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世界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3)03-0023-07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潮流就是“趋势”,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本质的走向。知晓大势,才知所趋赴。21世纪世界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经历着新的发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种全方位、复杂化的状态,体现出一系列趋势和特点。认识、顺应和代表世界的潮流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系统研究和科学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没有终结”,社会主义有新的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深深的谷底。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西方媒体、政客和“学者”曾提出“历史终结论”,宣布社会主义崩溃、共产主义灭亡,预言冷战之后将是资本主义的天下,21世纪将没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20年后的今天,世界社会主义是怎样的景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势?借用席勒的一个句式“社会主义死了,社会主义还活着”。
一方面,作为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程度体现着自己的必然性和价值:它体现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引发的世界性危机及其走出危机的社会矛盾中,体现在中国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变革的客观进程中,体现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过渡和拉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中,甚至还体现在西亚北非的政治变局之中。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实践过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更直接、具体地体现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制度的发展探索之中:20多年来,共产党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类地区、各个国家的变革中继续发展;社会民主党创新的“第三条道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进行着新的反思和探索;主张民族社会主义的地区和国家,发生了一些政治变局,但拉美左翼“一军突起”,更有委内瑞拉社会主义的发展;此外,还有发达国家新社会运动如火如荼,红绿运动风起云涌,前苏联东欧地区社会主义的“春风又生”,以及学者社会主义研究的活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和左翼替代运动的高涨,等等。
总之,“大浪淘沙”,社会主义观念在更新,政策在变化,组织在调整,流派在嬗变。社会主义运动的确在经历着历史的选择,销声匿迹的只是那些失去其必然性的观念、理论、政策、模式和组织,而代表人类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运动则在生活中继续弘扬,在低潮中继续孕育,在挫折中不断奋起。虽然就总体而言,世界社会主义远没有整体突破,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但社会主义仍然在生活中以一种必然性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后曾深刻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①
二、发展丰富多彩,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模式
社会主义从名词、术语,到学说、运动,再发展为现实的社会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发展的过程,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是一种多元和多样化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元的逻辑发展和多样化的现实存在。“社会主义”一词的拉丁文词根是“社会”,后来人们在使用它时,把凡与“社会”相联系的思想、主张等都冠之以“社会主义”,因而社会主义的定义从来就不单一,而是多种、多义。其次,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500年里,先是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从诞生、盛行、独领风骚到衰落,后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人运动的五彩缤纷、“百家争鸣”,再后是社会主义在从理论变为现实和从欧洲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出现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②,二战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更突出地表现出民族化、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和特点。
其次,社会历史现实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反映这一客观进程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也必然如此。过去,人们在对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认识和评价上,存在某些简单化和片面性的倾向,对苏联模式以外的科学社会主义探讨上,对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社会主义,采取一概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没有客观地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肯定其性质、借鉴其价值;也没有把它们当作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对象,以共同反对资本主义,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事实上,社会主义是否定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各种社会主义多数希望谋求一种比资本主义更为理想和美好的社会。社会主义包括一切旨在否定资本主义、建设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的思潮、运动和制度,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模式,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一种模式,这是总的方向和问题的根本。
再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多元发展和多样化的存在绝非偶然,有深刻的原因,应当加以科学地探讨。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多元化、多样性根源于不同的世情和国情,根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社会结构,更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和阶段性特点紧密相联:一方面,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使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被剥削、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平衡,总体上还处在“被调节”、“可控制”的状态,“两极化”的社会结构还没有呈现出极端化的特点,比如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体的内部结构还呈现出多样化、多层化、集团化,甚至“碎化”的状态,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更给各种革命与改革的社会主义以发展和作为的空间。
最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探索,在涉及的一系列具体领域中不乏真知灼见,富有积极意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多数把主要锋芒指向资本主义,揭露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不公和各种罪恶,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和觉悟。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对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比较敏感,较少墨守各种条条框框,善于随机应变。它们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较多,展开的实践丰富,可以开启人们的思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两制”关系对立统一,社会主义辩证发展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生长点,也是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关键点。21世纪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又经历着新的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对其新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对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作出系统说明。
当代资本主义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新发展,即新自由主义及其基础上的全球化,其结果的突出体现就是从2008年自美国始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深刻的体制困境”。人们对危机的关注从直接的原因、性质、趋势、后果到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那么应如何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认识当前这场世界性危机及其发展,思考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呢?
一要联系过程看问题:危机不是孤立的现象,是过程的产物,是与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关系的新调整、与资本主义的创新相联系。
二要辩证看性质:与当前危机联系的资本运动过程,既有满足资本逐利要求,实现资本扩张,给社会造成灾难的性质和局限,也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生长新社会因素的一面。
三要客观看命运:危机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即灭亡,却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必须进行新的调整,其调节可能缓和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但也在辩证地否定、扬弃着资本主义自身。
四是推广开来看自己:危机对世界社会主义是机遇和挑战,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广泛的影响。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是一种辩证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是一种对立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辩证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不仅指出资本主义是自我扬弃的过程,还对这一过程作出具体的分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分析现实,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的自我扬弃,为未来社会进一步创造了物质基础、社会形式和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线索,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要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在发达国家更多地表现为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新社会”的社会、阶级和制度因素的成长,而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则关键要看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及其对资本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超越。
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危机的本质,科学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坚持中国发展的成功道路,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民族性与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还是人的实践空间不断扩展、人们的交往不断增强和人类共同体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历史与逻辑上看,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经历了从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氏族联盟,以共同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心理为条件的民族或族群,以对内治权、对外主权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到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共同体——“地球村”。
今天,一方面我们仍处在民族国家的时代,就是说民族国家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单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际,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的现实基础,也因此是世界社会主义民族性、多样化的深刻根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或者说,经济全球化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成为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政党都要面对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从经济全球化去反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去思考21世纪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
首先,马克思没有生活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根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今天,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基本现实、一个客观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与社会主义有内在联系(也提出了客观要求);与此同时,全球化又是一个主观实践过程,是20世纪末资本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而今天世界处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但也已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科学地把握这个本质是认识全球化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全球化时代不能是封闭的社会主义而必然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在这方面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有深刻的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从全球化视角总结苏东国家剧变的原因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对此,国际上现在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无法抵抗说”,另一种是“模式失败论”。前者是说苏联不能抵抗资本的扩张,后者认为苏联传统的全球化模式不行。结论是:“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及其实践不符合全球化的要求,孤立于世界经济和错对经济全球化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世纪之交,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模式转换、成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正是其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关键。
再次,经济全球化是世纪之交人类生活中最重大的历史进程和趋势,这样一个趋势必然要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关系产生影响,并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不同以往的趋势和特点。概括起来,这些新趋势、新特点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两制国家都将卷入全球化过程,其相互关系得到发展,相互依赖得到加强,而一个阶段对话与合作将成为其关系中的主流;二是两制国家对立依然存在、矛盾有新的发展,甚至会时有激化,其斗争形式则有新变化、新特点;三是两制国家均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双方在一段时期中会出现“双赢”的结果,但最终结局必然是资本全球化的性质根本改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在经历从民族国家基础上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走向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广泛联系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五、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适应社会进步和人民要求,世界社会主义也在变化和发展,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生态化,或者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这一趋势和特点体现在世纪之交生态社会主义的“异军突起”,体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各种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生态化,以及体现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
首先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战后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一些左翼学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逐渐成为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各种社会主义力量加入生态运动,生态社会主义影响进一步增强,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代际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阐述。它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
其次是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化”。苏东剧变后,许多共产党员都加入了绿色组织。西方一些主要政党也纷纷通过“绿化”或与绿党联合以增加执政砝码。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本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中的核心,也逐渐成为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主张的重要内容。
从理论基础上看,随着生态社会的来临,各种社会主义不同程度地赞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生态化分析,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恶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逻辑,因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改变资本主导的这种逻辑本身。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不仅关注其传统的现代化和民主、公正,而且重视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人与自然矛盾问题,认为必须在超国家的全球层面,在超时空的代际层面考虑生态和社会公正问题。从制度目标上看,各种社会主义都开始引入、认同、主张和思考一种超越“主义”基础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度,以及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实现手段和依靠力量上看,各种社会主义不仅要与生态社会主义力量结盟,而且还要把绿色组织、新政治运动、传统工人运动、各政党合作都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渐形成的,其形成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生产方式又是生活方式,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在文化、体制和政策上不断建设。中国现已开始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以预测,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迎来一个建设的高潮,这一伟大的实践也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信息化与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社会主义与这一重要趋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科技革命新一轮的发展既为世界社会主义创造了机遇,也对之提出了挑战。可以说,科技新发展是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成功面对这一现实,实现与时俱进则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成功的关键。
首先,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出现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而今天新科技革命又经历着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科技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进步”等重要命题,科学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科技革命的社会意义。
今天的新科技革命或新科技革命的新浪潮对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特殊意义。它开启了“知识经济”时代,引发了改革潮流,可以预测,在新世纪它还将为社会主义新的飞跃创造条件。
第二,科技革命新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根本契合、方向一致,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机遇。另一方面,科技革命是一个新的现实,要求本质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在现实中与之相适应,要求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就使它也构成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挑战。
历史表明,科技革命发展不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充分条件,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要靠实践去实现,它并不能自然促进科技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只有经过改革,社会主义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不革新旧体制既不能促进科技革命的发展,跟不上历史的潮流,也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理论的僵化和实践的失败;而社会主义力量能否积极正确地应对科技革命发展的现实是其能否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
第三,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言的一个表明社会技术基础发生质的变化的新概念,是指以信息为基础,信息生产、交换与消费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是一种社会技术经济形态的概念。它虽然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全面揭示社会关系变化的社会本质,但却能精确地说明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力方面的重大变化,进而说明社会其他方面随之进行的技术基础方面的变革,因此,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早在1980年,杜汉纳便在法国出版《后社会主义》一书,他在书中宣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后社会主义阶段。后来,叶莲娜·萨马尔斯卡娅在《自由思想》杂志(1995年第4期)又发表了题为“从工业社会主义到后工业社会主义”③的文章,指出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都是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形式,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既向工业资本主义提出了挑战,也向工业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而后工业时代社会问题的变异需要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所谓后社会主义,对科技革命的发展与技术经济形态及其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关系的分析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它提出了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说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必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
七、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强烈的“文明冲击”不能不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与主义、尤其是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思考,而这既是一个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关系着中国现代化与文明发展,关系着世界社会主义的今天与明天。
首先,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文明,是在现代文明矛盾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而发展成熟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创造和结晶。它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文明是与中世纪的文明相对而言的文明,资本主义开创了现代文明的时代,现代文明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但也有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正是在现代文明矛盾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并获得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开创了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一方面,在西方改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使今天西方国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化,生长着大量的“新社会因素”并大多步入当代,成为新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在东方开辟了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前现代社会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实践。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与现代化自觉不自觉地碰撞、变奏中推进,得失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
第三,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将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新发展。现代文明的新发展使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面对新挑战,“两种主义”各有优势,都有潜力,相互吸收与融合。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将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开创现代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其意义就是指社会主义对时代的适应,及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是在推进中国现代事业和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涅槃”。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不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就不能真正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是实事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关系进行“大写意”式的历史与逻辑描述,目的是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中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由来,再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整体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位。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随俄国革命产生,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相联;新中国的建立是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实践”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以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为背景,是借鉴各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的逻辑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性飞跃的最大“亮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党和人民长期艰难探索的结果,还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二是解放思想,从理论、实践的多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进行具体、深入的论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封闭地产生,也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与其他社会的主义和运动,有一个相互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的社会的主义,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同一(或趋同),而是对立的统一。从理论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是一种有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政治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其他“主义”代表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利益,代表并实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超越了其他主义,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规律。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个目标、一种实践、一个伟大的事业和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三是与时俱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关系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成果,反映人类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也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亮点和生长点,不认识这一点就不能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及其趋势和特点。
九、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在生活中”发展
社会主义在生活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代世界的一个现实、一个发展态势和一个重要命题。
首先,在500年历史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以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为本的社会改革和建设的系统主张经历了从“理论空想之中”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之中”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的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生活化,走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的社会主义的飞跃。
历史向今天,今天世界和世界社会主义也向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在生活中”的命题,即要求社会主义进入生活、变为生活、实现于生活和改造生活的要求。套用列宁的说法就是:现在一切都在于生活,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关头:社会主义在变为生活,社会主义在由生活赋予活力,由生活来修正,由生活来检验。
其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体现、发展着生活化这样一种趋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可以说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代表了这样的方向。改革开放的实践就不断地提出“社会主义在生活中发展”的命题。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就是对现实生活之社会主义价值的发现,对现实生活之社会主义价值的呼唤,对现实生活之社会主义价值的建构,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之社会主义价值的检验和落实。
最后,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握社会主义生活化的趋势,让“社会主义在生活中”的愿望变为现实,实现生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要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有制度没有价值,有集体的人没有个体的人,因此,失去了价值目标和个人基础,也使社会主义远离人们的美好生活。今天要更好地认识制度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
二要有一种现实的、生活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意识趋向于强调自我和个人生活,自由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已演进到深入人的个体、个性和感觉领域的深层研究与思考,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然也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这一社会存在的趋势和特点。
三要进一步实现制度改革和创新,尤其是找到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比如“猪肉问题”与制度创新,不仅要考虑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行政调控、调节,还要建构生产和消费的合作组织和体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比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原则有赖于通过改革创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这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看到民主和权利不仅是手段而且尤其是目的,是人民的政治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意;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中国共产党也一定能够进一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创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适应人民的新期待,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上日程,尽管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从现在起就要认真研究,要有一个“路线图”,给人民和时代一个交待。
四要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说法和作法的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丰富的实践。要发扬党的传统作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重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问题。
五要进一步建设好我们的党,共产党人要率先垂范,使党的先进性和进步性体现在党的政策实践和亿万党员的生活和行动之中。邓小平讲“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我们的确要进一步建设好我们的党,共产党人要率先垂范,让党的先进性和进步性体现在党的政策实践和亿万党员的生活之中和行动之中。
总之,“社会主义在生活中”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要面向生活,面向生活的世界社会主义是当今发展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21世纪十年“历史没有终结”,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有新发展,其发展状态是“既在发展,又颇艰难”,在“发展中和探索中”。从整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多种模式,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不是单一发展而是多元发展;与世界发展态势相关,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发展、一种全球化发展、一种生态化发展、一种生活化的发展、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一种现代文明的新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学习、借鉴和超越,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亮点和重要的生长点。
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明确其态势,把握其规律、特点的目的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心,明确社会主义的方向,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和目的,我们认为一是要科学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态势,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位,坚定不移、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贡献。二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三是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主义政党的关系,加强交流、深入对话、学习借鉴、共同促进,为世界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四是要加强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实现以引领、对话、综合、基础为方向的学科创新和发展,使学科研究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②参见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苑洁主编《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革命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