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事及其相关动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事论文,动词论文,及其相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3-0006-07
§0引言
在动作行为的过程中,从无到有产生或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反映到句子的语义结构中就类聚为一个语义成分,一般称之为“结果”或叫“成事、成果”。考虑到跟施事、受事等语义成分名称的统一并避免跟结果补语之“结果”相扰,避免定义的循环:结果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本文采用“成事”说。50年代讨论宾语的语义类型时已经涉及对成事(结果)的研究,80年代以后,随着句子语义研究的拓展,开始了对成事的专题研究。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如成事的性质(语义特征和形式特征)、语义角色归属、再分类、带成事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成事在语义结构中的地位、句法位置等。
§1成事的性质、特征
1.1过去有关成事的讨论,主要涉及的是结果宾语, 一般认为结果宾语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的。正是这一宽泛的定义使得结果宾语的范围大小不一,如“吓了一身冷汗”、“认了一个干娘”、“收的红薯已经卖了一百多万元”、“张虹滑了个第一名”等句子中的宾语以及“V[,成(成为)]”后的宾语,是不是结果宾语,丁声树等(1961)、孟琮等(1987)、马庆株(1987)、朱文雄(1990)、吴为章(1985、1995)、林杏光等(1994)、谭景春(1997)等学者的认识就很不一样。
1.2成事范围大小不一,是由于对成事性质的理解不一致造成的。我们把成事看作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成分,它决定于其在动核结构(述谓结构)中所承担的语义角色或所起的语义作用。成事主要是句子语义结构中因施事者的动作行为所产生或所引发出的新的事物或新的现象,是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形成或达成的新的客体。如:
①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平装书。
②他们追查出了几条线索。
③爬山比赛中我们爬了第一名。
④他已经转变成一名合格的营业员了。以上各例加点的词语都是成事,其中多数是动作行为之前本无的、动作行为完成后新产生的或新出现的事物、现象;少数是动作行为之后甲事物变成了乙事物,从而成为新的事物,如例④。可见,成事最典型的语义性质是:成事是从无到有新产生的事物或新出现的现象,其语义框架可表述为:动作+使形成/使达成+成事,或者是:动作+使产生/使出现+某种新事物/新现象。
1.3 不少学者认为在动词和成事宾语之间一般可以加“成”或“出”等字。谭景春(1997)认为“带积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成’”,“带消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出、出来’”;朱文雄(1990)却认为把“成”作为结果宾语的形式特征具有片面性,结果宾语的形式特征应是一般能插入趋向补语“出来”(宾语常夹在中间),同时“动词+结果宾语”可转换成“动词[,1]+受事宾语+动词[,1]+结果宾语”。确定成事的形式特征之所以困难,主要由于汉语中某些虚化的语言单位具有多义性,造成形式和意义对应的复杂性。据观察,可以在“动词+成事”之间起标志作用的语法单位有好多,除“成[,1]、成[,2]、出、出来、出…来”外,还有“好、起、为、做、下、上、完、到”等,如:
⑤齐长城把整个半岛横切为/做南北两半。
⑥它们在水面搭起/上花桥。
⑦父亲悬腕为他书下几个大字。
⑧工人们已经打好/完了地基。
实际上,动词和成事之间,有的必须带上某些虚化的语法单位,使成事明显化,如“别人的东西他抄出甜头来了”,没有“出…来”,成事无法出现在句子表层;“他观测出了一颗新的行星”,没有“出”,宾语则是受事;“V[,成(成为)]”类动词要表示甲事物变成乙事物,“成”是不可少的,如“我们团结了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不同于“我们团结成了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作者把原作充实成小说”可以说,“作者把原作充实小说”因没有“成”不可说;有的动词和成事之间可以不加虚化的语法单位,如“老画家在画画儿”,有的则可以添加不同的语法单位,如“小王写了/成了/好了/完了/出了/下了一部小说”;也不是每一个“动词+成事”都可以变换为“动词[,1]+受事宾语+动词[,1]+结果宾语”,如“盖房子——*盖房子盖出房子来”。能在动词和成事之间显示成事性的语法单位较多,这些语法标志对不同性质的成事的适应范围不完全一样,有的能适应多数成事,有的仅适应少数成事,它们的价值也不一样,有的是强制性的、必有的,有的是非强制性的、可有的。对成事的语法标志应具体成事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1.4从语义特征看,典型成事有如下特征:
[变成性]成事在动作行为完成后产生或形成;
[受动性]施事者一般可以控制或支配成事的产生或出现。
这些语义特征归结到一点就是成事是在动作行为过程中从无到有新产生的或新出现的事物和现象,这是成事区别于其他语义成分的“成事性”。由此也可以看出成事和受事是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特征呈明显对立,表现在“从无到有的新现”和“本来就有”的对立;形式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成、出”等很少用于动词和受事之间;另外,根据格语法理论,两个相同性质的格不能在同一格框架里出现,而成事和受事常有同现的实例,如: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圭状。
§2成事的分类和相关动词
成事内部是复杂的,综合语义、形式特征和同现动词的情况,可分为如下几类。
2.1制造、建成的成事(简称“制成”成事)
动作的发出者进行某动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成事所表示的事物,制成成事是动作行为的直接成品、预期成品,动作和成事的关系是直接的,无需形式标志,也可以添加适当的标志,如“成、出、出来、好、完”等,成事所代表的事物多数是具体的物质产品,也有组织机构或抽象的“名物”,以下各例中的宾语就是制成成事:
⑨他会给你建造一个暖和和的小家。
⑩善画者画好了高顶街的地图。
(11)那位政治家创建了这个政党。
(12)他两手合起比划成一个大大的圆。
跟“制成”成事搭配的动词都有制作义(有的是抽象的制作义,如:组织舞会、酝酿革命)。有的动词只能带制成成事构成基干动核结构(范晓1996),记为Va,Va类动词如“砌、制作、制造、造、印刷、研制、兴建、塑造、试制、生产、起草、捏造、垒、开辟、建造、建立、建、打、创办、创建、创作、出版、成立、举办、繁殖”等(这些动词往往有不同义项,这里仅取其含有“制作”义的义项,以下各类动词也仅指某一义项)。
有些动词(记为Vb)既能带制作成事构成基干动核结构,又能带受事等构成基干动核结构,如:小王在蒸白薯/小王在蒸白薯饭、农民们在挖土/农民们在挖洞,每组前例是受事宾语,后例是成事宾语。Vb类动词如“组织、榨、挖、挖掘、劈、拍摄、拍、捏、捆、剪、煎、搭、纺、裁、揉、铺、架、烘、缝、堆、摆、叠、缠、设置、浇”等。
Va、Vb都是及物动作动词,有[动作]、[自主]、[制作]等语义特征。由Va构成的基干动核结构有施事和成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Va是二价动词。由Vb构成的基干动核结构有施事和成事/受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Vb也是二价的。谭景春(1997)把Va叫单纯制作义动词、Vb叫综合制作义动词,意思是前者看不出具体的动词意义。这种区别不很明显,如Va的“制、造、制造”等固然可以说看不出制造的具体动作,但“印刷、砌”就很难说了。Va、Vb的区别在语法功能上。在Vb构成的句法结构中,受事和成事不能同时做Vb的宾语,只能分别做Vb的宾语,当构成“动词+成事”结构时,受事如果要在句法结构中出现,受事一定要跟成事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句法结构中出现的位置也有限制,如“蒸鸡蛋”是“动词+受事”,“蒸鸡蛋糕”是“动词+成事”,而在“用鸡蛋蒸鸡蛋糕/鸡蛋(他)蒸鸡蛋糕”中,原受事“鸡蛋”和成事“鸡蛋糕”之间明显地有材料和成果的关系。
如果受事还要保留其形式和语义特征出现在句子中,则成事的性质及含成事的句子结构就可能变化,如“蒸鸡蛋”、“蒸鸡蛋糕”→“鸡蛋被蒸成了鸡蛋糕/把鸡蛋蒸成了鸡蛋糕”,用“被”字句、“把”字句才能显示受事,但成事和动词之间一般须加“成”,再如:
(13)a.群众被组织成乐队。/把群众组织成乐队。
b.配件被装配成整机。/把配件装配成整机。
以上句子中去掉“成”,句子的合格性很受怀疑,如:
(14)a.*群众被组织乐队。/*把群众组织乐队。
b.*配件被装配整机。/*把配件装配整机。不过口语中,“成”或许可以脱落,如:
(15)a.我把那些木料盖房子了。
b.他们把粮食都酿酒了。
在“Np[,受]+被+Vb[,成]+Np[,成]”和“把+Np[,受]+Vb[,成]+Np[,成]”格式中,“Vb[,成]”的“成”是“成为”义,不是“成功、完成”义,表示“Np[,受]被制作成为Np[,成]”或“把Np[,受]制作成为Np[,成]”,“Np[,受]”在Vb动作完成以后变成了“Np[,成]”,“Np[,成]”是下文要讨论的“变成”类成事。这通过同“用”字句的比较更容易看出:
(16)用有机玻璃刻了一枚图章。
—?把有机玻璃刻了一枚图章。
—?有机玻璃被刻了一枚图章。
(17)用有机玻璃刻成了一枚图章。
—把有机玻璃刻成了一枚图章。
—有机玻璃被刻成了一枚图章。
“用”字句中“用”后Np是材料,“V[,成]”的“成”是“成功、完成”的含义,未完成、未成功可以用“V不成”来表示, 如“他用有机玻璃刻不成图章”,此句跟“他用有机玻璃刻不了图章”等义,“V[,成]”的“成”因为是表示“成功、完成”义,“成”跟“了”含义相近,因而不带“成”不影响句义的完整表达;而“把”字句、“被”字句中,因“V[,成]”的“成”是“成为、变成”的含义,未变成、未成为的否定词只能用“没”放在“被、把”前,“V[,成]”不能变换成“V不成”,如“*把有机玻璃刻不成图章”/“* 有机玻璃被刻不成图章”,“V[,成]”的“成”如果去掉,如上文所言句子的合格度值得怀疑,这也说明“把”后Np和“被”前Np是受事,不是材料。再对比:
(18)a.用这块料子做成了一套西装。
b.把这块料子做成了一套西装。
c.这块料子被做成了一套西装。
(19)a.用这块料子做不成一套西装。
b.*把这块料子做不成一套西装。
c.*这块料子被做不成一套西装。
2.2认定、选定的成事(简称“认选”成事)
这类成事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观认定或选定的直接结果,成事所指称的对象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前可能已存在,但经过认定或选定后有了新的含义或新的性质,从而成为新事物。如“他认了一个干娘”,某女性本已存在,经“他”“认”了以后,成了“他”的“干娘”。认选成事可有“出、上、下、到”等标志,也可以不用形式标志。以下例句中的宾语即是认选成事:
(20)工人们推选了一个负责人。
(21)职工们评选出了劳模。
带“认选”成事的动词都是自主的及物动词,记为Vc,如“推选、认、评选、交、选、找、选举、评”等。Vc具有[动作]、[自主]、[认选]等语义特征,认选的结果是Vc的直接支配对象,Vc在基干动核结构里有施事和成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Vc是二价动词。Vc既可以直接带成事宾语,也可以直接带受事宾语,如:
(22)a.推选小张/班长
b.认王妈/干娘
c.提拔老王/副主任
当受事在句子语义结构中跟成事同现时,构成“施事认选受事为成事”这样的语义框架,“Np[,施]+Vc+Np[,受]+为/做+Np[,成]”是其基本格式,如“推选小王做班长”。
2.3获得、取得的成事(简称“获取”成事)
这类成事是动作行为发出者在动作行为完成后所获得或取得的成绩、名次、收益等。获取成事可以没有形式标志,也可添加“到、了个”等语法标志。如下例句中的宾语是获取成事:
(23)她卖了些零花钱。
(24)张虹滑了个第一名。
(25)期中他考了95分。
(26)北京队赢了个四比一。
带获取成事的动词都是自主动作动词,记为Vd,如“滑、爬、考、抢、输、赢、跑、卖、挣、争、赢得、获得”等。Vd有及物的,也有不及物的,主要是一些表示竞赛、买卖的动词,动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成绩、收益,但表成绩、收益的成事本身不是Vd的直接支配对象,因而在不及物的Vd(记为Vd[,1])构成的基干动核结构中,只有施事一个必有语义成分,Vd[,1]是一价的;在及物的Vd(记为Vd[,2])构成的基干动核结构中,有施事和受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Vd[,2]是二价的。但无论Vd[,1]还是Vd[,2],成事都不是其价语。
2.4变成的成事(简称“变成”成事)
这类成事是动作行为完成后由另一事物变成的(包括主观上被假定变成的):甲变成乙,甲就不存在了,而以乙事物的形态存在。变成成事有的是主体自身直接变成的,有的是客体在外力帮助下变成的,据此又分两小类。
2.4.1主体自变
主体自变而成的成事有的是由施事变成的,动词是动作动词;有的是由系事变成的,动词是非动作动词。如下例句中的宾语就是主体自变的成事:
(27)清白色的烟气旋转成了一个圆筒。
(28)那条鱼已在原地干缩成一个鱼干。
2.4.2客体被变
客体在动作行为完成后被变成或假定变成了成事,以下例句中的宾语就是客体被变成事:
(29)他把鱼熬成鱼汤。
(30)他们会把你说成坏女人。
含变成成事的句子中动词要是“成”或“V[,成]”,“成”是“成为”义。如果没有“成”,动词跟成事不能搭配,如:* 干缩一个鱼干,或者成事变成别的语义成分或别样的成事,如“旋转一个圆筒”是“动词+受事”,而“熬鱼汤”则是“动词+制成成事”。“成(成为)、做/作”是变成成事的强制性语法标志。
带“主体自变”成事的动词有非自主的,如“形成、变、成、锈、脱落、膨胀、凝固、霉烂、腐烂、浮、断、皱”等,也有自主动词,如“养成、变成、转变、养、团结、搂、流、结合、滚动、锻炼”等。无论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都要有[使变]的语义特征,这样非自主动词就有[性状]、[-自主]、[使变]的语义特征,自主动词就有[动作]、[自主]、[使变]的语义特征。“形成、变、成、养成、变成”等本身有“甲变成乙”的含义,它们(记为Ve[,1])在基干动核结构中有施事/系事和成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成事是Ve[,1]的价语。其他带自变成事的动词(记为Ve[,2])无论是一价的还是二价的,只要带自变成事一律要构成“Ve[,2成]”结构体,基本格式是“Np[,施/系]+Ve[,2成]+Np[,成]”,有施事/系事和成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成事是“Ve[,2成]”结构体的价语,不是Ve[,2]的价语。
带“客体被变”成事的动词都是自主的及物动词,并含有[使变]义,这类动词(记为Ve[,3])有[动作]、[自主]、[使变]的语义特征。Ve[,3]本身是二价动词,有施事和受事两个必有语义成分,但只要Ve[,3]带“客体被变”成事,一律要构成“Ve[,3成]”结构体,基本格式是“Np[,施]+把+Np[,受]+Ve[,3成]+Np[,成]”或“Np[,受]+被+Np[,施]+Ve[,3成]+Np[,成]”,在这种语义结构中,有施事、受事、成事三个必有语义成分,成事是“Ve[,3成]”结构体的价语,不是Ve[,3]的价语。
“Ve[,2]/Ve[,3成]”结构中的“成”是“成为”义,跟“Va[,成]+成事”中的表示完成、成功的“成”不同,“Va[,成]”中的“成”可以隐省,作用同“了”,“Ve[,2]/Ve[,3成]”中的“成”不能省略,否则,“变成”成事就不能出现在“Ve[,2]/Ve[,3]”之后。
2.5形成的成事
有时在动作行为过程中会形成或出现某种不是动词所直接支配的预期的或意外的结果,如“小王揍他的脸”结果“他的脸出了血”,“血”不是“揍”的直接对象,而是在“揍他的脸”这一动作过程中新出现的事物,从而形成“小王把他的脸揍出了血”、“他的脸被小王揍出了血”、“他的脸被揍出了血”等含成事的语句。这类成事可统称为“形成成事”,形成成事较为复杂,可分为几类。
2.5.1形成成事是主体在动作行为中新出现的事物、现象,即“Np[,施]+Vp”使“Np[,施]+出+Np[,成]”→“Np[,施]+Vp(出)+Np[,成]”,成事和动词间一般须加“出、出来”。如:
(31)他跑出汗来了。——*他跑汗了。
(32)他想女人想出毛病了。——*他想女人想毛病了。
2.5.2形成成事是动作行为中客体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即“Np[,施]+Vp+Np[,受]”使“Np[,受]+出+Np[,成]”→“Np[,施]+把+Np[,受]+Vp(出)+Np[,成]”,如:
(33)他把我的脖子掐出了一道红印子。
(34)弟弟把塑料桶踢出一个洞来。
实际的句法表现形式不限于“把”字句,如:
(35)地上都被他拖出一道沟来了。
(36)老太太手都提出红印子了。
如果成事是“数·量·名”结构,则动词和成事之间可以不要“出、出来”,否则,“出、出来”一般不能隐省。无“出、出来”的用例如下:
(37)这孩子把妈妈的脸抓了一个口子。
(38)那座桥被炸了一个大窟窿。
成事和动词之间的虚化的语法单位也不止“出、出来”,也可以用“起”,如:
(39)马蜂把我的脸蛰起了好几个包。
(40)我的脚被砸起了一个大包。
2.5.3形成成事只是动作行为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 即“Np[,施]+Vp”使得“Vp+出+Np[,成]”→“Np[,施]+Vp+出+Np[,成]”。这类形成成事多数是动作行为过程中自然形成或主体所期望得到、出现的事物,有的则是意外形成、出现的。据此又可分为两小类:
2.5.3.1形成成事是动作行为过程中自然、 必然或期望出现的事物,如:
(41)他们追查出了几条线索。
(42)这孩子还真工作出点儿成绩来了。
由于成事不是动作的直接支配对象,因而,不能跟动词直接构成动宾关系,动词和成事之间必须有“出、出来”。否则,原成事就可能变成其他语义成分,比较:追查线索/追查出线索、移动位子/移动出位子,没有“出”,动后Np是受事,而“V[,出]+Np”中的Np是成事,是新出现的事物。而且有的成事没有“出、出来”等不能直接跟动词搭配,如“混名堂”(比较:混出名堂)、“工作成绩”(比较:工作出成绩)。而像“一百米他跑出了好成绩”和“一百米他跑了个好成绩”,前句是“形成”的成事,后句是“获取”的成事。
2.5.3.2有时施事在对受事施加某种动作时, 产生了某种非预期的意外的新现象,如“丈夫保存了这封信”,意外的是给“丈夫”或他人带来许多麻烦,形成新的含意外成事的语义结构:丈夫保存这封信保存出了许多麻烦/这封信丈夫保存出了许多麻烦。再如:
(43)他做好事做出了一些麻烦。
(44)这家银行贷款贷出问题了。
这类成事跟动词没有直接的搭配关系,不能直接构成动宾关系,只能构成“V+出+Np[,成](来)”结构,“出、出来”是这类成事的强制性标志。
2.5.4可见,动作和形成成事之间要有“出、出来、 上”等成事标志,或者成事是数·量·名结构,此类成事不是动作的直接支配对象、不能跟动词直接搭配,而是在动作行为过程中形成、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严格地说,含此类成事的句子是两个语义结构的合并,即“Np[,施]+Vp(+Np[,受])”+“VP[,出/上]+NP[,成]”→“Np[,施](+把+Np[,受])+Vp[,出/上]+NP[,成]”。
“形成”成事本身复杂,与其相关的动词也很复杂,但大多数是动作动词。在含形成成事的动核结构中,动词的动作能致使某新事物、新现象形成或出现,因而该类动词(记为Vf)具有[动作]、[自主]、[致使]的语义特征。在Vf构成的基干动核结构中,成事不是必有的语义成分,不是Vf的价语,形成成事是“Vf[,出]”结构体的价语。
2.6自然或自发生成的成事(简称“自成”成事)
某些成事所代表的事物是自然或自发生成的事物或产生的现象,如:
(45)杯子炸了一道裂纹。
(46)衣服上破了三个洞。
这类成事比较特别,一般成事跟动作动词相关,而这类成事跟性状动词相关。这些成事和动词之间也可有“出、出来、下、上”等标志,并总是附着于某处——性状的系属主体系事,是系事因某种原因自然或自发生成的新事物、新现象,且往往是消极的。谭景春(1996,1997)认为它们都有破损义,不过,谭文把“他把门踢了一个洞”、“门被他踢了一个洞”等也包括在内。我们认为“踢了一个洞”和“烂了一个洞”不一样,首先动词不同,“踢”是自主的动作动词、“烂”是非自主的性状动词;其次“踢了一个洞”可能是施事预期的(他们踢了一个洞,往里瞧了一瞧),“烂了一个洞”不是系事预期的。
带自成成事的动词都是非自主动词,记为Vh,如“炸、烧、破、漏、裂、陷、烂、摔、肿、冻”等。Vh具有[性状]、[-自主]、[破损]等语义特征,在基干动核结构中,只有系事一个必有语义成分,成事不是Vh的价语,Vh是一价的。
2.7通过上文的考察, 我们发现作为语义成分的成事其内部是相当复杂的,不同性质的成事跟不同句法语义属性的动词小类相搭配,并且具有不同的语法标志,这些标志有的是强制性的,有的是可有的。从下面的表格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成事的特点:
成事价语所属 标志是
成事类 动词类 动词语义特征动词价类动词价语结构体价语否必有
制成成事Va、Vb动作、自主、制作二价+- 士成类
认选成事 Vc 动作、自主、认选二价+- 士出类
获取成事 Vd1 动作、自主、获取一价-- 士到类
Vd2
同上 二价-- 士到类
Ve1 动作/性状、士自主、使变 二价+-
+成
变成成事 Ve2
同上
二价或一价 -+
+成
Ve3 动作、自主、使变二价-+
+成
形成成事 Vf 动作、自主、致使 一价或二价 -+
+出类
自成成事 Vh 性状、-自主、破损
一价--
士出类
§3成事的句法位置
在由基干动核结构映射成的意义自足的最小主谓句中,成事总是做宾语,过去有关成事的讨论也主要限于成事(结果)宾语。实际上,成事在动态的句子中,句法位置即可充当的句法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不限于宾语,可形成不同的句法格式。比如“Np[,施]+Va/Vb+Np[,成]”(爸爸在砌炉灶)是制成成事句的基本格式,其可能有的变式有:
(1)Np[,施]+把·Np[,成]+Va/Vb[,R]
爸爸把炉灶砌好了。
(2)Np[,成]+被·Np[,施]+Va/Vb[,R]
炉灶被爸爸砌好了。
(3)Np[,成]+(Np[,施])+Va/Vb[,R]
炉灶(爸爸)砌好了。
(4)Np[,成]+(Np[,施])+Va/Vb(R)+Np[,成部分]
炉灶(爸爸)砌(好)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