神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必要对工匠精神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对研究趋势进行预测。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梳理2015-2018年工匠精神研究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三个角度:从历史角度,分析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从比较角度,探究德国、日本等国的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未来工匠精神的研究呈现以下趋势:中西工匠伦理规则的对比研究;从现代学徒制角度,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研究。
关键词: 工匠精神;工匠;现代学徒制;citespace
0 引言
我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而且,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消费品品质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契合中国现代发展实际状况。因此,工匠和工匠精神成为各个行业广泛关注与热议的话题。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产品,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采集
研究数据的收集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了得到较为客观、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主要的文献来源,检索主题分别为工匠精神、匠人精神;文献类型选择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时间跨度为2015-2018年,总共检索到文献12745篇,其中按照相关度、引用量和下载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剔除一些会议通知、公告、报纸、目录等非专业学术论文,最后选择出200篇核心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在导出参考文献过程中,格式应选用Refworks以满足Citespace格式转换要求。我们主要分析“作者”“机构”“基金项目”以及“关键词”,阈值的设定可以根据分析对象进行设置。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Citespace程序,它由美国德雷赛尔(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被认为是定量化研究文献资料增长与分布的一种信息可视化工具,它以知识领域为对象,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从而透视知识体系的结构关系,显示知识之间交叉、互动、衍生或演化等多种复杂的内在联系,并识别和预测该领域知识发展的新趋势,使得知识结构能够可视化。该程序以高效、便利和准确等特点,在科学研究的文献数据计量和分析中日益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和应用。所以,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将抽取的样本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Ⅲ,并结合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探究工匠精神研究近四年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可视化分析,揭示其热点问题和内在联系。另外,鉴于Citespace软件仅能够粗线条分析出该问题的概况,而不能更加深入分析文献的具体内容。因此,本研究会在Citespace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批判性阅读文献、Excel的图形制作等方法对文献数据进行辅助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论文的数量及研究机构分布
借助Citespace Ⅲ,对2015-2018年的12714篇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绘制出图表1和图表2,通过观察图表1我们可以看到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从2015年368篇增加到2016年的4036篇,到2017年增加到4919篇,到2018年发文量达到近五年的峰值6937篇。这个图表有两个特点:第一,2016年发文量的极速增长,这可能与国家政策支持有关。因为2016年3月,国家总理李克强第一次在政府层面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极其重要,后来在“世界青年技能日”讲话中,也希望广大青年在成才之路上能够弘扬工匠精神。第二,2018年的发文量比2017年增长近3000多篇,一方面说明工匠精神的研究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更多关注,特别是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工匠精神不仅与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培育应用型人才相关,而且有必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在中小学相关课程中重视劳动教育和学生动手实践,并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和介绍国外工匠精神研究有利于认识我国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德国、日本等国在世界制造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内更有很多人喜欢购买他们的产品,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的工匠能制造出享誉世界的产品呢?这便是研究德国、日本工匠精神的目的。唐林涛(2016)[5]周歆红(2016)[6]姚先国(2016)[7]等人,主要从德国人哲学思维方式,德国的文化基因,德国人的宗教伦理等方面,总结了德国形成本国工匠精神特色的因素。李云飞(2017)[8]认为“德国制造”深受本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比如“天职观” 的教义伦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工业标准规范、企业实行分权制度等,这些都是其工匠精神形成的有利条件。韩凤芹、于雯杰(2016)[9]等研究者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研究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启示,研究认为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与德国“工匠精神”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国应该从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注意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应全面认识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综合成本;合同管理是实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保障;基金化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财力保障。建议:一是加快改革,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四是推动在华德资企业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双元制与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实践。
表 1 2015-2018年工匠精神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趋势图
表 2 2015-2018年工匠精神研究发文较多的前 30个机构分布图
通过观察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的发文机构分两大类:一类是职业学院,在所统计的发文机构有17所,占总数的56.67%;另一类是普通本科高校,在所统计的发文机构有13所,占总数的43.33%。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前十位的发文机构还有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普通高校,另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所发文章的引用率和下载量也很高。由此可知,第一,工匠精神的研究与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非常契合,特别受到职业学院研究者的关注与青睐,并指导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二,普通高校在工匠精神方面的研究与职业学院相比数量较少,但是质量比较高;第三,工匠精神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有许多机构和院校参与研究,分布在湖南、广东、福建、天津、北京、辽宁、江西等省份,但是研究深度、广度及影响力都有待加强。
2.2 研究论文的基金支持情况分析
表 3 2015-2018年工匠精神研究论文有基金项目支持的情况分布图
二是精神向善性。与社会资本的价值向善性相契合,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共同体内集合了一种向善的精神资本,如神圣的信仰、存在感、价值感、意义感、使命感、乐观、坚韧、仁爱、包容、诚实、正义感、创造力等。这些向善的因子一方面在组织内部通过潜移默化、相互浸染、相互激荡,形成一股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流,相互影响、相互形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隐性的精神体或精神资源,对整个社区向善文化(如团结、友爱、互助、奉献、公益心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感召和辐射作用,从而产生晕波荡漾效应。
中西方工匠伦理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西方,这种工匠伦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其中柏拉图在《理想国》卓有论述:“技艺除了寻求对象的利益以外,不应该寻求对其他事物的利益”[14],就如医生是为了病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赚钱,技艺的天然目的“除了它本身的尽善尽美之外”[15],再没有其他目的了。亚里斯多德也从伦理学视角给出了工匠精神的实质,认为工匠应该追求最完善的目的,而“那些因自身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比那些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更完善,”[16]所以,“对于一个吹笛手、一个木匠或任何一个匠师,对任何一个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17]另外,与哈贝马斯、阿伦特齐名的社会思想家,美国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2015)在其作品集《匠人》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认为工匠从事产品制造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而是追求产品品质的完美与极致。质言之,西方工匠的伦理研究是以形而上学的理念论为基础,探讨了这种精神所蕴含的“善”和“美”。这是一种价值理性,即将理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而并不在乎其功利和实用,体现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超越性”[18];反观中国工匠的伦理则体现了工具理性,人们多从实用、谋生与富裕等功利化的目的出发,去追求作品的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所以,中西工匠精神伦理规则的对比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2.3 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分析
在综合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与热点分析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以后的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又被称为道德学、道德哲学,主要研究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规范等现象,比如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而工匠伦理即是指制作器物的工匠,在制作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道德意识,拥有的道德品质、情感等。这个视角能够更深层次地揭示工匠精神的根本。刘宇明(2018)的《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研究》[4],以“仁”为基础,在儒家道德规范的总原则上,从人与物,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三个关系维度,论述了“诚” “信” “敬”三种形式的工匠精神,并认为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实质可凝练为“正德” “利用” “厚生”,而正德为工匠之根本道德准则,要精益求精、守业敬业、尽善尽美;利用是指创制利民生之用的器物;厚生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讲究使技艺能改善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兼善成人。徐少锦的《中国传统工匠伦理初探》,主要从官匠的制度伦理准则、民匠职业道德准则和工匠行会伦理准则等三个方面阐述。其中,官匠伦理包括遵行度程、毋作淫巧、物勒工名、工师效工和世守家业等;民匠伦理包括勤劳节俭、技术求精、以技致富、技术保密和爱国为民;工匠行会伦理准则有关心公益、扶贫济困,统一工薪、协调运作等。
3 国内工匠精神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情况
3.1 从历史角度,分析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
李宏伟,别应龙(2015)[1]追溯了工匠精神的渊源,分析了西方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及其形成原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工匠精神重视其技术前提——技艺经验;中世纪工匠精神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的劳动观念转变;12世纪上半叶起,工匠精神得以外化的社会动因是手工业行会制度以及技术的繁荣。张迪(2016)[2]认为,我国工匠精神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工匠精神以注重简约朴素、切磋琢磨的孕育阶段;工匠精神进入以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产生阶段;主张心传体知、师徒相承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提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传承阶段。庄西真(2017)则在《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3]中,通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单一与多元,学校与企业等多维关系中梳理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该角度研究工匠精神,吸收了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能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中西工匠精神的历史脉络,也附带介绍了影响工匠精神发展的各种因素。但是,这个角度的研究有待深化:第一,对西方工匠精神的发展研究还不够精深,第二,具体某个历史阶段工匠精神的研究有待挖掘和考辨,而不能只局限于提纲挈领地简单梳理。
作者简介:张喜玲,女,黑龙江密山人,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师,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表 4 2015-2018年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3.2 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工匠精神内涵
通过观察表4和表5,两个表显示了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我们选择前五个关键词聚类。聚类1关注工匠精神的内涵、传统、历史及发展,这是本主题研究的基础,所以大量文献都集中从本体论方面探究工匠、工匠精神;聚类2关注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艺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工匠精神是高级技艺型人才的灵魂,所以多数研究者会在高职院校这个场域内分析问题;聚类3关注高职教育,这是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工匠精神,会涉及工匠精神的教育学意义以及国外“双元制”的教育模式等;聚类4人才培养,该关键词聚类说明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产教融合等措施成为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聚类5现代学徒制,这个聚类是弱显示,说明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研究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3.3 从比较角度,探究德国、日本等国的工匠精神
表5 2015-2018年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的出现比例
The protoco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ethic committee of the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We have obtained consent to participate under the'Ethics,consent and permissions'heading.
通过观察表3的数据,经统计有177篇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获得30项基金项目支持,具体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级别上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获国家级项目支持的论文有17篇,占9.59%,包括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政课题等,获省部级课题支持的发文有110篇,占比62.09%;第二,在时间分布上,工匠精神相关的总项目中,2016年和2017年项目共占比60%;最后,在空间分布上,南方以湖南省项目最多,北方以辽宁省最多。
日本企业以长寿而著名,产品品质也深受世界消费者喜爱。东京商工会议所曾经调查得出:到2017年为止,100年以上的日本企业有33069家,200年以上的日本企业有3146家,占全世界年龄超过200年的企业的56%以上,这与日本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密不可分。吴敏文(2018)[10]、郭敏、章莉(2018)[11]、罗春燕(2018)[12]等人探讨了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起源、缺陷与启示,认为日本工匠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持之以恒的理念,并能够将这些信念、态度和情怀与产品融合,表现出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对工作执着的精神,以及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信仰。还有研究者[13]从日本金刚组、秋山木工个案出发,从历史、宗教信仰和社会三方面介绍了日本制造业如何培养一流工匠,唤醒一流精神,强调工匠做事先做人,注重淬炼心性,养成自己。这些研究聚焦于日本和德国,介绍两国的“工匠精神”演进、起源及其培育,期望我国能借鉴国外经验,重塑我国的现代工匠精神。
4 工匠精神研究的趋势与发展
关键词能充分说明研究主题近几年的发展热点和相关内容,通过CiteSpace软件,勾选Key word(关键词)选项,将大量文献的关键字进行检索,并根据生成的可视化图谱(表4)绘制表5,绘制表5时选取了前二十五个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频次进行排序。
4.1 中西工匠伦理规则的对比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廉政建设的探索………………………………………………………………邹 谨,张 安,孟繁英(4.45)
4.2 从现代学徒制角度,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
从人类职业教育的历史看,自古至今学徒制一直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学徒制在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热情。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有必要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所以,从现代学徒制角度,把高级工艺师所具有的精益求精、完美技艺的工匠精神,从隐性知识、潜在智慧转化融入技艺型人才的培育之中,将是以后工匠精神研究的另一个增长点。这个角度的研究,立足于培养具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敢于创新”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探究学徒的职业认同、职业信念、知识技能的形成、工艺水平的提升,无疑是职业技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就实践意义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下正值技术更新、产业升级转型时期,培养现代高级人才,发扬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必然选择。这种研究趋势,不仅可以为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创新提供思想理论基础,而且对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艺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显著上升。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TPC)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研究报道,1975年至今,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了2倍,其中,TPC发病率较前上升了3倍,男女比例为1∶4[3]。
4.3 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研究
中西方传统社会都具有各自的工匠精神,传统社会的工匠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在作坊或家庭内从事制造,目的是为了自给自足或者少量的交换。但伴随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商品出售成为目标,市场经济成为主流,传统工匠精神有必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进行现代性转换,这也是我国重塑现代工匠精神的根本要旨。特别是我国当前经济逐渐步入发展“新常态”,正在积极实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力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工匠精神”若要在新时代彰显时代价值,就必须与新的时代特点结合,融入新的价值内涵,实现现代性转换。传统工匠精神如何实现现代性转换?这个问题就是研究者以后需要着力研究的重点。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守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工匠精神的载体是工匠,但是当前我们正在面临传统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逐渐消失。《渐渐消失的匠人行当》中曾经提到84种工匠和行当正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或者濒临消失。这些行当与匠人的消失,也代表着他们承载的工匠精神的消失,比如:“能工巧匠”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现代社会的繁华和快节奏,使传统工匠精神若即若离,慢慢消失。所以,研究者有必要探究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坚守这些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探究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流变。现代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形成了现代特色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19]。传统工匠精神在经济发展、技术变革、文化转换中发生不断的变迁和转化。传统工匠遵循“先为人,再为工匠,修养德行”之伦理,到现代转变为提升“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的素质,最终达到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中所设想的“守—破—离”[20]。
5 结语
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对待工作的优良品质,它集中体现了人对职业的敬畏与专注,也体现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精益求精。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既颇具理论建树,也具有现实关照和学术关怀。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研究缺少从文化角度,特别是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关照中西工匠精神伦理的区别与联系;(2)研究多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论述工匠精神,从学徒制角度探析工匠精神培育的文献较少;(3)研究多从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本体论进行学理阐析,缺乏从现代性角度分析其现代性转换的诸多问题。因此,中西方工匠精神的伦理规则、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如何实现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等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8):54-59.
[2]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3]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职教论坛,2017(22):92-97.
[4]刘宇明.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唐林涛.设计与工匠精神——以德国为镜[J].装饰,2016(5):23-27.
[6]周歆红.德国“工匠精神”:从职业到志业[J].杭州(我们),2016(03):15-16.
[7]姚先国.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J].人民论坛,2016(18):64-65.
[8]李云飞.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与形成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33-39.
[9]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101-106.
[10]吴敏文.日本:嵌在文化里的“工匠精神”[J].同舟共进,2018(11):73-76.
[11]郭敏,章莉.日本“工匠精神”源流探究[J].日本学研究,2018(01):181-192.
[12]罗春燕.日本工匠精神的意蕴、源起、缺陷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8):68-73.
[13]杨帆.日本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北大学,2018.
[14]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4.
[15]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3.
[16]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
[17]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
[18]李德华.美国大学自由教育的古今之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43.
[19]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20]杜维明.一个匠人的天命[J].资源再生,2016(2):70-71
Hotspots and Trends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the Visualized Analysis of Citespace of Literature from 2015 to 2018
LI Dehua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250357, China)
Abstract :Domestic research on craftsmanship spirit began in 2013, after which the theme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udied and developed. Especially in 2016, Premier Li Keqiang emphasized “craftsmanship spiri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government report.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craftsman culture were then actively reported by the domestic media, which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lso participated extensively, resulting in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after 2016 are far more than those of the previous three years.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ir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his study,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is used to sort out the literatures on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2015 to 2018. After analyzing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hot spot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three perspectives: the evolu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an eth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is basis, the future study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shows the following trend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thical rul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raftsme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d the study on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spirit.
Keywords :craftsmanship spirit; craftsma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码: 1672-0601( 2019) 10-0010-08
DOI :10.19552 /j.cnki.issn1672-0601.2019.10.003
收稿日期: 2019-07-1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师徒传承和工匠精神引领: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7YJA880103);中国交通研究会一般课题“新时代交通类院校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培育研究”(1802—116);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现代性视域下西方自由教育的古今之变”( 18CJYJ21)。
作者简介: 李德华(1978—)。教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研究。
(编辑 刘茗沅)
标签: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论文; 现代学徒制论文; citespace论文; 山东交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