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苏联的模式成为判别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关键词】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这两个“搞清楚”的关键在于前一个“搞清楚”,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真正搞清楚了,对于我们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振奋精神,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出发点
从1980年到1991年,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对此,许多人困惑不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诞生几十年后,在我国已建立二十多年后,为什么小平同志却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有什么不清楚?
从《邓小平文选》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其出发点在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中国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列宁率先在俄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在其发展中却没有改变战争环境下形成的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而且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又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仿效,成为判别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苏联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影响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①]“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②]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者,在借鉴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开拓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主要出发点,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从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第二,我们过去做的事情不都是成功的,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换言之,实践上的不都成功,源于认识上的不完全清楚。第三,因而,“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③]可以说,如果没有“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科学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道路的确立是不可设想的。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紧紧抓住过去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失误,反复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位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他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失误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上,长期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④]搞“大跃进”,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违背客观规律的口号。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上,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抓上层建筑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结果是适得其反。“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⑤]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结果长期排斥市场机制,只搞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效率。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反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还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说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建立经济特区,说是“搞资本主义”;引进外资,说是“多一分外资,多一分资本主义”等等。可见,在认识上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搞清楚,在实践上就难于前进。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不仅对于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邓小平同志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概括,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与传统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认识相比,说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人们产生了许多不解和疑虑,理论界的理解也不尽一致。因而,深入研究、科学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是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在学习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有三个认识误区有待于澄清。
其一,有些人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制度都具有的共同使命,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为什么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
的确,生产力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区别的标志。邓小平之所以紧紧抓住生产力问题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诚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关系不同。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二者总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⑦]“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⑧]所以,划分不同的社会形态不能离开生产力,揭示一种社会形态的本质更不能没有生产力问题。邓小平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统一起来,克服了只注重从生产关系方面,而忽视从生产力方面理解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而且这一科学概括克服了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局限性,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矛盾的状况,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又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状况中,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其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是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这种情况在“文革”中达到了极点。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背诵一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针对过去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失误,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明确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既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四人帮”搞的假社会主义加以区别,又把科学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充分地揭示出来,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真正优越性就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以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最重要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就是同周边一些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主义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的条件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特别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更为紧迫和重要。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难以坚持和巩固。
最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又指出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现实活动,又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要受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而不是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去搞私有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规定了方向,而不是为少数人致富。
其二,有些人提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恰恰是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为什么不包含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研究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前提、一贯思想和内容实质,就不难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理解。
邓小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的前提下,提出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他反复强调,“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⑨]“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11)]这里讲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方向、根本制度,集中体现在我们党的一贯坚持的,邓小平在新时期一开始就概括总结的“四项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四项基本原则”明确地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从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看,他始终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12)]1985年又说:“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3)]他还从反面提醒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4)]可见,他在论述社会主义时,讲的根本内容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讲到改革如果背离了社会主义时,讲的是产生了剥削阶级,出现了两极分化。从这一意义上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然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内在地包含着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与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内容实质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功能,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尽管两者强调问题的角度和文字表述上不同,但它们在内容实质和实践过程中是相互依存、根本一致的。因为,要消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上要依靠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如果没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某个特殊阶级所有,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如果不实行按劳分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行按资分配或其他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只能造成两极分化。
其三,还有人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时,或者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其核心,或者把共同富裕作为其核心,并认为这两个方面的地位是有主有次的,因而在实践上这两个部分的实现是有先有后的。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片面的,在实践上会导致“左”和右的错误。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五句话中间用了四个逗号,表明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根本任务是以根本目的为方向,离开了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就失去了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也就丧失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意义;根本目的以根本任务为基础,离开了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就难以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虽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们不能单独构成社会主义本质。因为任何社会主义形态在产生之初,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着某种程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只有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能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否则,只能导致共同贫穷。在实践上,如果把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如果先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后再解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就等于先放弃社会主义的目标,然后再搞社会主义,这无异于是“补资本主义的课”,也就迷失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如果脱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味追求“共同富裕”,这样的社会主义无异于是空中楼阁,是站不住脚的。况且离开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根本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它加以绝对化,强调某个方面的核心地位,就会在实践中忽视另一方面的任务。因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两点论,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和方向;共同富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和条件。
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富裕目标和现实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
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其本质,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和现实存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这是人们议论最多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个人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现象。而且新生的差距扩大与旧有的三大差别交织在一起,在分配领域形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地影响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许多人对中国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表示担忧,甚至有人对社会主义及其前途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因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解除人们的担忧和困惑,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真正解决这些矛盾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当前实践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疑虑时,怎样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方法论上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观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要看执政党的旗帜。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这一理论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十分完整的,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5)]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不等于没有差别,不等于同步富裕。三是只有先富帮后富,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四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五是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总之,邓小平既提出了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又确定了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把方法的灵活性与目标的坚定性统一起来。从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同富裕关系的思想,可见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难以改变平均主义的共同贫穷;共同富裕是先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不是共同富裕而形成两极分化,就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第二,观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还要看党和政府对现存的矛盾和问题所采取的态度、措施和成效。我们党和政府并不掩饰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从“九五”开始,政府要逐步加大解决地区间差距拉大问题的力度,国家要更多地考虑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脱贫和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部分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收入中过高的部分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加以调节的原则。当前各级政府都在采取具体措施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有些方面已初见成效。
在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上,有两种倾向应加以克服:一是用平均主义的观点理解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看作是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二是把现实中合理的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对立起来,进而对某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改革措施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观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要从实践的过程性看发展趋势。实践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邓小平同志就是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五句话与以往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用语明显不同,用了五个动词,即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可以说,这在用语上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过程性。同时,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加快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对收入过低者实行经济利益补偿,缩小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加大了打击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的力度等,这都是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具体措施。而且,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17)]
总之,尽管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重要的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只要我们真正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会逐步解决。那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会更加充分的显示出来。
A Refection on the Theory and Reality of Socialism Essence
Pan Liang
Abstract:To make what is socialism clear is most important for studying Deng Xiaoping's theo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past the Soviet Union's pattern had been the sole criterion to judge whether socialism was persisted in or not.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comrade Deng Xiaoping has given an initialand fairly systematic answer to a series of questions of how to construct,consolidate and develop socialism in such a country as China which is less developed in economy and culture.The most important coutribution comrade Deng Xiaoping has made was his generalization and his judgement on the essence and nature of socialism.
Key words:What's socialism,socialism essence.
注释:
① ② ④ ⑤ ⑥ ⑨ (11) (13) (14) (15) (16)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261、139~140、116、373、116、227、139、111、172、374、149、139页。
③ ⑩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133、16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邓小平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