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5因素模型的两种理论:词汇观和特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特质论文,词汇论文,人格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简称FFM )是目前一个重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该模型包括5个广泛的维度,即外倾性、宜人性、 公正性、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近两年,已有学者把这一模型介绍到我国。他们综述了5因素模型形成的历史,5个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一些跨文化研究和应用。5因素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 即词汇研究和问卷研究。前者的理论前提是词汇假设,后者的理论基础则是特质论。为了进一步论证5因素模型。 本文拟对它的两个理论基础:词汇观和特质论作简要的介绍。
1 5因素模型的词汇观:人格语言
1.1 词汇假设
历史上,Allport(1937)、Cattell(1943)、Norman(1967)及Goldberg(1982)均假设大多数的人格属性都会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对这一假设,Saucier和Goldberg(1996)作了明晰而详细的诠释。 他们建构了一套命题以作为词汇观的本质要素,各个命题是:
1.1.1人格语言是指显型(phenotypes )而不是基因型(genotypes)。基因型指的是个人的内部(因果)属性, 而显型指的是可观察到的(表面)特征。两者的具体区别是:①人格语言提供描述的框架,但不必对框架作解释。②词汇取向不属于特质论范畴(Pervin,1994)。③显型人格特征应被描述为“属性”而不是“特质”。特质既描述现象又探讨本质,而属性仅是对现象的描述。
1.1.2 显型属性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即假定在人类交往中, 重要的显型人格属性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频繁的谈论,最后发明一个词汇以描述它,并被经常使用而保存下来。语言是探究人格最主要的媒介。
1.1.3
某一属性在语言中被代表的程度与该属性本身的重要性是一致的。此命题含两种形式:一是跨语言形式,即在人类的相互交往中,某一个体差异越重要,就会有越多的语言用一个术语来描述它。二是语言内形式,即某一属性越重要,该属性在各种语言中就会有更多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丛。
1.1.4 在人格研究中,词汇观提供了变量选择的理论基础。 人格问卷中项目的选择是无限的,研究者为证明自己偏爱的先验模型,常采用主观、武断的变量选择程序,这会导致选择的偏误。而自然语言人格描述术语是有限的,从中选择变量能代表变量的较大总体( Peabody,1987),这就提高了人格测量的内容效度。
1.1.5 在人格描述中,形容词起主导作用。Miller等(1976 )认为,形容词包含人的品质或特性,名词措代客体或事件,动词则标明行为过程。在许多语言中,形容词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形容词本身起作用,而在另外一些语言中,则是通过名词和动词起作用。
1.1.6 短语和句子中的人格描述结构与人格描述词有密切联系。 人格问卷项目大量使用人格描述词,在用于测量5因素的NEO人格问卷(NEO-PI-R;Costa & McCrae,1992)中,很多项目都是在“我是”、 “我有时(或经常或很少)感到”等句型后加上人格术语。该量表240 个项目就包括了110个人格形容词,19个特质名词,4个类型名词。
1.1.7 人格科学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学科(如物理、 化学等),就人格科学而言,词汇观是一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人格评鉴是人格科学的中心问题,而语言是研究人格的媒介。
1.1.9 在人格评鉴中许多重要的词汇维度是普遍而稳定的。 这些词汇假设在跨被试样本,跨描述的目标人物,不同的分析过程和跨语言中已得到验证。
1.2 大五因素结构的特点
以词汇假设和因素分析为基础,大量的研究获取了一个可信而普遍的词汇维度——大五因素结构。以词汇观之见,该结构有以下特点:
1.2.1 大五因素结构提供了一套高验证性的维度, 它简洁且广泛地描述了最多的现象型个体差异。这里,大五模型和5 因素模型有些区别。前者源于词汇数据,是关于人格属性的描述性模型;后者的5 因素则联系着生理特质,其研究以人格问卷为主(John & Robins,1993 )。
1.2.2 不同的人格定义导致不同的选词标准。 通常的选词标准是选择能真正表示人格属性的、稳定持久的术语。而Tellegen的大七模型增选了评价性术语。
1.2.3 大五中5个因素的重要性和验证性并不等同。这一点有别于5因素模型。基于词汇观的研究结果表明前3个因素(外倾性、宜人性和公正性)比后两个因素(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更重要,更易验证。
1.2.4 大五的每一因素不是由单纯分离的特质变量所组成。 许多特质术语主要负载于某一因素,次要负载于另一因素。例如“分析性”这一变量首要负载于因素Ⅴ“智慧”,次要负载于因素Ⅱ“公正性”。
1.2.5 人格属性的分类须包括其意义的平行和垂直特征。 平行特征指的是在同一层次上属性之间相似的程度,如“谦恭”包括了“胆怯”和“合作”两方面。垂直特征指属性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可靠性”就比“守信用”抽象概括。
1.2.6 大五仅是人格研究的一个重要开始。 该模型不是人格理论,它描述的现象型人格属性仍需基因型理论予以解释。
2 5因素模型的特质论取向
2.1 词汇观和特质论的区别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词汇观是对显性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研究,是人格理论建构的第一步。而特质论须透过现象,进一步对基因型人格特征作分析,对人性作解释,对人格变量作界定。第二,两者的对象不同,词汇观是对包含在词典中的人格语言作词汇研究,以确立基于世俗概念的人格维度,而特质心理学家则是基于他们对特质的定义,对人格理论的构想及分析大量的心理学文献而编制量表,对人格进行问卷研究。
McCrae和Costa基于特质论的观点长期从事FFM的研究,他们编制了用于测量FFM的NEO人格量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5 个维度具有相对独立的因素结构,且在跨性别、跨年龄、跨样本中证明了FFM 的稳定性和广泛性。他们还把FFM和其它人格量表(如16PF、EPQ等)作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量表反映了FFM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证明了FFM的广泛性。此外,McCrae和Costa结合特质论和FFM对人性作了诠释,对未来人格理论作了初步的构想,从多个角度论证了特质论是FFM 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2.2 特质论的人性观和5因素模型
特质论的人性观包含4个内隐的基本假设,而FFM的实证材料支持了这些假设。
2.2.1 基本前提:
变异性(variability )和内发性(proactivity)特质论的一个基本人性假设是:人是变异的。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差异的心理学,但个体差异是非常复杂的,FFM 的优点在于指导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个体差异。
特质论另一个基本人性假设是把行为的起因归于个人的内发性。人格特质有遗传和环境的起因,但特质心理学更强调个人内部力量在解释行为时的主要作用。McCrae和Costa的实证研究结果已证明5因素的共识效度、预测效度和长期稳定性,这表明个体可恰当地被独特的5 个人格维度所描绘,且这些内发性特质将形成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2.2.2 方法论前提:科学的可知性和理性
5 因素模型的研究始终遵循精确的量化科学和逻辑理性这两个前提。5因素的测量是根据因素结构的验证性、再测信度和稳定性、 幅合和区分效度等指标来作评价,这些心理测量指标保证了FFM 研究的科学性。Cervione(1991)把特质论和认知科学看作是当今人格领域的两大学派,而认知科学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很好理解人格,所以要建构一个完善的人格理论,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整合这两大学科。
不同于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论,特质论假定人是理性的、有知识的,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做到明智的观察和复杂的理解。基于此,在MEO人格量表中就有自我报告和观察者评定两种形式, 在人格测量中采用自我报告数据就意味着研究者确信人是理性的,并隐含了人格中民间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
2.3 5因素模型与其它人格理论的关系
5因素模型与其它人格模型(如Eysenck的3因素模型,Guildford的10因素理论等)的一个重有区别是它的广泛性,即它是一个涵盖了所有人格特质的系统。要获取和证明FFM的广泛性, 一个方法是基于词汇假设的5因素研究; 另一个方法是对基于各派人格理论而编制的人格量表进行再分析,考察它们是否也能产生FFM的5 个因素。大量研究者根据FFM对主要的人格量表(如16PF、EPQ、MMPI、ACL等)作了系统分析,结果支持以下3个结论:
(1)FFM包括了与许多人格量表共同的主要的人格维度。
(2)FFM的每一因素均根植于心理学文献。心理学文献给FFM 的每一因素的具体层面提供了丰富的概念性材料。
(3)特质须从各种人格理论中得到理解。 特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要从认知、人际、动机等不同水平去理解,而FFM 整合了不同水平的人格功能。
3 未来人格理论的展望
总之,FFM的研究者相信FFM有着充实的实证材料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之成为未来人格理论的元理论模型。McCrae和Costa基于FFM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人格理论框架。该结构包括6个元素,即基本倾向、 特征适应、自我概念、客观传记、外部影响和动力过程。McCrae和Costa 对这些元素及彼此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释。
本文的综述有两个目的。其一试图表明FFM 不是盲目的实证主义的产物,词汇观和特质论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其二是期望FFM 给人格研究者新的视野,通过它对其它人格理论进行整合和解释,以引领心理学家去创构一个全新而完善的人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