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残泐字考辨举隅*
黄程伟 何 山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提 要 因时间久远,碑刻原物多有残损,石面风化剥裂,导致一些文字残泐,难以准确辨识。已有碑刻整理成果缺录、误释残泐字的现象比比皆是。残泐字问题已成为影响碑文准确释读的极大障碍。本文系统总结碑志文献整理中有关残泐字处理的经验教训,从八个方面归纳残泐字的考辨方法,辅以实例分析,旨在为碑刻等出土文献残泐字释读考辨、近代汉字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碑刻 残泐字 考辨
碑刻文献材料丰富,内容广泛,真实性强,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等的宝贵材料。准确释读是利用这批材料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由于时代久远,碑志原石多有残损,石面风化剥泐不可避免,致使一些文字漫漶不清,难以准确辨识。这些难以辨识的字即是残泐字,它们或稍有残泐,或仅剩残余笔画,或完全泐蚀,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材料释读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相关碑刻材料的利用价值。已有的碑志整理成果中出现缺录、误释残泐字现象比比皆是,很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
本文从八个方面归纳碑志残泐字考辨方法,并举例论证。其类别划分主要着眼于造成残泐字释读缺误的主要原因,而具体分析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考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中15例共21个考辨对象中,“愆”“嫂”“隐”“能”“郡”“列”“秘”“籍”“鸟”“翟”“扉”“庶”“既”“臧”等,能据文意和残存字形进行综合考辨,得出可靠结论,而“书”“鲁”“思”“壬”“府”“饮”“汜”等,因原刻字形完全泐蚀,几乎见不到笔迹,则只能根据文意或固定格式等推测其为某字,得出最有可能的结论。其方法和实践可为碑志等出土文献残泐字释读考辨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提高碑志等文献整理的质量,为文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撑;其考辨结论可为近代汉字和汉语字词关系等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精心谋划研究地理空间大数据服务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湖南省第二测绘院积极响应,充分整合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湖南省不动产统一登记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基础成果数据等,叠加扶贫办、民政等部门相关贫困信息数据,并通过到十八洞村驻村走访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北斗定位、遥感监测、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自主设 计研发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管理系统,为十八洞村扶贫业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扶贫成效展示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图1)。
1.比较不同版本的拓本或图版考字
碑志拓本有初拓、重拓、翻拓、精拓之分,不同的拓本,其文字完整性和清晰度参差不齐。即使同一拓本,经过出版加工后,其清晰度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当我们遇到残泐字时,不妨多方查询,若能找到同一碑志的不同拓本,通过比对,仔细审查,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有关联性的字形信息,为残泐字考辨提供线索。
(1)唐《崔础墓志》:“位因忠显,家以孝传;世代相承,道义不□。”(《洛阳新获》,345页)① “,”号前为墓志拓本汇编简称,后为页码。下同。为求行文简洁,碑志著录书均采用简称:《洛阳新获墓志二〇一五》简称《洛阳新获》,《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简称《校注》,《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简称《洛阳流散》,《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简称《洛阳流散续集》,《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简称《碑林新藏续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简称《大唐西市》,《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简称《墓志辑绳》,《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简称《蒐佚续编》,《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简称《藏品图录》,《洛阳出土鸳鸯志辑录》简称《鸳鸯志》。
《洛阳新获》和《洛阳流散续集》均著录《崔础墓志》的志石及志盖图片,只是前者仅拓印刻字石面,而后者还拓印四边纹饰,且清晰度明显高于前者。
此处“不”后之字,《洛阳新获》拓本作“”,泐蚀严重,仅可见右上似“天/夭”的构件,整字不好辨识。而《洛阳流散续集》拓本该字作“”(《洛阳流散续集》,732页),较清晰,可转写为“”,乃“愆”字之讹。《干禄字书·平声》:“愆,上俗下正。”《五经文字·心部》:“愆,作,讹。”《洛阳流散续集》释作“愆”(《洛阳流散续集》,733 页),是。
无愆,没有什么过失、过错。志铭赞颂崔氏一族以忠孝为本,世代相承,没有过错。上引志文应为:“位因忠显,家以孝传;世代相承,道义不愆。”
(2)唐《杨真一墓志》:“将殁之际,抚孤侄宷而泣曰:‘生必有灭,物无不化,且居生灭之境,岂逃物化之间哉。所叹□年已衰,尔禄未及,是吾遗忧矣。’”(《洛阳新获》,210页)
通过观察事故现场所留下的4条轮胎印痕,经对比分析,其中2条轮胎印痕颜色较深,且印痕较长;另外两条轮胎印痕颜色较浅且长度较短(如图3所示)。事故现场所留轮胎印痕与上述特征2与特征3中所描述的侧滑印痕特征相符。由此可以说明:事故车在发生碰撞前曾发生过侧滑。侧滑印痕的起始点可以看作为事故车发生侧滑的起始点。
“年”前之字《洛阳流散》拓本作“”,漫漶不清,整字几不可辨识,仅隐约可见左侧构件“女”。雷闻(2016)所附图版该字作“”,即“”字。《干禄字书·上声》:“嫂,上俗中通下正。”《五经文字·女部》:“嫂,二同,上说文下隶省,作,讹。”《龙龛手镜·女部》:“嫂,苏老切。兄嫂也。,古。,俗。”“”即“嫂”之讹俗字。
“含”后残泐之字拓本作“”,《大唐西市》缺录。脱去石花得字形“”,虽稍显模糊,但可见上部构件“田”,下部左右两侧点画明显,卧勾略有残存,应为构件“心”,整字当为“思”字。同碑上文亦有“思”字,原刻作“”,可资比勘。
墓志文体典雅,讲求对仗。此处志文“登南宫”与“拜西掖”相对,“外”与“内”相对,“掌”与“列”相对。“掌”为动词,执掌、主管之义。“列”亦为动词,位次、位列之义。且同碑上文有“隼旟列郡,虎戟传家”,其中“列”原拓作“”,字形相似,可资比勘。“列”作“”,碑刻文字常见,如北魏《元邵墓志》之“”(《校注》6,160页)。
2.利用碑刻文字俗变规律考字
汉字发展史上,六朝和唐代是俗字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究其原因,一是政令不统一,特别是魏晋及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战争频繁,致使文字使用混乱;二是手写传抄,文字难免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俗讹丛生。这些俗字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则,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我们可从众多俗变形式中归纳字形变化规律,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相关残泐字辨识问题。
(3)唐《王之操墓志》:“春秋有□,奄然□化。”(《大唐西市》上,201页)
“现在食品要健康要安全,还要能够带动农民致富,这就要求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小岗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现代化农业方面也应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赵明武说。
“化”前之字,拓本作“”,泐蚀较严重,《大唐西市》未释。谛视之,可辨左侧构件“阝”,右边隐约可见上部笔画“”。据字形轮廓及文字变异规律可知此字当为“”,即“隱”之异体字。碑刻“隱”之变异多集中于右侧构件,常发生简省、讹变等现象。
“”省写中间构件“工”而作“”,如北魏《檀宾墓志》“隱”作“”(《校注》5,306 页)。“”之上部构件“爫”又可讹作“”,如北魏《杜法真墓志》“隱”作“”(《校注》5,287 页)。“”或讹变为“”,如唐《李弘裕墓志》,其中两“隱”字分别作“”“”(tou0623x)① 编号tou0623x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下同。 。“”进一步简省上部横画而作“”,如南北朝时期《都邑主袁义和邑义一百余人造像记》“隱”作“”(nan0668a)。
根据构件“”的俗变规律可知,“隱”作“”的讹变轨迹大致为:
根据功能划分,无线网关主要分为3部分:负责存储数据的EEPROM;负责接收汇聚所有节点的数据的无线模块E31TTL50和负责网络中所有数据资源处理的STM32控制板,其结构如图7所示。
隱→隠→→→
“”与待考字构形特征近似。隐化,人死亡的婉称。《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人死别称》:“凡人死曰卒,曰没,曰疾终,曰溘逝,曰物故,曰厌世,曰弃养,曰捐馆舍,此人所熟知也。……又有称‘启手足’者,……又有称‘隐化’者。”其他墓志亦有用例,如唐《赵君妻张氏墓志》:“维开成四年孟春之二日,夫人隐化于洛阳县永泰里私第,享龄六十一。”(周绍良主编,1992:2207)此处志文可校补为:“春秋卌有□,奄然隐化。”
(4)唐《陆绍墓志》:“不然,问为玉否,何石而□蕴诸?问为金否,何沙而□韬诸?”(《洛阳新获》,337页)
“蕴”前之字,拓本作“”,左侧构件仅存少许笔画,难以辨识。右侧构件稍泐,尚能辨识,应是“”,即构件“”的讹写;“韬”前之字原拓作“”,左侧残存构件为“月”的草写,右侧构件下部稍泐,据残存笔画仍能辨识,亦为“”。两字出现在相同句式的相同位置,应为同一字,即“能”之异写。“能”作“”,为碑刻文字俗变常例,如东汉《西狭颂》之“”(《校注》1,310页),北魏《元怿墓志》之“”(《校注》5,357页),北魏《尔朱袭墓志》之“”(《校注》6,284页)等。
该志下文云:“问予之才为良否,何众而能汩诸?”句式与前两句相同,其中“能”即作“”,可为佐证。上引志文应为:“不然,问为玉否,何石而能蕴诸?问为金否,何沙而能韬诸?”
3.比勘上下文考字
碑志前后文之间、序文与铭文之间,表述内容常存在或明或暗的联系,前文叙及的信息,后文往往会再次提及。有些残泐字可通过前后文的比勘而得以释读。
2018年对于家电行业而言,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一年,整体而言居民购买需求以更新换代需求为主,但是释放缓慢。此外,家电市场外部环境趋劣,受政策空窗,经济放缓,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房地产遇冷等等多重因素影响,家电市场规模增长失速。在这样的情况下,家电市场竞争开始回归市场本源,价值战取代价格战,家电企业调结构,求利润,拼产品、拼技术、拼品牌、拼效率,市场步入精细化竞争时代。
(5)唐《元赡墓志》:“高祖父业,魏兰陵王;曾祖父正,吏部尚□、□□公;祖父谅,周襄州刺史、宣阳公。”(《洛阳新获》,195页)
第一缺文,拓本残泐作“”,下部构件完全泐蚀,上部构件略有残损,仍可辨识,当为构件“”。据上下文及官职名可知该字为“書”;第二缺字,拓本泐蚀严重,不易辨识;第三缺字拓本作“”,右侧构件泐蚀,据左侧构件“君”可推测整字为“郡”。
释“鼎”之字,拓本作“”,字形虽有残泐,但轮廓尚在,整字为左上包围结构,与“鼎”字结构差异甚大。“鼎”是一种青铜器物,是权力的象征,用在此处,语义不协。《洛阳流散》释作“鼎”,恐非。
墓志序文对志主家族谱系大多有详细记载。此篇志文前部分别追述了元赡先祖,即九世祖魏昭成皇帝、高祖父魏兰陵王元业、曾祖父吏部尚书元正、祖父周襄州刺史元谅、父隋代长社令元世喜等。下文又有“粤以开元廿七年十月廿六日,克葬王父,祔曾祖鲁郡公之茔”,据此可确定第二残泐字为“鲁”,第三残泐字为“郡”。
郡公,爵位名,魏晋始置,初定为“公”的等级之一,高于县公。其后各朝代都有设置。此处志文应释为:“高祖父业,魏兰陵王;曾祖父正,吏部尚书、鲁郡公。”
(6)唐《窦华墓志》:“登南宫而外掌宪简,拜西掖而内□□□。”(《蒐佚续编》3,854页)
有研究报道,在凹侧椎旁肌表达升高的miR-495与骨骼肌的再生关系密切[16]。miR-495位于Gtl2-Dio3基因座[17],Gtl2-Dio3编码的miRNA能抑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的分泌,后者是Wnt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Gtl2-Dio3编码的miRNA(包括miR-495)在再生MEF2A敲除肌组织中表达下调,导致sFRP的表达上调和Wnt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弱[18]。因此,miR-495在MEF2A的调控下对Wnt信号转导的调节在骨骼肌的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内”后第一残泐字拓本作“”,右侧构件“刂”清晰可见,左侧构件轮廓似“歹”,整字应为“列”字。
上引志文意在表达墓主杨真一临终前想到兄嫂(杨宷之母)年迈,而其侄儿杨宷还未取得功名,较为担忧,于是讲了一番肺腑之言。待考字应释为“嫂”。
“内”后第二残泐字拓本作“”,右侧构件“”即“必”的隶书形体,左侧构件漫漶不清,整字疑为“秘”字。“内”后第三残泐字原拓作“”,上部为构件“艹”或“”,左下构件泐蚀,难以辨认,右下构件为“”,即“昔”之隶古定形体,整字当为“籍”。
本篇墓志序文与铭文相互对应,序文部分内容在铭文中亦有反映,即“司言西掖,密命惟叙。待制中禁,秘籍是举”。其“西掖”“秘籍”与待考字所在文意俱相对应,此可佐证第二、三残泐字分别为“秘”“籍”。此段志文应释为:“登南宫而外掌宪简,拜西掖而内列秘籍。”
4.根据志铭押韵考字
墓志主要由序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铭辞常见四言韵语,且大多用韵整齐、严格。残泐字如出现在墓志铭文韵脚字的位置,我们就可通过分析押韵情况释读残泐字。
(7)唐《王约墓志》:“低昂素盖,萦纡丹旐。日黯愁云,风含□雨。”(《大唐西市》上,74页)
“雨”拓本实作“”,字形模糊,其轮廓与“雨”差异甚大。志铭此处为四言韵文,韵脚字分别为“旐”“少”“小”。“旐”“少”中古音同为上声“小”韵,“晓”中古音为上声“篠”韵。“小”“篠”二韵中古音相近,相互通押。《大唐西市》所释之“雨”字恰为韵脚字,在铭文中理应为“篠”或“小”韵,但“雨”之中古音实为上声“虞”韵,与“旐”“少”“晓”等失韵。《大唐西市》释作“雨”,恐非。
除去“”周围石花可得字形“”,其与“鳥”字甚合。字例有如唐《张明墓志》作“”(tou0019x),唐《多宝塔碑》作“”(tou1292x),唐《梁守谦功德碑》作“”(tou1499x)。
“鳥”字中古音属上声“篠”韵,与“晓”字韵部相同,与同为“小”韵的“旐”“少”两字亦可通押。待考字释为“鳥”,则铭文全篇押句尾韵,结构整齐,用韵严格。
翻转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需要老师自愿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配角,才能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成为可能。
思鸟,思侣之鸟。晋代陆机《赴洛二首》:“亹亹孤兽骋,嘤嘤思鸟吟。”思侣之鸟,其叫声往往凄惨异常,故词义进一步引申,多用以表悲哀之情。陆机《赠从兄车骑》:“安得忘归草,言树背与襟。斯言岂虚作,思鸟有悲音。”墓志铭文中,“思鸟”常表示凄凉、惨淡等意象。上引志文即用“思鸟”与上句“愁云”相对,描绘出丹旌飞扬、天色昏暗的丧葬场景,烘托悲凉、哀婉的氛围。“思鸟”一词,其他墓志亦有用例,如:北魏《新兴王元弼墓志》:“愁云夜咽,思鸟晨吟。”(《校注》6,328页)隋《濩泽公寇遵考墓志》:“愁云夜结,思鸟晨和。”(zui0008x)
唐《李楷墓志》:“台榭寂寥,空来思鸟;馆宇萧索,恒送愁云。”(《碑林新藏续编》上,98页)
此段志文应校补为:“低昂素盖,萦纡丹旐。日黯愁云,风含思鸟。”
5.根据专名资料考字
碑志文献常用人名、地名、干支等专有名词,其形式比较固定,若有文字残泐不可释读,常可根据其固定形式做出推断,从而为考辨残泐字提供帮助。
(8)北齐《赫连迁墓志》:“春秋卌四,以天保三年岁次□申,四月戊戌朔一日戊戌,薨于州。”(《洛阳新获》,32页)
“申”前之字,拓本作“”,字形泐蚀严重,难以释读。志文此处用干支纪年法,所泐之字为年干支,且年号、年数确定,可据此推出年干支。查长历可知,北齐天保三年为壬申年,四月朔日为戊戌日,与志文记载皆相合,故可确定所泐之字为“壬”字。黄桢(2016:24)及《藏品图录》(116页)皆释为“壬”,是也。
数学形态学是一种基于集合的滤波器。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找好结构元素。在本次实验中选取22x7的矩形作为结构元素,其长宽比例与要识别的车牌是相同的。相应的通过腐蚀之后再膨胀运算能够使得最终的图形更加接近于实际的车牌形状。为了通过数学形态学运算构造连通区域,需要先对二值化之后的图像进行闭运算,填补类似于车牌中字符之间的凹槽,如图4所示。
(9)唐《刘煟墓志》:“公时年尚幼,杖策谒于军门,造膝一言,前席加敬,奏署河中□解县丞。”(《洛阳新获》,298页)
2)经过试配确定本次试验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参数以及计算出每立方米水工混凝土配合比,成型基础混凝土与聚丙烯短纤维混凝土多组试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对数据分析。
“解”前之字,拓本完全泐蚀,不可辨识。志文叙述志主被“奏署”解县县丞的事实,所泐之字应记录高于县级的行政区划,即“郡”“府”“州”“道”等字。各行政区划的名称、辖区的范围等在历史上多有变化,只要确定志主生前解县的归属情况,即可判断出所泐之字。
《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一》卷十二:“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德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四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由此可知,贞观十四年以后,解县属于河中府。本篇墓志志主卒于大和四年,当时解县也应属于河中府。所泐之字当为“府”字。
墓志此处释文为:“公时年尚幼,杖策谒于军门,造膝一言,前席加敬,奏署河中府解县丞。”
6.通过破解典故考字
墓志多为赞颂志主而作,其文体凝重深沉,风格庄严典雅,多用成语典故。残泐字若出现于典语位置,我们可通过考察典源,破解典故,考辨残泐之字。
(10)唐《元赡墓志》:“渔绝夜欺,羊罢晨□。□无怯孺,螟不循疆。”(《洛阳新获》,195页)
“晨”后之字拓本作“”,泐蚀严重,仅左右两侧残留少许笔画,整字不好释读。核之典籍,“羊罢晨”是一种用典形式,典源为《孔子家语·相鲁》:“初鲁之贩羊者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后人常以割裂造词法运用此典,且割裂形式不固定,以至于同一典故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截取“饮羊”二字表示欺诈之意。《全宋文》卷二九二:“中都佐治,殆绝饮羊。”《沅湘耆旧集》:“示民以信无饮羊,于野不惊有驯雉。”
据此可知,此残泐之字当为“饮”。“羊罢晨饮”即是对“饮羊”这一典故语的进一步加工,属于出自同一典源的不同用典形式,表示民风淳朴、童叟无欺之意。碑志用例又如:
东魏《封柔墓志》:“止吠夜犬,息饮朝羊。”(《校注》8,32页)
唐《祖忠及妻邹氏墓志》:“晨羊罢饮,讵媿中都;人涣不馄,无惭单父。”(吴钢主编,1996:375)
“无”前之字拓本作“”,字形部分残泐。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构件仅存“”,当为“習”之隶书形体;下部构件泐蚀一半,但主形尚在,为构件“隹”。该字应为“翟”字。“翟无怯孺”亦为用典,典源为《后汉书·鲁恭传》:“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鲁恭施行仁政,惠及一方,童稚知理,鸟兽感化。上引志文运用这一典故时,割裂造词,并同义替换① 翟,雉也。《说文·羽部》:“翟,山雉尾长者。” ,即“翟无怯孺,螟不循疆”,赞颂地方官之仁政。据残存字形及典源意义,所泐之字可确定为“翟”字无疑。碑志还有其他用例,如:
Then the velocity equation of the C point on the upper line is in the following
唐《赵本质及妻杨氏墓志》:“扶枝褭褭,中牟之翟已驯;闰叶离离,重泉之鸾自舞。”(周绍良主编,2000:14577)
唐《孙德及妻连氏墓志》:“游童有识,咸控竹而遵风;野翟何知,共驯桑而表化。”(周绍良主编,2000:14467)
《洛阳新获》所载拓片泐蚀严重,特别是图版下部字迹模糊,完全不能辨识。雷闻(2016)附该志拓片,字迹清晰可识。
志文反复用典,旨在夸耀志主元赡德行高尚,“恩授京兆醴泉令”后,像先贤那样施行仁政,深得民心。
墓志此处释文为:“渔绝夜欺,羊罢晨饮。翟无怯孺,螟不循疆。”
(11)唐《刘煟墓志》:“永怀周翼吐哺之感,载轸羊昙叩鼎之恸。”(《洛阳流散》,552页)
“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开运用与理解,但是各个部分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志文此处亦用典,“周翼吐哺”典源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常用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典。
“羊昙叩”,典源为《晋书·谢安传》:“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叩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后常用为感旧兴悲之典。墓志撰者化用典故,选取典源当中的部分字词,割裂创造出这种用典形式,表达特定含义。上述分析表明,志文用典与“鼎”毫无关系,唯有“以马策叩扉”与文意相协,“扉”之构形与残泐字形“”也相合,故《洛阳流散》所释之“鼎”实为“扉”字。
此处志文应校正为:“永怀周翼吐哺之感,载轸羊昙叩扉之恸。”
7.根据碑志文例考字
碑志铭文程式化倾向明显,行文多有固定格式。碑志文主要由序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序文多对仗格式,有时四六对举,骈散兼行。铭文部分多四言韵文,少量五言、六言,时有骚体式。根据墓志文体的这些特点,整理碑志文献时注意审读志文辞气,分析行文章法,辨析文例,有助于释读残泐字。
(12)唐《王客卿墓志》:“勒贞琰于玄壤,□撰德而流音。”(《大唐西市》上,89页)
“撰”前之字残泐,《大唐西市》未释。该字拓本作“”,隐约可见其上部为“亠”,中间似为“廿”,下部残留两点,整字当为“庶”字。
“庶”可作能愿副词,表示希望、但愿之义,用在此处符合古汉语行文法则。“贞琰”指碑石,“玄壤”指黑色土壤,又喻指墓室。志文先叙镌刻碑石深埋地下,下句紧承上句表达愿望,即希望碑石能记载志主之德行,并传之久远,表达出后人对先辈的感佩和怀念之情。其他墓志有很多相似的用例。如:
龙洞、宝物、碉堡,这些是我之前所不知的,它们或许有,或许没有,闻者不必探究真伪,更不必生出虚妄的贪念。人有格,讲究体面,山也同样如此。面对一座山,允许它保留一些神秘感,隐藏一些不为人知的所在,不去冒犯,就是对山的尊重吧。
唐《卢文构夫人李月相墓志》:“思勒铭于大夜,庶流芳于千祀。”(周绍良主编,1992:3)
唐《徐彪及妻爨氏墓志》:“乃勒铭于沉壤,庶贞芳兮独留。”(《墓志辑绳》,88页)
唐《罗君副墓志》:“勒景行于玄石,庶芳猷之永传。”(周绍良主编,1992:46)
据残存字形和行文法则,所泐之字可确定为“庶”字无疑。此处释文应校补为:“勒贞琰于玄壤,庶撰德而流音。”
(13)唐《孙知节墓志》:“□以丁忧,又丁母忧,服阕不仕。”(《大唐西市》上,329页)
“以”前之字拓本作“”,字形泐蚀,《大唐西市》未释。虽字形残泐,但据残留笔画可判断该字当为“既”字。“既”甲骨文作“”(《甲骨文合集》13399正),象人食毕转身之形,从皀从旡,旡亦声,食尽、食毕之义,引申后可表完成态,相当于“已经”“已然”,与下句连词“又”相搭配。“丁忧”指遭遇父母之丧事,但下句有“丁母忧”,故此处应特指遭遇父亲的丧事,即“丁父忧”,志文撰者为追求句式整齐而故意增减字词。上文载志主“弱冠明经擢第,授梓州郪县尉。为父患不就,居家侍养”,紧接着说志主先后遭遇父丧、母丧,守孝期满,仍不愿做官,符合志主“性好山水”之品性。
墓志此处释文为:“春秋卌四,以天保三年岁次壬申,四月戊戌朔,一日戊戌,薨于州。”
此处释文应校补为:“既以丁忧,又丁母忧,服阕不仕。”
1934年4月,郭人全在《中国社会现状与教育问题检讨》一文中指出,当前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过剩工业品如潮水般涌进中国,期望以农产品角逐于世界市场无异于天方夜谭,中国当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那样就“无须需求国外市场而只要保证国内市场”,即可使中国经济自立于世界[23]。吴法军认为,“利用农产品去换外国的工业品”是造成“中国人民全作了帝国主义的消费人员”的重要原因,强调只有在生产教育上,把工业放到第一位,才可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经济渐渐向工业经济发展”[20]。
8.结合古代历史文化考字
碑志多为纪念、赞颂而立,或详述历史事件,或详载人物生平,其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可利用这些信息,相互抉发,释读与古代历史文化有关联的残泐字。
(14)唐《汤府君夫人侯莫陈约墓志》:“从子之日,以谨于盖藏,以严于指使。虽□获、婢妾,食贫、攻苦,必尽其命。”(《洛阳新获》,194页)
“获”前之字泐蚀严重,不好辨识,《鸳鸯志》等未释。其字拓本作“”,上部横笔尚可识别,左侧撇画及两点清晰,中间斜勾隐约可见,此字当为“臧”字之异体“”。“臧”之左侧省作两点,碑刻文字常见,如唐《崔孝昌墓志》之“”(tou0981x),唐《安神严墓志》之“”(tou0637x),唐《唐昭女瑞墓志》之“”(tou1088x)。
中国古代曾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奴隶主拥有一切生产资料。奴隶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奴隶有不同的来源,其中有一种奴隶就被称为“臧”,指战争中被虏获的人,后泛指奴隶、奴仆。臧获,即指奴婢。《汉书·司马迁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应劭曰:“扬雄《方言》云:‘海岱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燕之北郊,民而婢谓之臧,女而妇奴谓之获。’”
墓志此处是在赞颂志主侯莫陈约相夫教子之美德。其夫生前,她“以和柔理家,以慈惠恤下”,恩惠遍及乡亲、仆役等;其夫殁后,她又“以谨于盖藏,以严于指使”,对于奴仆、贫贱之人也能以礼相待。“臧获”一词,从侧面反映了唐代不同的人地位尊卑有别的社会现象。其他碑志用例如: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蓄臧获均贵贱于人;不聚货财示罄遗于我。”(tou1406a)
此处释文应为:“从子之日,以谨于盖藏,以严于指使。虽臧获、婢妾,食贫、攻苦,必尽其命。”
(15)唐《刘煟墓志》:“方抟扶摇,已迫蒙□。”(《洛阳新获》,298页)
“蒙”后之字,拓本作“”,泐蚀严重,仅存下部个别笔画,整字实难辨识。墓志前文载志主“旋婴痼恙,移疗成都”,即刘煟任雅州刺史后,不幸身患重病,转移到成都接受治疗。志文此处恰是过渡句,“扶摇”指盘旋而上的风,语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比喻刘煟仕途坦荡,与墓志前文“转雅州刺史”等文句相照应。下句文意急转,谓志主刘煟遭遇不测。“蒙”必含有去世之意,方能与后文“以大和四年四月五日归全于成都县私第”相呼应。
日出为一日之始,日落为一日之终,有始有终,乃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故古人常以日出、日落喻指世间万物的产生和消亡。《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王逸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蒙汜即日落之处,位于“西极”之地,后喻指人垂暮之年。《晋书·索紞传》:“少不习勤,老无吏干,蒙汜之年,弗敢闻命。”核之拓本,“”之下部残存笔画,与“汜”字右下笔画相同,故释“”为“汜”,字形大致相合。“方抟扶摇,已近迫蒙汜”,意为志主刘煟升任雅州刺史,却已到了垂暮之年,含有对志主的惋惜、不舍之意。《洛阳流散》(553页)释作“汜”,文从字顺,且与古人以日落西方比喻人衰老的观念相符。
“蒙汜”一词,其他墓志亦有相同用例。如:
北魏《孙辽浮图铭记》:“方觐弥陁,遽沦蒙汜。”(《校注》5,276页)
北魏《杨济墓志》:“逸翮才展,遽翳蒙汜。”(《校注》6,228页)
北魏《杨遁墓志》:“初及曾泉,忽沉蒙汜。”(《校注》7,19页)
墓志此处释文应为:“方抟扶摇,已迫蒙汜。”
引用书目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干禄字书》(丛书集成初编本),[唐]颜元孙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78-1982年。《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清]梁章钜撰,吴蒙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龙龛手镜》(高丽本),[辽]释行均编,中华书局1985年。《五经文字》(丛书集成初编本),[唐]张参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参考文献
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编著)2016《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文物出版社。
郭茂育 赵水森等(编著)2012《洛阳出土鸳鸯志辑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胡 戟 荣新江(编著)2012《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 桢 2016《新出北齐〈赫连迁墓志〉考释》,《文物世界》第4期。
雷 闻 2016《被遗忘的皇妃——〈新见唐故淑妃玉真观女道士杨尊师(真一)墓志铭〉考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1991《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毛阳光 余扶危(主编)2013《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毛阳光(主编)2018《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毛远明(编著)2008《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
齐运通 杨建锋(编)2017《洛阳新获墓志二〇一五》,中华书局。
赵力光(主编)2014《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赵文成 赵君平(编)2015《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周绍良(主编)1992《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绍良(主编)2000《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研究及新见字字形谱”(15BYY115)、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隋唐五代石刻新见字形整理及字谱编纂”(1709)的阶段性成果。匿名审稿专家和《汉字汉语研究》编辑部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王凯博)
标签:碑刻论文; 残泐字论文; 考辨论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