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领域和企业的生产领域都离不开能源的使用,这也使得不可再生能源不断的减少。所以,开发新能源也是国家发展的重压方向,而创新能源互联网能够推动我国能源开发的实现。本文针对能源互联网和新能源电力系统相互结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运营模式以及创新的关键技术,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电力系统;运营模式;关键技术
引言
由于化石能源的滥用,导致这些能源不断的枯竭,并且,化石燃料的滥用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国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重使用清洁能源,不仅能够缓解能源缺少危机,还能够起到环境保护作用,有效的避免污染浪费现象的发生。同时,开发新能源也是我国能源革命的关键内容。现阶段,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新能源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笔者在本文简要分析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对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简要论述了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的连接整合,从而提高能源的最大利用率。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内涵和特点
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是利用电力系统的特性以及工作方式的变革,降低电力系统受干扰的影响情况,有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应用目的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的有效使用,其主要的特点是利用技术方式,最大程度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推动力量。
二、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
能源互联网可以利用再生资源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双向传递,交通运输等。
受互联网理念的影响,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点是将互联网中的优势系统、相关技术、能源供应相互结合,能够逐级完成写作和管控,从而实现能源与信息的交流互动。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的有效对接整合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两者之间,在整体分布和具体细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两者之间,在内容上面存在相互交融的特点。
具体来说: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两者之间的方向相同,在传统能源供应不足,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逐步衍生出新能源电力系统内涵和能源互联网内涵,并且,两者的核心要求是提高能源的可再生能力,以及提高电力资源在社会能源供应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从而为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新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两者,在技术层面上相互影响和相互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生能源需要通过转化之后,才能被人们生产生活所利用,而将再生能源转化为电力资源,主要是因为电力资源的传递效率较高且传递速度较快,从而更好的发挥出能源互联网的功能价值。
一方面,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两者之间,都可以实现能源的需求方和供应方的有效互动。其中,资源的需求方是维持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者之间平衡的主要控制手段,并且,资源的需求方可以利用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用户可以结合市场信息和系统操作,利用智能终端来控制和调整能源的利用。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侧重于能源的互补,与能源互联网中的能量单元和能源系统进行连接,利用能源网络的互补特征,来保障能源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以及对能源系统的冲击性。
四、新能源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现阶段,能源互联网是常用的能源使用系统,主要包括新型的电力系统、各种类型的能源系统、运输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新能源电力系统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组成,但是,能源互联网不仅是电力互联系统,还是各种类型能源网络的有效结合,需要有效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注重主体的无差别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并且,能源互联网中的主要价值观是互相关联和互相沟通,促使能量流和信息流都能够在能源互联网中进行传递。
除此之外,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我国能源体系带来发展冲击。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发展不仅是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还是在能源互联网的科技创新过程中,都有利于推动能源的生产和耗费,以及能源系统的改革和能源体系的调整。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资源需求和生产供给两者之间的协调优化和资源优化,能够有效的完成能源网络的整体更新发展,从而促进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以及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化石能源的滥用导致能源枯竭现象不断发生,所以,为了实现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电力系统的拼接整合,要在整体设计、实际规划、具体工作之上进行有效连接,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利用成本的投入。针对有限的能源和实践进行整合,通过新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技术,有效的实现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周冠辰.基于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9-9.
[2]曾鸣,杨雍琦,李源非,曾博,程俊,白学祥.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初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 (03):681-691.
[3]李建林,田立亭,来小康.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23):15-25.
[4]吕小凡.基于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双侧备用容量优化[J].电力建设,2016(04).
论文作者:李峰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能源论文; 互联网论文; 新能源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互联论文; 关键技术论文; 资源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