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综合和发挥,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执行这个基本纲领,对于我们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文化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本文所阐述的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它与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于新时代因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是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的有机统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总结我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命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只是提出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首先,它们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是一致的,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都是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第二,它们的方向和方针是一致的,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它们的建设手段和渠道是一致的,都要立足于中国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第四,它们的阶段性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要求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的局面。
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基于我们所面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内在要求,必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在经济是基础的前提下,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在整个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63一664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十分重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缺一不可,不能“一手硬,一手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我们只有从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从三者有机统一的高度去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的关系,才有可能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化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它有浓郁的民族性。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个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不断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我们的文化强调重在建设,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形式开放、不断发展的博大体系。第五,它有深广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开拓、不断创造的丰硕成果,任何优秀的文化产品,必定是超越前人的精彩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更自觉地把改革和创造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式。一方面,它要求外部环境的改革和优化;另一方面,它要求深化文化体制内部的改革,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纵观历史,文化对革命和建设的促进作用从来都是十分巨大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尤其是这样。具体地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到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指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进而指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是贯穿于新时期以来的我们党的一贯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
第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上,第88页)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一股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没有革命的理想、信念,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
第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可以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在一个文盲、科盲充斥其间的国度里,很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难有物质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大幅度增长。
第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如果我们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不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建设,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将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物质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第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的经验也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西方国家搞强权政治,其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运用思想文化的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如果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能呈现强势状态,我们在国内治理和国际斗争中就难以掌握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它、实践它,使之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党的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作了这样的表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纲领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是我们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总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是否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更是一个立场问题,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首先,这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任务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的根据,有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相伴随,必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文化的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第二,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看,它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文化能够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服务方向与党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一伟大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为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既是为人民服务,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统一。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今天真正坚持“二为”方向,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在思想文化领域,只有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真正形成繁荣和发展的局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使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它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精神生产具有探索性的特点,需要独立思考和自由的创作环境。同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次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不同的观点、体系和学派。对思想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既不能用政治权力或行政手段裁决,也不能靠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以势压人解决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办法,通过自由争论、互相学习、竞相发展的办法解决。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的东西,纠正错误的东西,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是把社会生产中的其他因素联结起来的纽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当今世界,人的素质往往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的推动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标志。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功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变化,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人民的基本素质;一个国家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表现在人民素质的提高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系统工程。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文化改革和发展的配合。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着眼点,就在于塑造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的人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人的素质的高低,人的现代化程度如何,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和各项任务都是靠人来制定的,它的执行和实现也是靠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培养造就千百万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要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实施,把它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何一种文化的建设都不是随意进行的,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中,必有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文化性质和特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这一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的不断深入。引导广大干部不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把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使这一理论在人们头脑里深深扎下根,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在抓住这个根本的同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这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大事。邓小平同志说过:“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同上,第86页)他还强调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同上,第95、4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强调,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科学大会,逐步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发明创造。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在发展教育和科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对于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围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项主要任务开展工作,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工作者要时刻不忘伟大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以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那种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的倾向,那种迎合低级趣味、“一切向钱看”的倾向,那种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祟腐朽文艺思潮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应该坚决反对。
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所谓“文化环境”,应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指文化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措施;后者指文化设施建设等。要搞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文化管理政策,坚持“三不”原则,鼓励百花齐放。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除此,还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普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坚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总之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基层。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物质投人,搞好硬件建设。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应给予经费保证。对反映国家和民族学术、艺术水平的精神产品,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院校、表演团体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特色艺术团体,要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科学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同样,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要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不加分析地盲目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全盘西化;另一种是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使自己孤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我们既要以批判和扬弃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又要以清醒的头脑,坚决防御和抵制外来文化中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海纳百川而不浑浊,兼收并蓄而不丧失自我,从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积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知识分子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在成为教育者之前,首先成为受教育者。经过同劳动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结合,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磨炼,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政治一样,离不开党的领导。要领导好文化建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适应文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管理、讲政策的内行。刻苦学政治、学科技、学文化,善于掌握文化建设的规律,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艺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依靠亿万人民的智慧,就一定能在繁荣经济的同时,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标签: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为人民服务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