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破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溪市为例_农业论文

农地破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溪市为例_农业论文

农用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莱西市论文,山东省论文,细碎论文,为例论文,农业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选择山东省莱西市的后于村、夏瞳和西夏格庄为样本点,于2000年5-6月份对这三个村进行随机抽样,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访问了198户农户,有效问卷132份。

1.按农户人口规模分组

农户人口规模为4人的占被调查农产的56.1%,3人规模的农户占32.6%,一共为87.7%,可见农户规模多为3-4人。

表1 样本户人口规模

组别

2人 3人 4人 5人 6人合计

农户数 343

74 84 132

百分比(%)

2.3 32.6 56.16.1 3 100

2.按户主年龄分组

从表2可知,样本中户主年龄多为30-40岁之间,占样本总数的31.8%,30岁以下的和 40-50岁之间的各占样本总数的26.5%,50-60岁之间占13.6%,60岁以上的仅有1.6%,为数较少,体现出样本户户主处于青壮年的特征。

表2 户主年龄分布

组别

30岁以下

30-40岁

40-50岁50-60岁

60岁以上

合计

农户数

35 42 35 18 2

132

百分比(%) 26.5

31.826.5

13.6

1.6 100

注:该分组每组中的数值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3.按户主文化程度分组

样本中有60.6%的户主受过初中教育,占总户数的比重较大,受过高中教育的达20.5%,小学教育的达17.4%。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小学文化人数占总人数的38.86%,初中文化人数占32.84%, 高中文化人数占 6.96%,中专文化人数占0.51%,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0.1%。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年,样本农户的文化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 样本户户主文化

组别

文盲 小学初中高中

大专以上 合计

农户数 2 23 80

27 0 132

百分比(%)

1.5

17.4

60.6 20.50 100

4.按每户人均年纯收入(元)分组

43.2%的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38.6%的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 5000元之间,这两部分占较大的比例;其次是人均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11.4%;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小,占样本总数的6.8%。说明该地区农户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

表4 样本户人均年纯收入

组别数

1000元以下1000-3000元

3000-5000元 5000-10000元 10000元以上 合计

农户数 15 57 51 7 2

132

百分比(%) 11.4 43.2 38.6

531.5 100

5.按每户拥有的地块数分组

有47.7%的农户拥有2块土地,种植当地的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和花生。拥有1块地和3块地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19.7%和18.9%。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户拥有地块数的增多,农户的数目是减少的,而且拥有5块地和6块地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非常小,各为2.3%和0.8%。

表5 样本户拥有地块数

组别 1块2块3块4块5块6块合计

农户数26 63 25 14 3 1132

百分比(%)19.7 47.7 18.9

10.6 2.3

0.8 100

6.每户拥有和使用机械情况

样本农户中有70.5%的农户拥有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收割机和柴油机等,29.5%的农户没有农业机械。87.9%的农户使用机械进行耕种,12.1%的农户不使用任何农业机械。另外,94.7%的样本农户不使用畜力耕作,只有5.3%的农户使用畜力耕作。

二、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特征比较

1.因子分析

调查中所涉及的变量比较多,为了综合反映样本户的情况,先将这些变量进行分类,进行分类的方法是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程序使用的是SPSS软件。初始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解释变量的方差

主因子

因子的特征

旋转后因子的特征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1.87526.784

26.7841.75225.02925.029

2 1.60822.966

49.7511.68724.10649.135

3 1.08915.552

65.3021.09215.60164.736

4 1.01714.527

79.8301.05715.09379.830

根据该结果,决定选取4个主因子来解释原来的7个变量,这4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9.83%,基本上概括了7个变量的主要信息。

进行方差最大正交转换之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

表7 旋转矩阵

因子

主因子

载荷 X1X2 X3 X4

F/M

.899

3.209E-02 -4.308E-02.177

NF/M .881

-6.097E-029.199E-02 -.192

C[,1] -9.901E-02 .909 -3.656E-023.602E-02

C[,2] 5.831E-02 .899 6.049E-02 -9.506E-02

A -.176 .148 .822 8.605E-02

L/M

.352

-.157 .632 -7.665E-02

PY/M -5.067E-03 -5.358E-022.614E-02 .982

由表7知,第一主因子,主要由每亩的化肥投入F/M和每亩的其它物质投入NF/M决定,因此称为物质投入因子。第二主因子主要由户拥有的土地面积C[,1]和户拥有的土地块数C[,2]所决定,因此称为土地投入因子。第三主因子主要由每户的家庭成员人数A和每亩投入的劳动日L/M所决定,称为劳动投入因子。第四主因子是由每亩产值PY/M决定的,称为产值因子。

2.聚类分析

根据因子得分表,利用4个主因子对132个样本进行聚类,将样本户分为六组。

(1)各组投入产出情况

从表8可以把这六组分别称为:小规模低物质投入粮食种植组,小规模高物质投入粮食种植组,大规模低化肥投入粮食种植组,大规模高化肥投入粮食种植组,小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组,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组。

表8 聚类分组情况

变量

小规模低物 小规模高物 大规模低化 大规模高化 小规模经济 大规模经济

质投入粮食 质投入粮食 肥投入粮食 肥投入粮食 作物种植组 作物种植组

种植组 种植组 种植组 种植组

户数(个)

58 19 10 19 18 8

占总户数的比重(%) 44 14

8 14 14 6

家庭成员个数(个)

3.972.94 4 3.47

3.6 5.33

主要劳动力数(个)

1.811.94 1.86 2.05

1.7 2

年龄(岁)

39.936.5945.29 39.53 38.242.33

土地面积(亩)

3.632.85 7.57 8.09

3.616.33

土地块数(块)

1.821.65 4.29 3.26

2

5.83

亩物质投入(元) 287.36 331.41

299.04283.53 362.65 321.33

亩化肥股入(元) 120.54 189.34

105.9 146.26 178.6

137.67

亩其他投入(元) 166.82 142.08

193.13137.27 184.05 183.66

亩劳动投入(个) 31.64

33.7933.77 30.11 31.94

57.47

亩总产值(元)

685.48 761.72

508.3 863.77 1244.08 896.24

亩净产值(元)

398.12 430.31

209.26580.24 881.43 574.91

经济作物产值/总产值(%)32.35% 35.51% 28.82%

31.46%78.48% 85.74%

从表8可以看出,除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组投入57.47个工作日外,样本农户的劳动投入基本都在30个劳动日左右。由于当地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花生要花费较多人力,而且这组的土地分块明显高于其他组,因此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

将前四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高物质投入会带来较高的亩产值,小规模低投入粮食种植组的每亩物质投入为287.36元,产值为685.48元,小规模高投入粮食种植组的物质投入为331.41元,亩产值为761.72元。但是前者的物质投入产出率为2.385,后者为2.298,可见物质投入已经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倾向。化肥投入对于产值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一点可以从大规模粮食种植组的比较得出。大规模低化肥投入粮食种植组每亩的化肥投入为105.9元,其它物质投入为193.13元,大规模低化肥投入粮食种植组每亩的化肥投入为146.26元,其他物质投入为137.27元,虽然后者的其他物质投入低于前者,但后者的产值远远高于前者。其中前者的其他物质费用远远高于后者的原因,是前者地块数较多为4.29块,而后者为3.26块。

表8表明,小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要大于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而且也远远大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组产值低的原因有二:一是亩化肥投入较低,为137.67元,二是土地块数过多,为5.83块。

(2)各组机械使用状况对比。各组的机械使用状况见表9。

表9 各组机械使用情况

组号 1 2 3 4 5 6

使用户数(个)53 17 10 16 14 7

使用(%)

91.4

88.2

100 84.2

8083.3

不使用户数(个)

5 2 0 3 4 1

不使用(%) 8.6

11.80 15.8

2016.7

表9表明,80%以上的样本户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种,而且土地块数越多的农户使用机械所造成的其他物质费用越多。其中第三组使用机械的农户数达100%,同时第三组的土块数较多为4.29块,这两个原因造成第三组其他物质投入高于种植粮食的其余三组。

(3)各组对于土地细碎化问题的态度。各组对于土地细碎化问题的态度,见表10。

表10 各组对土地细碎化问题的态度

组号态度 1

2 3

4 5 6

土地分块是否 是 48.3

76.5

71.4

73.2

6080

带来不便 否 51.7

23.5

28.6

26.8

4020

是否想过拥有想过65.4

82.4

85.7

84.2

9080

一整块土地 没想过

34.5

17.6

14.3

15.8

1020

对归整土地政支持46.6

47.1

57.1

52.6

5066.7

策所持的态度反对10.3

5.914.3

10.5

10/

无所谓

43.1 47.1

28.6

36.8

4033.3

结果表明:①大规模高投入的农户认为土地细碎化带来不方便的比率,超过小规模低投入的农户。原因是规模越大,相应的地块数也就越多,这给农业生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②样本农户想拥有一整块地的愿望也是相当强烈的,想拥有一整块土地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80%左右。但是如果真正提及实行土地归整的政策时,支持这一政策的农户只占到50%左右。对这一政策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户比例相当高,占到40%左右,甚至还有10%左右的农户反对。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现有地块质量对农户的心态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调查中,样本农户对于土地质量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在投入相同物质投入和劳动的情况下,地质好、灌溉条件好的地块比地质差、灌溉条件差的地块要高产许多。低质量的地块管理得再好,其收益也肯定赶不上高质量的地块。拥有好地块的农户会对这一政策持支持或无所谓的态度,拥有较差地块的农户会强烈支持这一政策的实施,希望从地块调整中改善自己目前的处境,获得一般甚至较好的一整块地。而拥有几块较好地块的农户(这在农户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则反对这一政策的实施,因为虽然他们也会认为土地分块给生产、管理带来不方便,但是如果调整土地后,他们分得的一整块土地的质量不及现在的地块好,那么他们的产量自然不及现在。

三、农地细碎化与粮食生产

总样本中有106户农户(上述分类的前四组农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将这106户农户进行进一步分组对比分析。

(一)粮食种植户的对比分析

1.粮食种植户的基本情况。两块土地种植粮食的农户为67户,占总户数的59.82%,三块土地种植粮食的农户为24户,占总户数的21.43%,而且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增加,土地块数呈递增趋势。

表11 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粮食种植户的基本情况

土地块数12 3 4

户数

146724 7

户数比重(%) 12.559.82 21.43 6.25

户均经营规模(亩) 2.493

3.777 5.808 6.429

户数(个)

146724 7

人口(个)

51

26084 30

劳力(个)

27

12148 13

户均生产投入(元) 747.21

1366.49

1941.88

2048.43

2.不同细碎化程度下农户产值对比分析。地块数分组是按户拥有的土地块数进行分组,1组代表户拥有土地块数为一块,依次类推。户均规模随着地块数增加而递增,同时户均产粮、户均产值以及户均净产值均是随着地块数和土地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因此无法从表12中得出究竟土地细碎化还是土地规模造成粮食产出的变化。

表12 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粮食种植户的产值对比

地块数分组 经营耕地(亩) 户均规模(亩) 户均产粮(公斤) 户均收入(元) 户均纯收入(元)

1

34.9

2.493 1900 1719.21 972

2 253.05

3.7773092.09

2814.64 1448.15

3 139.45.8085396.25

4942.56 3000.68

445 6.4295665.71

5164.13 3115.7

3.土地规模与土地细碎化程度的关系

农户规模在4—6亩之间的农户数量比较多,而且地块数分布比较均匀,为了消除土地规模对于农户粮食产出的影响,将土地规模固定在 4—6亩进行分析。

表13 土地规模与细碎化程度的关系

土地块数分组 小于2亩 2-4亩 4—6亩 6-8亩 大于8亩

分为1块 4

6

4

0 0

分为2块 1

32 30 3 1

分为3块 0

4

10 5 5

分为4块 0

0

3

2 2

总亩数

6.8 122.8

201.55 65.2 76

(二)4—6亩粮食种植户的分析

1.不同土地细碎化程度农户的基本情况

表14表明,拥有两块地生产粮食的农户数所占比率最高,拥有三块地生产粮食的农户规模最大,户均规模为4.51亩。人均占有耕地在1亩左右,这可能是由于按人口均分土地造成的。

表14 4—6亩土地户不同细碎化程度组农户基本情况对比

4—6亩地经营耕地户均规模 劳动力个 劳均耕地 人口人均耕地

块数分组 (亩) (亩)数(个) (亩)

(个) (亩)

1

16

47 2.286161

2

127.45 4.248

53 2.405951.34

3

45.14.5119 2.374361.25

4

13

4.3335 2.6 111.18

2.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的劳动生产率对比

表15表明,随着农户地块数的增加,劳动产值率和劳动净产率呈下降趋势。

表15 4—6亩土地户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的劳动生产率对比

地块数劳动日劳动产值率劳动净产率

分组

(个) (元/工日)(元/工日)

1374

28.24 18.22

24609 21.53 12.62

31455 20.25 9.95

4564

13.83 5.79

3.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的土地生产率对比

表16表明,随着农产地块数的增加,亩均产值呈先增后降趋势,农产在拥有两块地时亩均产值最大,为678.67元;亩均净产值呈下降趋势,农户在拥有一块地时亩均净产值最大,为 425.94元。

表16 4—6亩土地户不同土地细碎化程度下的土地生产率对比

地块数分组耕地规模(亩)亩均产值(元)亩均净产值(元)

1

4 660.19 425.94

2

4.248 678.67 356.5

3

4.51 653.35 320.93

4

4.333 599.96 251.2

4.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的成本产值率对比

表17表明,随着农户地块数的增加,成本产值率呈下降趋势。各组之间的成本产值率差别 (用前一组减后一组的值)分别为0.13、0.14、0.25,说明随着地块数的增加,成本产值率以递增的速度下降。

表17 4—6亩土地户不同土地细碎化程度下的成本产值率对比

地块数分组成本产值率

1

2.24

2

2.11

3

1.97

4

1.72

5.不同细碎化程度下的成本产值率变化分析

表18是对表17作进一步的说明,表中亩产值变化(元)和亩成本变化(元)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用后一组亩产值和亩成本的值减去前一组的值,依次类推。亩产值变化(%)和亩成本变化(%)两个指标是用亩产值变化(元)和亩成本变化(元)分别除以相应的亩产值(元)和亩成本(元)得到的。上表表明,第1组亩产值是增加的,但是增加幅度小于亩成本的增加幅度,所以亩净产值仍是下降的。第二组到第三组,第三组到第四组,亩产值是下降的,而且降幅呈递增趋势,亩成本是增加的,增幅也呈递增趋势。

表18 4—6亩土地户不同土地细碎化程度下的成本产值率变化分析

地块数分组

12 34

亩产值(元) 660.19678.61

653.35 599.92

亩产值变化(元)18.42-25.26 -53.43

亩产值变化(%)2.79 -3.72

-8.18

亩成本(元) 294.25322.14

332.42 348.74

亩成本变化(元)27.8910.28

16.32

亩成本变化(%)9.48 3.194.91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户对土地细碎化问题的态度。应用分组对比法、因子方法和聚类方法分析调查数据的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提高了使用机械的物质费用,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成本产值率;80%以上的农户认为土地细碎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70%以上的农户希望拥有一整块土地,但只有50%的农产支持实行土地归整政策。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我国目前实施土地归整政策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我国需要从根本上推进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一方面,必须在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将土地使用权界定为包括耕作权、转包(租)权、买卖权、继承权、抵押权、收益权等诸项权利在内的广义使用权,而不仅是单纯的耕作权,为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城打工以及其他不愿耕种土地但又不愿失去土地的农户可以利用农地市场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有利于遏制土地细碎化的趋势,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标签:;  ;  ;  ;  ;  

农地破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山东省莱溪市为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