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再思考_大学扩招论文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再思考_大学扩招论文

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状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时期。1999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决定高等学校大幅度扩招,这是贯彻“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为108.4万人,1999年为159.7万人(原计划招生131万人),2000、2001、2002年分别为220.6万人、268.3万人、320.50万人。据测算,1999~2002年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为42.4%,而1978~1998年20年间,这一指标为5.1%(注:《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5、1998、2000、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高等教育连续数年扩招之举,世人瞩目,它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近年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百姓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跨越”(注:周济:《历史性的跨越——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11日。)。

二、“峰谷”

根据21世纪中叶前我国学龄人口与高等教育扩展的趋势及特点,有学者预测,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2008年,学龄人口从9800万人增加到1.17亿人的第一次高峰;第二阶段是2009~2022年,学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到9300万人的低谷;第三阶段是2023~2033年,学龄人口又不断上升,达到1.01亿人的第二次高峰;第四阶段是2034~2050年,学龄人口再次降至9000万人以下。据此,如果支持条件能够保证,我国宽口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10年达到22%是有把握的,甚至可达25%左右;2020年达到30~35%;2030年有望达到40%;2040年可能超过50%;2050年可能更高(注:高书国:《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预测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如若不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巨大优势的步伐就会放缓,因此“发展是硬道理”的主旋律不能停。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发展,调整,巩固,提高”的螺旋阶梯上升的,如果仅从数量规模上看,下一步任务较易完成。由于近年来扩招奠定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门槛的目标并不遥远。2005年,全国18~22岁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增长到1.08亿人(注: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曾经预期届时“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注: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7月。),如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即使不再有新的增量,由于与同年毕业生数之差,在校生数也会平衡增长,毛入学率15%的目标有望提早实现。

应该看到,在学龄人口波动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高教扩展规模仍有很大差异。并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过1985年、1993年及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十五”中后期(2003~2005年),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将继续保持“适度超前发展”态势的情况下(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人民日报》2001年3月18日。),高等教育在连续几年的扩招后,将采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稳步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调整学科结构”(注: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2午3月17日。)的方针,数量规模扩展的步伐将逐渐变缓,质量效果目标被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客观认识今后5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两峰两谷”的波动形势,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及有效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三、投入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亦被称为“知识差距”。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为缩小这一影响现代化进程步伐的“知识差距”,纷纷优先发展高等教育。1960~1980年,发展中国家高校学生数增长了523%。然而,数量上的超常发展也引发了棘手的问题,昂贵的高等教育成本要求巨大的资金投入,使这些发展中国家不堪重负。

我国持续几年扩招,部分高校处于紧张运营状态,因素固然十分复杂,但归根结底是投入不足问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低于同期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本届政府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每年教育拨款都增加15%以上,扭转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下滑的趋势。但是,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尚未全面落实”(注:《八位委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谏言献策》,《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5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不少高校超负荷运行的重要原因,也延缓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尤其是网络教育的推进步伐。

当代教育经济学成果和世界经济增长规律均表明:国民的人力资本可视为一种国家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并且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不仅如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还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因此,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样做,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减轻许多学生负担,有效遏制“乱收费”现象。事实上,许多国家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都采取了政府加大投资、增设公立院校和维持较低学费的政策。例如,194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军人权利法》,为退伍军人提供免费高等教育,结果先后有220多万退伍军人利用这一法案进入大学,而联邦和州政府为之投入55亿多美元;1970年前后,4年制公立院校全日制学生一学年所付学杂费平均为400美元,两年制社区学院则不到200美元,分别占当时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的5%和2%;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公、私立高等教育的学费才较大幅度地上扬,但各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仍然相当可观,如1998年公立大学生均学杂费3243美元,而州政府另行支付的生均费用也达到5000多美元。(注:曲钦岳等:《把好事办好:关于高校扩招的建议》,《中国高哥教育》2000年第12期。

)因此,制定教育政策的主要出发点应当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是用教育去获得更多的、一时的经济利益。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主管的高校,当地政府应保证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中的主渠道作用,像支持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一样,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贯彻《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原则,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与此同时,各高校应继续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可以说,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单靠国家财政支撑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鉴于我国的经济状况,看来今后几年内投资多元化的趋势难以改变,因此,寻找新的资金来源,是当前高等教育“全盘政策”中的一部分,要努力完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鼓励教育投入多元化,积极发展民办高教和中外合作办学,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尽快改变高校的紧张运营状态,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就业

应该看到,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就业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一块“短板”。认真分析就业形势,适时应对毕业生就业高峰,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考虑得充分一些,这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加快工业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但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是,一方面容纳高学历人才的主要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而部分地区的工业生产第一线及农村地区很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既有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也有相当数量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大量的推广应用现成技术的工作,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的就业难问题。例如,广州市“十五”规划需求技师10万人,而目前不足8000人,其中高级技师不足300人,不少企业感叹招聘技师比招聘研究生还难(注:《广州招聘技师比招聘研究生还难》,《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6日。),以至于出现了“高级工永远不下岗”的说法(注:孙忠民:《高级工永远不下岗》,《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1期。

)。目前,顶“天”(高素质创新型)立“地”(务实技能型)的人才供不应求,一般性人才供大于求。这种结构性就业难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又一个“瓶颈”。

除了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外,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就业观转变尚有一个过程,创业性人才的出现也非朝夕之功。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面向就业需要的实践表明,“多样化、分层次、特色化、灵活化”均是应对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以后满足就业需求的有效途径,它一方面保持了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职能,另一方面又在很大范围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联系,特别要突出重点,花大力气抓好“尖子”攻坚骨干和“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将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展与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要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各类学校之间应呈现互补关系。同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多样化与各自特色的前提下,探索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增强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在途径选择与学生分流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适应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五、结语

1.高等教育扩招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适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学龄人口的需要,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在看到扩招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正视扩招形势下部分高校面对的新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直观的,反映在学校方面,如办学条件欠缺、资金不足、管理不力等;第二类是外延的,反映在经济需求方面,如专业结构不合理、职业岗位不足等;第三类是深层次的,反映在教育体系调整方面,如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校定位问题等。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约束条件的,不仅有教育本身规律的约束,而且有社会发展环境的约束;不仅受学校办学条件和规模的客观制约,也受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的深层次影响。

3.要客观地认识今后5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两峰两谷”的波动形势,进一步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问题。针对市场机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毕业生的自主择业,高等学校专业必须注意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行主动调整。否则不仅会造成社会人才结构失衡,而且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损害广大学生的利益,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4.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快速发展受到一定阻力或者内需不振时,政府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迟就业高峰以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发挥类似“蓄水池”的作用。但是,随着扩招持续高于经济增长或者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会派生出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国外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案例。就业问题依然可能对政府和学校构成压力,但这种压力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是有帮助的。关键取决于教育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5.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以及改革调整方向涉及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国际竞争、民众需求等多种因素,十分复杂,也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新中国成立后,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世纪末,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约为8.9%,普通和成人高校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长率约为7.7%,二者的增长速度在整体上是相互适应和促进的。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应当关注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需求,主要应考虑如下问题:①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和水平,高等教育发展要与其匹配和适应;②国家财政收入状况(这直接影响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③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结构(这关系各级教育财政的平衡,即有多少钱可用于发展高等教育);④社会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状况(这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的重要因素);⑤家庭和个人对教育的愿望和投资能力,但也决不能忽视教育的公平。

标签:;  ;  ;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再思考_大学扩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