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对策论文,挫折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10-0101-04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挫折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个体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1](P5)受挫能力即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2](P20)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状态,是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3](P60-62)目前,挫折教育已在各高校蓬勃开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挫折教育操作起来专业性较强,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操作层面上都需要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探讨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对促进其积极适应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挫折教育是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文件: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普通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上述文件的出台,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意味着大学生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主观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合理行为。
2.加强挫折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如美国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孩子刚满十八岁便会被父母施行“经济断奶”;英国很早就将挫折教育纳入了大学正式的教育教学计划;德国重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应对面临的挫折问题,并专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把“野外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列入大学和中学教育内容之中。在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个体要在急剧变迁的时代和环境中取得适应与发展,迎接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必须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3.加强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生命全程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时代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贺林渥斯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矛盾期”……意即大学生脱离父母的监护而独立成长的时期。我国在校大学生一般处于18到23岁这一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生理发育成熟加剧心理的急剧变化。随着各项生理机能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节奏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于焦虑状态。[4](P32-35)第二,成人意识感的增强引发了心理的闭锁性。[5](P32-34)一方面造成了他们与师长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和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负担,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因此,切实加强挫折教育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1.适度问题
大学生挫折教育在适度问题上存在两种偏差:一方面是大学生受挫过重,容易使他们从一个极端坠入另一个极端,一下子失掉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受挫过轻,教师避重就轻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也同样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助长了他们骄横跋扈的态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适度问题难以精确把握,使不少教育研究者望而生畏。教师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行的学习生活目标,不轻易地否定自己,也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根据个体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教育项目,注意使之既有利于提高个体积极坚强的挫折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个体心理的承受度。当然,设置的挫折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生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克服。同时,学生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的挫折能使学生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2.适量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但有的个别院校跟风而教:今天听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马上就盲目地跟从;明天听说吃苦受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马上又开始筹备拉练赛和劳动周等活动,结果让学生苦不堪言,使得挫折教育的实施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效性。大学生好比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幼苗,偶尔遭受的风雨洗礼可能会增强他们的生命力,可是如果幼苗长期频繁地受到自然灾害,能活得下来吗?即便活下来了,狂风暴雨也难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好比是一场自然灾害,必须有,但又不能频繁过多。挫折教育作为以提高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一直以来深受重视,但由于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量化上的误区,如认为挫折教育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痛苦教育”等,致使挫折教育的实效受到了巨大影响。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量化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3.适时问题
适时问题非常关键,教育者究竟在什么时候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效果最好?这需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教育时机,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行挫折教育。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需注意两点:(1)战胜挫折的成功体验。当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并战胜挫折时,教师应首先给予肯定的评价和赞扬,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其次,要继续给予成功的期待,使学生相信自己“我很棒”。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实验,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2)受挫失败的激励行为。当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如学习、恋爱、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应对挫折的时候,教师应在这个时机给予充分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恰当的归因,重拾战胜挫折的自信心,最终使困难得到完满的解决。要特别注意运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可塑性强的教育群体,可通过学习和训练积极地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根据当代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特点,[6]科学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包括以下方面:
1.发挥挫折教育中各要素的独特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都将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彰显。充分认识学生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开展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此外,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发展潜能。
(2)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普通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为大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使他们体验到一定的挫折感,增强承受挫折的情感体验。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的设计可以通过校园氛围、教师布置和同伴协作进行。大学生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种种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教育者应及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将挫折教育加以强化、改进和完善。
(3)切实发挥家庭的助推作用。家庭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学生的受挫能力比作卫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一方面,转变挫折教育观念,重视子女受挫能力的培养。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上挫折教育课;定期召开家长与教师见面的专题交流会。使家庭和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合力”的作用。第二,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父母自身的教育行为。如实验学校可以开办家长信箱、家长热线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规范父母的行为,提高科学家教能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理解、平等民主和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帮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受挫能力的长效机制。
(4)注重发挥社会的强化作用。挫折教育的影响贯穿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全程,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将接受社会的洗礼。相对来说,社会比学校和家庭更难控制,变量众多,涉及面广。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和谐、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都应真诚关心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问题,强化他们在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状态。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要提倡“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三级教育模式;主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协调;挫折教育与社会心理气氛相协调,保证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一致。通过教师主动关心,社会积极配合,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努力创设,使协助社会强化对学生良好受挫能力的培养。
2.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与训练要注意:第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挫折教育知识的含量,将学科教育与规范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第二,任务难度适当。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挫折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给人以教益和磨练,“吃一堑长一智”。根据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第三,改变传统教学对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力求做到评价多样化,要立足多方面为大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根据学生努力达到的实际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改变自我评价,开发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如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暗示法等。
3.加强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解决问题时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积极地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指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7](P4-6)有关大学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过程进行自我监控。[8]大学生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讲解以及有效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大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9]
4.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挫折教育研究的方案设计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需要将理论构想纳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挫折教育研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教师和父母要既能预测和控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和冲突,避免他们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和接二连三的挫折,又要严格要求,不过分庇护。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在战胜挫折中积累经验,不断成熟。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需要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严密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最终将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内在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