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三破:区域数学课堂变革探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立论文,课堂论文,区域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评讲课与综合实践课在公开场合亮相十分罕见.因为它们很难呈现教与学的现场精彩.但是,高新区在2010年的成都市第七届数学年会和2011年的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儿童学堂研讨活动中推出的评讲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获得观课者的由衷好评.应邀前来评课和讲座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发出感叹:我在离天安门这么远的地方,还能看到这么一群能干、优秀的学生!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任景业老师也说:我很欣赏你们的课堂改革,你们的教师很能干.
评讲课、综合实践课的公开亮相和成功,迎来省、市内外络绎不绝的教学观摩者.当他们深入到学校数学课堂,方才发现,高新区有一大批数学课堂变革的先行者:教学鲜活灵动、轻盈奔放的李秋菊老师;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游琼英老师;简约质朴、清新自然的王晓明老师;机智幽默、扎实厚重的周波老师等等.一些学校的数学团队特色也正在形成:以游琼英、赖杉、杜琳等为代表的芳草小学的个性化课堂探索团队;以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林方全、雷蕾、肖燕等为代表的小班化特色课堂探索团队;以实验小学李秋菊、曾秋生、刘晓军等为代表的生命课堂探索团队;以缪兵、周波、何清等为代表的玉林附小的探究性课堂探索团队等等.
“作为建区20年的高新区,没有厚重的教育文化积淀,教育部门机构精简,人手少,教研室也只有正、副主任两个专职工作人员,其他小学数学教研员都是由学校教师兼任,而你们的数学课堂变革何以能呈现百花争艳的良好态势,并以先锋的姿态亮相于成都市各类大型研究活动?”面对教育媒体的询问,我们对区域内小学数学课堂变革的实践引领进行了梳理.
研究发现,凡是变革力度大、效果好的课堂,首先不是因为破得好,而是立得好.因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先立后破”的主张.立什么?立的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改革方向,破的是偏离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行为.课堂变革,如何由知立知破到真立真破,最后到善立善破?基本做法是:通过管理给力、教研奠基、课题引领,促进区域内学校和教师立愿破胆、立策破规、立志破困,营造促进善立善破的数学课堂变革的生态环境.
管理给力——立育人之愿,破变革之胆
(一)绿色质量诉求,重树育人愿景
课堂变革的前提是教师愿改、敢改.但落后的教学质量观长期制着约教师“改”的意愿和胆量.虽然,教育管理与指导部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松对质量的监控,但是摆脱不了以考试衡量教学质量,按分数将质量分为三六九等,结果导致学校、教师浓厚的分数情结和教学行为偏差.课堂,因知识的强制性灌输和技能的应试性训练而忽视了儿童需求,弱化了儿童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核心是转变教与学行为,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质量.然而,究竟什么是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怎样才能获取高质量?
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说得好:“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是为了孩子们未来发展的需要.能把这两个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就是一个好的教育”.从“好教育”的角度来看,适应社会发展进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就是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教学的高质量产生于好课堂.好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水平,还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业负担以及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等.针对数学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业水平包含了双基达标情况、学习思维品质与数学素养.构建好的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成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科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基于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反思与质量内涵的确认,基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偏差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牢牢地树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开展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学校和教师才有可能重树育人愿景,自觉、主动地破课堂变革之胆,真正走出质量追求的误区.为此,我区借鉴“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结合区域实际,重新制定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过去的课堂评价指标相比,新的评价标准除了注重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还突出了以下特点:特别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发展,包括学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思维状态和行为状态;特别关注教师是否以学论教、顺学而导.课堂评价标准的重订,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观的改变.
(二)质量过程管理,催生变革动力
虽然,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为课堂变革提供了方向引领与操作指导,但是变革的真实发生,还需要教师的真改真破.而真改真破有赖于各层面科学、有序、有效地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在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的推动下,我们加强了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修订完善了高新区《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里的“教学常规”有别于过去单纯的制度规范,而是注入全新的内涵,明确要求各校以育人立人为目标,以教学质量提升为重点,创新与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课堂现场,聚焦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常规和课堂质量管理.
为进一步落实《意见》,高新区还推行了“高新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月报制”.主要围绕绿色教学质量的追求,了解学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区教育处、教研室根据学校月报,组织针对性的教学视导和督查.在此过程中,了解课堂变革实践的真实情况,发现变革苗头与亮点,给予充分的赏识与鼓励.例如芳草小学的个性化数学课堂,玉林附小的探究性数学课堂因其学科价值体现充分、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主动而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我们鼓励其总结经验,提供展示交流机会.对于课堂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以研究的态度与学校和教师共商对策.除了深入课堂,每期末,我们还在全区教学工作会上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深入课堂情况,教师课堂改革现状进行反馈与交流,以此增进区域内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学习和找到各自差距,促进工作改进.
强化质量过程管理,看似给学校管理者施加了压力,但这种压力是有价值的、适度的,因而促进了学校课堂变革管理的动力与策略生成.由区域到学校、学校到教师的“良性压力”下移,增强了教师课堂变革的意识.老师们感到现在的质量压力比过去更大,认识到此质量非彼质量,按过去的质量抓法是不行的.因此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得不思变求改,由过去小心谨慎应考试、斤斤计较追分数的职业“变态”转向思变求改、超越自我的职业良态.
(三)促进智力求援,增强变革胆识
高新区教研室人手少,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有限,我们要求各校广泛地寻求课堂变革的智力援助:“学校要抓好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行为跟进、文化影响等几个核心要素,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反思制度,探索教师合作互助的途径,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培训的质量和品位.”“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学校要定期邀请校内外教科研人员和优秀教师进行信息交换、经验交流、专题研讨和互相对话.”基于这样的要求,各校根据自身需求建立了专家资源库,借助校外乃至区外、市外、省外等专家资源开展校本研修,提升课堂改革的行动力.比如新光小学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定期到校指导,并成立了“吴正宪数学工作室新光小学站”;芳草小学邀请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任景业老师带徒弟;实验小学邀请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来校上课、评课等,这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变革热情,增强了变革胆识.
教研奠基——立变革之策,破守旧之规
制约课堂改革的因素,除了教育价值取向模糊,教学质量管理偏差,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且安于守旧,滞于进取.解决此问题,唯有借助各种培训和教学研究.针对过去教学研究行政鼓动多,主动参与少;研究规范多,自主创造少;研究活动多,实践变化少的现象,我们依托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教研的三级研究平台,形成以教材解读为研究基点,学科基础扎实与教学行为优化的统一为研究重点,改革成功经验为研究亮点的“三点”研究.这三点入口小、空间大、操作易,能为教师所接受.它们连成一根链接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改革智慧生成的“生命线”,为营造立策破规、变革课堂的改革生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抓好教材解读,确立研究基点
改革要降低风险,保障改革的“安全性”,必须牢牢坚守学科核心价值,把握数学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教学研究的基点.高新区通过三种教材解读的组织方式,扎牢研究基点,使教师内心踏实地走上课堂变革之路.
1.全员性的教师自主解读:针对教师个体解读教材的随意性和解读水平的差异性,我们建议各校加强教材解读的管理与指导,并提出对教材解读的要求:对所任年段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和培养目标深入了解;链接课标,将教材与课标理念、价值追求、内容结构、教学建议等联系解读,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各年段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从而克服见木不见林的课程“短视”;将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相联系,结合学情和自身经验,构建以生为本的教材实施策略.
2.化解困惑与突破难点的教师联合解读:由学校牵头,以数学年级教研组或学科大组为单位,针对教材解读中共同面临的困惑或疑难问题进行互动解读,共享研究资源,增强解读效益.
3.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示范引领教材解读:在区数学教师的研培活动中,由经历深度解读的数学教研员和名师、骨干教师呈现他们对某一方面内容的解读经验和实施策略,让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以帮助教师提高教材解读和实施能力.
(二)实践对接理念,突出研究重点
课堂改革,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追求教与学过程的优化.但由于旧观念顽固地占据教师大脑空间,洗脑换心式的培训难以完成理念的以旧换新,因此改革的实践通常是形式大于实质.基于对改革形式化倾向的反思,我们变理念的强行移植为有机渗透,将实践对接理念作为研究的重点,使理念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1.发现和赏识“理念”的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你愈是强调理念在课堂的彰显,教师愈是投其所好地做给你看.而你不将理念挂在嘴上,他们反而会不经意地在教学细节流露出理念的“神韵”.比如,在日常课堂中,可发现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真实地演化在教师的眼神、语气和姿态上,只要充分地赏识这些细节,新理念的运用就会由教师的潜意识走向显意识,弱意识走向强意识.无论是对学科教研员,或者是学校教学管理者,我们都要求或建议他们尽可能地在日常课堂或研究性课堂发现和欣赏先进理念的自然生成,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拿理念说事.总之,不绷紧理念的弦,反而能使教师亲近理念,促进理念的落地生根.
2.在实践现场诠释理念:比如,对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我们通常是将其放在具体的教学现场和丰富的教学研究情景中去解读和诠释.有了对号入座的直观感知,有了可操作的示范引领,教师对理念的领悟和内化就不再那么困难.
3.引导教师自主表达理念:理念是理性思维的结晶,是对经验的高度浓缩.培养教师理念与实践的对接,促进理念在实践中的渗透,还需要增强教师的理性思维,引导对实践经验的理性阐释.我们在各种交流与研究场合,尽可能地提供给教师表达理念的机会,以询问、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对经验的“提纯”和自圆其说.也许他们的表达不够贴切,不能精准地揭示现象本质,但较好地训练了他们的理性思维,促进了理念与实践的对接.我们看到,那些课堂改革较为成功的教师,一般都能较为理性地描述经验,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理念.其他教师,也逐渐地习惯了带上理性的有色眼镜观察他人课堂,审视自身课堂.教师对理念的亲近与习得,为理念对接实践创造了条件.
(三)发现变革经验,放大研究亮点
为增强教师的研究热情和动力,促进研究智慧与经验的共享,我们从居高临下的“发现问题”向“欣赏亮点”转变.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发现、捕捉和欣赏教师教材解读的点滴经验,课堂改革的有效策略,并鼓励提炼、总结经验,进而为教师提供呈现和展示经验成果的机会.例如李秋菊、游琼英、王晓明、孔祥金、周波、雷蕾、彭寿建、凌乾川等老师在教材解读培训会上交流经验,示范引领;芳草小学游琼英、赖杉、杜琳,玉林附小学周波、陈继红、何清,银都小学王晓明、林方全、欧家婉、马宏韬,实验小学李秋菊、曾秋声、刘晓军、罗杰,石羊小学凌乾川和新光小学彭昌奎等数学教师的课堂被推到区、市和省级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有的还迎来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考察学习团队的观摩.
发现、提炼并推广在研究与实践中形成的课堂变革经验,放大研究亮点,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更多学校课堂变革研究与实践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了改革策略与经验的生成,增强了破除旧的教学规范与模式的底气.
课题引路——立攻坚之志,破实践之困
在数学课堂变革实践中,各校面临的共同困惑是:教师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追求上,有一定的意识和作为,但对于学科核心目标的追求——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着力不够、办法不多,课堂变革因学科本体价值的弱化而失衡.这个问题的解决很难,难在全新育人观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嵌入和血与水的融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主动、生动地发展?如何使新课程理念之“魂”依附改革实践之“体”?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的同时,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课堂改革,突围实践困境.
(一)基于调研的课题确立与价值确认
为了进一步摸清问题,我们对全区五年级下期的学生进行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调研检测.抽取了1所普通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共273人的测试卷进行重点分析,计算出每道题的正确率,选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访谈和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发现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和应用意识、方法与创新意识、合作与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同时对区内一所学校的21名教师开展关于“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形成主要原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约33%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对问题的感知与理解不够,约52%的教师认为学生找不到解题策略和方法,14%的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进行策略调整,93%的教师认为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根本没有进行评价与反思,93%的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合作去解决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些说明,学生在理解问题、选择并调整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学会合作、主动反思等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
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显然与教师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着力不够,策略缺失有关.只有通过专项的课题研究,增强教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促进相关教学策略与经验的探索,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区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经过多方论证,确立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此课题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和普遍适应性,但研究很容易虚空.为了增强研究的实效性,我们针对教与学的偏差和缺失,拟定了适应学校多样需求的《培养学生数学问题及应用意识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的实践研究》、《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实践研究》、《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评价反思能力研究》、《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分析研究》等五个子课题,由学校自主选择,形成联合研究的五个子课题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价值在于:坚守数学课程价值,推进区域小学数学课堂变革;聚焦数学问题解决,化解变革实践困惑;从不同角度切入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着眼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形成.总之,此课题追求的是课程核心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之根本,体现了对现代数学课堂变革的方向引领,有助于区域数学课堂变革态势的整体调控.
(二)基于改革难点突破的校本化研究探寻
一个针对难点问题解决,提升课堂改革效益的区域性课题研究,如何才能处理好整体调控与自主探索的关系,避免研究主体的权威服从和行为同化,使课题研究由“区本”走向“校本”、“师本”?我们的做法是淡化规范、强化引导.
1.引导子课题组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研究初期,教研室和总课题组淡化研究的理论规范和程序规范,让学校和教师较为轻松地进入研究.在这阶段,主要引导各子课题组从研究目标、内容、方式和进展等方面精心思考,做好研究计划.尤其是在研究内容的确定上,引导学校围绕各自的研究切入点,分析真现状,瞄准真问题,确定研究内容,以此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引导各子课题组的教师学习课标,通读教材,梳理出教材中渗透的“问题解决策略或方法”;依据各子课题的研究切入点,收集整理为我所用的资料信息,了解国内外关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经验与研究成果.
2.引导子课题组聚焦学生能力变化开展研究: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属于典型的行动研究,追求的是学生能力变化.我们向各子课题组强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行为的主动性,思维的参与度,能力的提升点,是考量学生能力变化的主要标准.因此,无论是常态课还是研究课,各子课题组学校教师都能结合研究重点,以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行为、思维、能力的良好变化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现场研究时,聚焦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某些方面变化展开讨论.例如在芳草小学,教师课前基于培养学生问题和应用意识、方法与创新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反思意识,谈自己的设计意图,其他老师围绕四种意识的培养观课议课,最后总结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个性化的实践操作经验.
3.引导创造性地探索课堂改革策略:基于区域课题的校本化实践,我们强化学校的自主创造意识,高度重视难点攻关,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地创造变革策略和经验.为此,我们向学校传递这样的信息:课堂变革没有统一模式,问题解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适合校情的,就是最好的;只要能增强教师自信的,就是有效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是成功的.
规范的退位,管理的放手,带来的是学校课题研究不再看上面的脸色行事,而是为我所用寻策略,形成问题解决办法的多元共生态势.芳草小学以“尚个性”的课堂变革和课题研究管理催生了真实合作与高效解决数学问题的“CEO”数学课堂模式、“分享式”教学模式;银都小学形成以尊重生命、彰显个性为育人理念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实验小学基于“为生命而教育”的理念形成“疑思导学”模式;玉林附小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与探究性学习的校本研究对接,突破性地形成“助学式”探究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智慧共生的联校协作研究
以开放的思路和研究情景,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追求研究效益的最大化.
1.以问题为核心的校内互助研究:高新区教研室要求校本研修要将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加强对课改中的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引导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和策略.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互助研究,即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为抓手,促进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制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经验.
2.以课例为载体的区域联校研究:联校研究分两类形式,一类是子课题组内的联校研究,另一类是各子课题组之间的联校研究.两类研究都是以课例为载体.各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在同一研究主题下开展各有侧重的课堂研究.仅2011年的3月到12月,五个子课题相继在芳草小学、玉林附小、高新实验小学、银都小学等11所学校开展联校课堂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还围绕研究内容,制定了观课评价表.这样,扎实了研究过程,提升了研究品质.这几次活动,除了各子课组的学校积极参与之外,还吸引了区内甚至市内乃至省内一些学校的老师参与.
3.以经验交流为目的跨区域联校课例研究:这里的跨区域联校研究,是指走出高新区,面向成都市开展联校课例研究.例如,2011年10月27日~28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承办的“成都市‘儿童学堂’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专题研讨会”在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隆重举行.芳草小学杜琳老师、赖杉老师分别执教《乘法分配律复习》和《生活中的复式统计图》,充分展示了芳草小学的个性化学堂;玉林附小何清老师、周波老师分别执教《速度、时间和路程》与《比赛场次》,充分展示了玉林附小的探究性学堂.芳草小学游琼英老师和玉林附小的缪兵老师、陈继红老师等分别就两所学校数学团队的研究情况作报告;成都高新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王晓明代表高新区教研室和课题组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报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吴正宪老师、教育部北师大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任景业老师分别就两天的展示课给予了精彩的点评,并作报告《再谈“用心读懂学生”》和《读懂学生——触及思维和情感的深处》,使与会老师受益匪浅.
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区内外的协作研究活动,我区部分学校和教师体验到课堂变革成功的喜悦,其他学校也增强了改革研究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更大范围的课堂变革.
多年来的区域数学课堂变革探路,使我们认识到:课堂变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怎样变,均应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本真、守持学科本体、改革教学行为,走好课堂变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