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同学们,你们“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三个和尚馋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这三个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做的饼啦。有一天,老和尚做三块大小一样的饼,想给三个小和尚们吃,还没给,小和尚们就叫开了,“我要一块”,“我要两块”,我要四块。”(只有三块饼,该怎么分呢?)只见老和尚想了一下后,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取出其中一块给第一个小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两块给第二个小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第三个小和尚,这下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只见第三个和尚高兴的說:“哈哈,我分得最多!”同学们,你们同意第三个和尚所说的话吗?同学们,三个和尚分得的结果到底如何呢?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证明到底这三个和尚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实验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究新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中。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不能机械地讲解,如果设计这样的情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先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互相检查剪的情况。随后,教师设问:“那个小组能够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以学过的图形?”学生独自拼摆。紧接着教师再问:“你所拼摆的图形的底、高、面和其中的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们有的拼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教师再次引发学生探讨:为什么公式中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深刻专研教材,领悟精神,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循环小数”前,教师问:“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6÷7的商中,小数点后面第103位上的数字是几?”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很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在急于探求问题答案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能从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知概念、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问题的思考。再者,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个情境,这需要教师进行提升与升华。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成功的体验能产生动力,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他们而言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作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创设“趣味性”情景,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知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千变万化。在进行数学知识及问题的讲解时,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新颖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究数学知识及数学问题。通过“趣味性”数学课堂的创设,将有效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比如说在教学折扣的应用练习时,我采用商店“竞拍”的方式,课件先后出示四幅图画:①书包原价75元,让学生竞猜折扣是几折算出现价。②百科全书现价48元,竞猜几折算出原价。③文具盒打8折,让学生竞猜原价算出现价。④电视机打七五折,让学生竞猜现价算出原价。练习过程中当学生竞猜说出答案时,教师就说出“高了”或“低了”,在轻松、趣味的游戏中揭示谜底――现价与原价。这种趣味性的数学练习,能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喜欢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重点、拨难点、启疑点,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一面,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把握好思维训练这一主线。因此,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和脑,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知识。
论文作者:董海萍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梯形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