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德育活动的希望规律_生活教育论文

学校德育:德育活动的希望规律_生活教育论文

学校德育——德育中希望的活动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学校德育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中的希望有着独特的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为:第一,希望是一种合于道德要求的向善和求真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德育实践中个人的希望实际上是少年儿童寻找自我突破的过程;第二,希望是一种精神诉求,它向成长中的人提供向上的精神动力;第三,希望是在自我否定中寻求新的平衡;第四,用行动彰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行动中成长为真正的希望者;第五,学校德育中一切希望都是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师生共同“创作”的结果。

一、希望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现实的“遭遇”及突破

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希望都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不可能生活在天国里。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吃穿住行,并终身为之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幸或者发生意外的事情,例如疾病、战乱等,也可能经受挫折或失败的打击。这些现象都是生活本身无法解决的,人还需要借助于精神的力量,依靠人的智慧和思想去加以调整、克服。

调整自己的思想与克服当前的困难,以图跳出当下的困境,这是人希望的本能冲动,人一旦真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实施的时候,他的行动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惊喜,使他感到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应当说,“解放”、“新生”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有希望”。马克·吐温(Mark Twain)差不多快75岁的时候曾说过,他不怕死。因为在他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灾难曾经使他胆战心惊,可后来这些灾难都没有变成事实。他觉得死亡也不过如此。灾难使人比以往更成熟,对人生的理解也更透彻、更深刻。

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终身的追求,但他们得到的是“焦虑”、“畏惧”、“死亡的恐怖”,也有人提出:应当重新寻找存在者存在的意义。希望作为一种存在,既是人“至思”的结果,又是人对自身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主义情怀的诉求,正如布洛赫所说,人不能像狗一样的生活。为人的根本是要有所追求,尤其是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人一生中最可怕的“遭遇”也不过一个“死”字,这实际告诉人们,“死尚且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生命意味着连续,也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绵延”,任何痛苦的经历都会过去,而且,经历痛苦未必就是坏事,它可以从反面给人以启示。

古茨塔夫·勒内·豪克曾说:“希望就是广泛地相信,尽管会有种种失败,人类孜孜不倦的努力,总有如愿以偿的一天;尽管会有灾难和危险,一切都终都会变得美好。”桑塔耶那虽然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他对生命的理解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他说:“这种危机,常常在那些成年人身上发生,他们发现那些他们曾经深信不疑的信条,原来是那样的不堪一击,根本站不住脚。伴随着儿童不断成长的意识——正如自然界其他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所具有的意识——他将终有一死,也有一种类似的幻灭感。但是,一旦找到了将他不再相信的教条抛在一旁的力量,就能进行他的生命的创作和筹划,这种筹划和创造对他自己和别人都是有意义的。”艾温·辛格认为:“虽然我们不再拥有确信可以引导我们的权威,但我们获得了自由,可以自由地去铸造我们启己的命运。”他还说:“桑塔耶那的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因此,也可能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但是,单是这种自由,就足以使一个人获得卓越的成就。”

二、希望的精神动力:精神诉求

人生不免会有失望、绝望的感觉,正所谓“有希望必然会有失望”。生活充满了矛盾的辩证运动:有生必有死、有成功必有失败。舍勒把人视为“祈祷的×”,并将此视为人的本质或唯一存在方式。在他看来,人的一切精神生活都将从这里开始,因为他看到了人向善的可能性和生命的内在根基,他不愿漠视人类超越自身的伟大意义。布洛赫认为,人不仅仅是“祈祷的×”,而且是“期待的×”。所谓“祈祷的×”或“期待的×”是指祈祷着什么、期待着什么而言的,是祈求或期待着人能进入至善的精神王国里去。

道德教育是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真正的希望的人,为此,必须让少年儿童认识希望的内涵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希望。学会希望的关键是加强道德实践,在现实的行动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把握人生的方向。约翰·加德纳说过,“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你偶然的发现,就像发现或找到宝藏。生命的意义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只有希望常在,人们才有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大胆地去征服未来。

三、希望的运动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

同以往德育的要求一样,希望德育也主张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然而,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思想意识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的辩证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弗洛伊德曾把“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从人的发展看,“超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说明人的发展既要肯定又要否定,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无限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正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人才能够不断地涌现新的愿望和思想火花。就希望本身来说,其活动规律也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人们常说,少年儿童的兴趣最为广泛,最富有想像力,在他们那里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想学,他们有着许许多多成年人无法想像的愿望。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转化为他们合于道德的希望,根本原因就在于希望本身要不断地接受现实的检验、考验,还要经历思想与思想、观念与观念的碰撞,要经受外界的批判、纠正、认同和诱导等。

希望本身是具有丰富的内容的,希望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双重反映,内心世界要不断地外化为人的语言和行动,在语言交流和交往行动中,从外界吸取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因素,并将自我的不利因素克服掉。现实生活在不断地给予人新的启示,生活的启示有时是正面地、积极地作用于人本身,有时则可能是反面地、消极地作用于人自身。当人遭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反面的消极的作用就多一些,当人遇到吉利的事情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就多一些,但是,两种作用不是绝对的,希望的意识与观念本身会对人的心态进行调整,具有德性的希望使人勇敢地捍卫生命、捍卫正义。

否定之否定的希望活动规律实际上是希望着人的自我否定,是用更富有生命的形式代替旧的缺乏生命的形式;是用更新的道德观念,如正义、责任、信任、理想等代替陈旧的、庸俗的思想观念的过程。可以说有德性的人的希望过程是一个脱俗的过程,是文明化的过程,有德性的人也是真正找到了自我并能把握自我的人。

四、希望的可靠保证:行动

自古以来的道德教育都离不开“知”与“行”两个概念。“仁”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但是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要“力行”,所以,孔子说:“力行近乎仁”。什么样的“行”才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呢?子夏的话是一个代表,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荀子也说:“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而,他极力强调“躬履践行”,并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发蒙。杜威的原则是: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并提出著名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20世纪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农村教育的状况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把“知行统一”作为育人的根本,看来道德的真谛就在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从来就是有思想的行动,没有思想就没有正常的行动。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行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道德行动是一种合于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行动来实现预期的目的;其次,行动意味着“变化”、“发展”、“创新”等,为了在变化中把握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人们必须加强思想的交流;最后,行动中的经验教训的积累构成人类的知识和财富。在希望德育方面,行动还有另一层意义:主体的行动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苏格拉底曾断言:“知识即道德。”但他同时又声称,“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的道德修养的境界就是“充分的自知”,并把自知与言行结合起来。实际上,有希望的人是有道德的人,而有道德的人理应是知行统一的人,也可以说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的人。杜威甚至认为信仰上帝也是一种道德的真谛,他说:“能信仰上帝自然能实行道德。”他把教人乐善、向善的思想行为与宗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思想当成上帝的启示。殊不知,真正的上帝就是人自己,是人的精神信仰和人的希望。

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仍然表现在行动上。少数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以换取一张人大学的“通行证”,但是由于目标过于单一,思想过于狭窄,尤其是出现知行脱节、分数至上、片面发展的现象之后,不知不觉中陷入被陶行知称之为“读书死”的怪圈里。不能把这种现象全归咎于学生不聪明、不灵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社会舆论使然。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教育上的惰性”。当教师习惯于不动脑筋、死抠课本,学生的精神就会被引导到书本上,从而泯灭了儿时的天性。陶行知称这种脑筋滞钝的孩子为“死(板)的孩子”,而把秉性活泼的孩子称为“活的孩子”。他要求“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活”的教育与“死”的教育之区别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动精神与行为态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前者强调用“日新”的内容教育“日新”的人,后者依赖旧有的内容教育不变的对象。受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也必然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成为活学活用的人才,二是成为死板教条的人。他还说:“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一天新似一天。”陶行知特别强调说:“精神也有死有活的,活的精神,就是能使人感受了他,可以得到许多的教训。社会一日不死,各方面的精神传承也是不死的。我觉得社会上受了这种精神的教育,也不知道有多少。这精神上的教育,最易感动人的,能连络一切。”所以,他大力倡导生活教育,他所理解的生活教育就是指“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从根本上讲,每一位少年儿童都有一种向上的愿望,打心里想做个强者,但在德育实践中,通常教师会认为儿童年龄还小,需要你去保护;而在儿童的头脑里和心灵上的真实想法却是:“我应当是坚强的人,勇敢的人,不让别人去保护我,而我应当去保护别人;世界上有数不尽比我弱的人,我应当是他们的保护者”。所以,教育的惟则应是:只有当儿童成为“对自己的精神力量产生惊奇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意志薄弱而感到羞愧,才不会表现出软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办法就是: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思考,教会他们辨别是非美丑,教会他们行动。除了教育者的语言交流外,还要靠师生双方在“在做中学”(杜威语),这是因为,亲身体验所得到的知识最深刻、最有效,道德教育尤其如此,通过道德实践检验各种思想语言的正确性,通过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真美善。朱永新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以浓缩的形式映现着人类世界。它蕴涵着人类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人的成长只有根植于现实的实践中才能茁壮成长,就像生长在大自然中的树林,只有充分地吸收各种营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现实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家长们为了心疼自己的孩子、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和体能锻炼,也有一些学校的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不惜牺牲学生的劳动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可是,片面的教育必然会导致片面的发展,成绩与道德没有构成按比例的增长,甚至出现成绩上去了,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的倾向。

一个人有没有希望,最终要看他有没有社会实践的能力;要看他的思想品德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要看他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还要看他的世界观是否正确,等等。希望是由多项指标共同规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必须在行动中成长,而不能在“等靠要”中成长。“承担未来的责任,不是放弃现实的责任,它同样要为现实的行动负责。道德愿望并不排斥行动实践,但它更强调行动中责任和背后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在童年能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锻炼,善于要求自己,指导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行动的过程与希望的过程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行动中认识希望,拥有希望,培养希望,并改变希望的方向;同时又在希望中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考验自己的承受力。五、学校德育中的希望是“同一创作过程”学校德育说到底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工作,而“塑造”本身包含着主体对客观的殷切期望。教育的对象是与教育者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从年龄和发展的潜力等综合指标来看,受教育者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未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蓝图,不过目前它仍然是“待创作的艺术品”。然而,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作过程,因而,其创作具有无限的艺术价值。德育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与学生务必处于“同一创作过程中”,就像艺术家在塑造自己的艺术作品一样,所不同的是,在德育的过程中,教与学双方都是“艺术家”,同时,双方都是对方的“艺术品”,也就是说,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就是其“艺术作品”。

所谓“同一创作过程”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形式上构成了一种“创作与被创作”关系。双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一定要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对方的劳动、积极主动地配合对方的工作的状态之中,否则,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很像是师生关系,但实际上他们在感情上很难走进对方的思想里去,主动地为对方着想。教与学双方都在各行其是,彼此不能产生“正迁移”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育不能称其为“同一创作”过程。据专家们说,教育的功夫体现在“关爱”与“耐心”两个词上。但是,这只说对了一半,它只是从教师的“教”这一方面来加以说明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双方的、是互动的,说到底是相互的“创作过程”。因此,应该在“关爱之心”和“育人不倦”之后再加上“互相理解”和“密切配合”。成功的教育应当包含着“双赢”的策略和思想,既要自己成才、成功和成长,又能让他人成才、成功和成长。应当承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处在“尚未”之中的,既然他们处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处于人生的“同一创作过程”中,就应当以对方的发展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贯彻好“合作教学”的宗旨;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价值和责任时,少年儿童才有可能把自己内在的潜力“逼”出来。所谓“成功教育”或者“成功素质教育”等教育实验活动,其要义也正在于此。“同一创作过程”,或者“合作学习”等思想与理论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思想是完全必要的,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师生之间的信任与支持也随之在交往中而形成。

标签:;  

学校德育:德育活动的希望规律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